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素养化校本课程的构建①

2018-05-14 09:57申燕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3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信息时代校本

申燕

[摘 要]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教育趋势。正是信息时代的社会经济新模式、职业世界新变革、社会生活新变化和自我实现新要求,对工业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新挑战,“核心素养”应运而生。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和各组织机构根据自己的传统和需求,来厘定核心素养的内涵框架,虽各自认识不同,但也达成了一些共识。信息时代构建我国素养化校本课程可以从构建素养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经验组织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加以思考。

[关 键 词] 核心素养;素养化;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9-0073-03

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这是一个全球性教育的趋势。面对这一趋势,我国教育部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同时借鉴国外课改的先进经验,确立了“核心素养”这一观念,这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纵深发展的方向:构建信息时代素养化的课程体系。

自我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以来,校本课程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认同。它在实现学校特色发展、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促进教育决策民主化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因此,在课程改革纵深发展背景下,思考和构建素养化的校本课程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从“核心素养”提出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探讨素养化校本课程的构建,以期对新时代的校本课程研究有所裨益。

一、“核心素养”提出的时代背景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快速迈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与20世纪的工业时代有着迥然的差异。这个时代有如下的新特点:

(一)人类社会的经济运行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实现全球贸易,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国际经济运行模式正在转变为全球化知识经济,我们已快速进入了知识社会。

(二)职业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在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常规性工作被计算机所替代,人类就必须从事那些计算机所不能替代的复杂工作,而这类复杂工作往往以创造、交往为核心。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的职业变化将日新月异。

(三)人类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信息时代,世界各地的人工作、生活、交往在一起,社会与文化变得复杂而多元。怎样处理与异质人群的关系,怎样处理文化的差异,这对世界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四)对个人的自我实现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急剧发展的社会为个人的自我实现提供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每一个人又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中,焦虑而迷失自我。个人如何在多元而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中自主行动,成为时代的一个新课题。

正是信息时代的社会经济新模式、职业世界新变革、社会生活新变化和自我实现新要求,对工业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核心素养”应运而生。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

当前我国正处于课程改革深化的历史阶段,核心素养已然成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由此,建立适应信息时代的素养化校本课程就要深入研究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国外的研究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几个世界知名的核心素养框架的相关界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7年启动核心素养框架项目,并于2003年发表报告《为了成功人生和健全社会的核心素养》,在报告中提出“素养不只是知识和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1]在各类素养中,把最根本、最关键的素养定义为核心素养。欧盟理事会于2001年3月批准成立“教育与培训2010工作项目”,并于2006年12月批准了欧洲核心素养框架,提出“核心素养是所有个体达成自我实现和发展、成为主动的公民、融入社会和成功就业所需要的那些素养。”[2]美国教育部于2002年联合苹果、微软、戴尔、思科等有影响力的私企和民间研究组织,成立了“21世纪技能伙伴协会”,开始系统探索核心素养,提出“21世纪素养远超出基本的读、写、算技能。它指向如何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现代生活情境”。

(二)国内的探索

自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明了课改纵深发展的方向:探索与建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2015年,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始系统修订,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发展新阶段:构建信息时代的课程体系。而信息时代的课程体系,亦即素养化的课程体系。由此,科学素养的探索在我国教育实践与研究领域掀起了研究热潮。现选取一些知名学者的相关学术观点加以简介。钟启泉教授提出了四层同心圆结构的核心素养框架:(1)核心层:价值形成。(2)内层:关键能力。(3)中层:学习领域。(4)外层:支持系统。[3]张华教授界定核心素养为“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4]褚宏启教授提出核心素養是“为了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变革,人所应该具备的关键素养。”[5]石鸥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发展与完善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基础性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6]

总之,虽然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和各组织机构各自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也达成了一些共识,如人们普遍追求创新能力、协作交往、信息技术素养、团队合作、社会参与、自我管理与发展等方面的素养。共同的核心素养是信息时代人类发展的追求,体现了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教育改革应顺势而为。

三、构建素养化的校本课程

新课改以来,校本课程以其实现学校特色发展、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受到社会广泛认同。在构建信息时代素养化的课程体系中,校本课程对核心素养的嵌入具有独特的价值。这表现在:更能从发展学生个性,针对性更强地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从而弥补国家课程在此方面的不足;校本课程可以摆脱学科的束缚,在学习内容和学生与生活世界的联系等方面,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探求素养化的校本课程,既是课改纵深发展背景下建构核心素养课程的实践探索,也是全面深入理解核心素养课程的重要渠道。

构建素养化校本课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思考:

(一)素养化校本课程目标

在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目标的设计是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教育主体对课程预期的结果,决定课程开发的方向,影响课程开发的质量。构建素养化的校本课程目标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思考:

1.素养要素:从要素的角度考察素养,即是探索核心素养的要素有哪些。如OECD、EU、UNESCO、美国等国际组织和国家的相关研究可以给予我们启示。此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项目组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包括9大素养,23个基本要点,70个关键表现。”[7]也带来了比较切实的指导。学校应把握核心素养要素的精髓,结合学校和地区实际来设计校本课程目标。

2.素养层级:可以从两个维度考察。(1)知识维度的层级。安德逊(L.W.Anderson)等人对教育目标分类学进行了修订,提出了知识(包含陈述性、概念性、程序性和元认知知识)与认知过程(包含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的二维结构。因此,不同的知识类型会有不同层次认知过程的要求,素养化课程目标要考虑知识类型与认知过程的双向设计。(2)学习维度的层级。“学习维度”是马尔扎诺(R.J.Marzano)提出的一个概念。其把学习分成了以下的维度:[8]态度与感受的学习(该研究旨在帮助学生对课堂及学习活动建立积极的态度与感受)、获得与整合知识的学习(主要分为概念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不同习得与整合)、扩展与凝练知识的学习(通过比较、分类、抽象、支架、观点分析等来发展学习者深刻的理解)、有意义应用知识的学习(通过决策、问题解决、实验探究、调查等过程来促进知识应用。)、优良心智习惯的学习(包含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调节性思维)。该理论启示我们从“学习”不同层级的角度设计课程目标。

(二)素养化校本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之一是知识,因此传统课程内容的确定主要是依据学科的,并且以学科知识结构和发展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但是信息时代知识更新与衰退的速度空前加快,这样课程内容选择的困难日益加大。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将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从寻找知识在学科中的意义,转到知识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意义上来,这样才可能解决内容精选的问题。

钟启泉教授将课程结构分为两个领域[9]:学科课程领域,包括知识本身、意义和运用的学习;活动课程领域,包含自律课题探究和社会关系的自治性组织与重建。虽然校本课程在两个领域都可以有所作为,但相对于国家课程,其在后者中发挥的空间更大。校本课程内容可以在培养学习者元认知素养和社会行为素养方面发挥自己独特的课程价值。当然,也可以在核心素养达成的共识方面,如创新能力、协作交往、信息技术素养、团队合作、社会参与、自我管理与发展等进行研究,并作为课程内容选择的具体来源。

(三)素养化课程内容组织

课程的横向与纵向组织是两种经典的内容组织原则和方式。前者指打破学科界限,找出内容的内在联系并整合为一个课程整体,强调知识的广度;后者指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强调知识的深度。[10]素养化课程内容的组织可以借鉴这两种经典组织方式。一方面,针对不同学段,结合逐渐深化的素养内容要求来组织课程内容,从而逐渐地实现不同层次核心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选取适当的主题(课题),可以从“人与知识”“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个方面的科学素养来整合课程内容,提升学生学习的综合力和实效力。

无论横向组织还是纵向组织,都應注意以下原则的贯彻:情境性,运用与创新知识的素养是在需要尝试、思维与对话的某种问题境脉中培育起来的,因此如何才能创造引发“真实性学习”的情境是课程内容组织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高迁移性,奥苏贝尔提出“为迁移而教”,在信息时代它将焕发新生命。将知识学习与真实情境联系起来,转变学习方式,知识的迁移才可能增加,素养的培育才成为可能。同时,素养的形成又会超越具体情境,适用于不同情境之中。知识的迁移性孕育着素养的迁移性,课程内容的组织要考虑迁移性的实现。

(四)素养化校本课程评价

评价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构建素养化的校本课程离不开相关课程评价的探究。传统的课程评价长于检测学习者对知识和技能的识记、理解和简单运用,对综合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情意态度方面的检测则是非常不足的。而表现性评价的优势恰恰在于通过对外部行为表现的分析,判断学习者内在能力或倾向的发展。素养化的校本课程要求发挥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学校个性和特色的独特作用,同时注重培育学生内在的核心素养。因此,表现性评价的研究受到课程领域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表现性评价是指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际任务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发展成就的一种评价方式,[11]其被誉为“一种高级学习的评价方式”。[12]素养化校本课程评价是基于确定评价目标、运用评价工具、实施评价活动、达成评价结果的系列活动,其中评价工具的开发是关键环节。钱新建老师认为评价工具主要包含表现性任务和评价的规则。[13]其中,表现性任务的实质是根据评价目标设计活动和情境,包括如下几项工作:明确评价目标、设置活动任务、选择活动情境和拟定活动要求。制订评价规则是指依据具体评价目标,对学生在活动中和结果上分级描述其应有的表现。评价可以是整体性的,即从表现或作品的整体上阐明每种表现的水平;评价也可以是分析性的,即对学生活动过程或结果中的各个要素进行评分。

核心素养是一种高级能力,它关涉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方面的内在整合能力。符合时代要求,成为信息时代国际教育的主题。校本课程又有着国家和地方课程无法取代的独特课程价值。由此,探索素养化的校本课程将成为一个非常有意义与价值的研究领域。希望该领域的探究能为学生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国家的强盛作出一定的贡献。

參考文献:

[1][2][4]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1,13,15,16,19.

[3][9]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7,11.

[5]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2.

[6]石鸥.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7]崔允郭.素养: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概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5.

[8]马兰,盛群力.“学习维度论”要览[J].上海教育科研,2004(9):35-38.

[10]彭春妹.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64-165.

[11][13]钱新建.综合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的认识、开发与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5(5):49-52.

[12]王小明.表现性评价:一种高级学习的评价方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3(11):47-51.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petent School-based Curriculum of the Key Competencies Concept

SHEN Yan

Abstract:At present,Chinas basic education is going from the era of knowledge standard to the key competencies era, which is a global education trend.It is the new paradigm of social econom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new changes in social life and new requirements for self-actualization, which gives new challenges for education in the industrial age.Key competencies comes into being.Different countries and organizations in the world, such as the OECD,EC,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are based on their own traditions and needs to determine the connotation framework of key competencies.Although they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they have also reached some consensus.We can think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petent school-based curriculum from four aspects: competent curriculum objectives,competent curriculum content,competent curriculum content organizing,competent curriculum evaluation.

Key words:key competencies;competent;school-based curriculum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信息时代校本
信息时代年鉴出版的品牌建设
信息时代初中全学科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信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