“双一流”背景下高职教师国际化发展研究①

2018-05-14 09:57罗琦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4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湖南省

罗琦

[摘 要] 湖南高职院校正在积极向国际化大学迈进,对职业院校而言,“双一流”建设就是建设一流的高职院校,一流的专业群。在此背景下,由政府搭建平台,湖南高职院校积极推进教师的国际化发展。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湖南省卓越高职院校为教师建构国际化发展机制。此外,教师自身应积极抓住国际化契机,打造国际化格局,充分吸收国内外行业的最新成果,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

[关 键 词] “双一流”;高职;教师;国际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2-0044-02

2015年底,我国政府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其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強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是五项改革任务之一。湖南高职院校正在积极向国际化大学迈进,对职业院校而言,“双一流”建设就是建设一流的高职院校、一流的专业群。在教育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培养具有国际化教育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双一流”的关键任务之一。

本文以湖南省高职卓越院校之一的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探析。

一、发展途径

(一)政府搭建平台,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国外访学

1.政府提供教师国际化培养途径

湖南省政府提供多元化途径促进高职教师国际化发展。近年来,湖南省教育厅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合作,共同选派优秀青年高职教师国外访学。湖南省教育厅在高职院校中选拔一批英语基础较好、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前往国外相关大学进行访问学者的学习交流。项目由政府提供往返交通费用,提供访学期间的基本生活费,专业教师学习结束后需提交一份访学报告。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已派出青年骨干教师去德国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访问学者研究和在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学习。青年骨干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亲身感受了当地的职业教育,并将先进的高职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去。2017年,湖南省教育厅又推出公派出国留学团队项目——“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子项目”,该项目是为加强国际协同创新,推动我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合作,加强创新团队人才队伍建设而设立的项目,相关项目的开展,能够让湖南省越来越多的优秀骨干青年高职教师获得国际化交流的机会。

2.依托地域优势,加强与世界各国间的合作交流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南省的卓越校之一,“双一流”的建设任务与改革任务包含在卓越校建设基本要求之中,要求更高,也更具体。该院依托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进行国际化社会服务,传播中国文化。该院历年来承办国家汉办与湖南广播电视台合办的《汉语桥》节目。节目的汉语教师和拍摄制作团队都由该校的教师团队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在节目的拍摄制作过程中,汉语教师带领参赛者前往我国各地进行VCR的片段拍摄,带队老师为这些国际友人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让参赛选手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国际项目的开展,锻炼了教师的国际化交流能力,开阔了教师的国际化视野。

(二)学校建构教师国际化发展的学校机制

1.构建国际化教师团队

近年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国家骨干校建设项目和国家留学基金委与地方政府合作项目,选派骨干教师团队分别到美国、德国和新加坡等国家学习。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这些骨干教师已经成长为专业带头人或是走上教学管理岗位,其中,在专业能力、科研能力、职称晋升和社会服务能力方面都有明显提升。

2.依托湖南电视产业的区域发展优势

湖南传媒产业发展一直领先,由商务部湖南培训基地和湖南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发展中国家传媒品牌研修班,为湖南传媒高职院校提供国际化交流的平台。该校自2011年起每年派出数位传媒学者组成的专家团队为由国家和湖南卫视主办的商务部发展中国家传媒品牌运营班(英语)进行专题讲座。传媒品牌运营班已开展7年,由一年一次到一年两次,由英语国家发展到法语国家,每一个研修班都有来自数十个国家的几十名传媒工作者。该班主要是为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传媒工作者提供中国电视的发展经验。该校的专家学者团队从不同领域为发展中国家的传媒工作者进行讲解,由青年骨干教师直接用英语授课。这样的国际化社会培训,促进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传媒行业国际交流,传播了中国文化,也促进了高职院校传媒教师国际化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积极把握国际化契机,打造国际化格局

由于传媒专业的独特属性,传媒专业的教师首先应具备国际化理念。职业院校教师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首先应具备国际化的思维和对政策的敏锐把握能力。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传媒营造了一带一路的校园文化,教师具备敏锐的信息传播和接受能力。

二、成效体现

在“双一流”背景下,注重高职教师的国际化发展,能够促进教师个人提升、学校发展和使学生受益。

(一)教师的国际化发展促进湖南省高职院校发展

首先,教师的国际化发展有利于为我国高职院校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中西贯通、文化融合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为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湖南省数所高职院校过去几年已经通过了国家示范校国家骨干校的验收,现在正在进入卓越校建设时期。湖南省实施的卓越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根据国家和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通过建设一批一流的职业院校、一批一流的专业群,带动全省职业院校不断提高“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引领产业”的水平,增强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

(二)教师的国际化发展使教师全面发展

高职教师应是既有丰富的教学能力又拥有科研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人才。一位具备国际化观念、拥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用国际观念和全球意识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国际化视野。参与国际交流的教师,能够借鉴国外成功的高职教育模式,课堂教学往往会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此外,教师通过海外企业调研,了解海外知名企业生产流程、治理结构和技术发展等,与海外优秀企业的专家研讨对话、接受技术指导,可以将课程与行业国际标准进行无缝对接,反哺高职学生。与研究型高校不同的是,高职院校的发展更需要“双师型”教师,这就需要能够在外国企业和行业拥有体验或实习调研的经历,借鉴国外优秀职业教师发展的经验和在先进企业研修的经历。教师在先进企业或行业研修的过程中,取得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能够在教学时为教学展开丰富的案例,为开展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师的国际化发展促进学生的国际化素养

教师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设置、教材等方面不断进行更新,改进课程结构,开发国际化的专业课程,有利于实现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国际化,促进学生关注和了解行业前沿知识。在一所拥有国际化校园文化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国际化素养能够得到提升。学生对海外案例的兴趣更加浓厚,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此外,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教师所彰显出的国际化视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增进学生的多元化意识,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中外国际化背景知识的同时,增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要注意的问题

经过近年来高职教师的国际化发展探索,在发展过程中,有几点要注意的问题:

(一)政府、学校和企业提供多元化平台

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国际化培养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高职院校应建构一个由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国际化教师团队。高职院校可制定教师国际化培养规划,激励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可每年派出教师参加一次高水平国际会议,促进青年教师追踪国际学界学术动态。激励教师带领学生组建团队参与国际赛事,鼓励和引导中青年骨干教师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各项高级访问学者项目。健全对外交流机制,将国际化元素渗入学校治理和发展的各个环节。此外,英语水平是高职教师出国(境)留(访)学的必要条件。为解决教师出国(境)访学的语言交流问题,可举办英语培训班,培训包含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英语能力。

(二)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国际化格局的自我提升

教师的英语能力储备。湖南省近年来在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合作的项目中,有一部分优秀青年教师因为英语水平的原因而未能选拔上。因此,教师自身应注意对语言能力的提升,做好中长期国际化培训的规划。英语水平是访学的必要条件。学校为解决教师访学的语言交流问题,可举办短期英语培训班,培训包含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英语能力。此外,在海外访学或交流过程中,应注意尊重当地文化习俗,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学成回国后,应将国外的先进职教经验和行业发展进行本土化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和科研创新。

总之,在教育国际化大背景下,政府搭建国际化平台,促进高职院校构建创新型、国際化的教师发展体系。学校应注重国际化教师团队的建构,完善激励机制,营造国际化校园文化。教师应借力“双一流”的契机,把握机遇,通过借鉴国际的先进理念,充分吸收国内外行业的最新成果,打造国际化格局,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伶俐,罗尧成.高职教师国际化的问题分析及其改革思考[J].职业教育,2013(1).

[2]吴世昌,高广阔,黄阳阳.关于提升高校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的机制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6).

[3]刘阳.关于湖南省高职卓越校与“双一流”建设的思考[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

[4]李绍琳,郭晖云.高职教师发展国际化内涵、动因与路径选择[J].广东教育,2017(8).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湖南省
爱上写信的大树
党的100年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
后浪与前浪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