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波兰尼默会知识理论中的个人性意蕴①

2018-05-14 16:20唐志红张良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10期
关键词:意蕴波兰个体

唐志红 张良

[摘 要] 波兰尼在对传统客观主义知识理论主张客观、超然、非个体,将个人因素从科学知识中剔除等问题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第一个提出了默会知识的概念,并基于默会维度重构了其独特的个人知识理想,具有鲜明而又丰富的个人性意蕴。

[关 键 词] 波兰尼;默会知识理论;个人性;意蕴

[中图分类号] N0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146-02

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是第一个提出默会知识概念的著名英国科学家、哲学家。他在1958年出版他的代表作《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和1966年出版的《默会维度》(The Tacit dimension)等专著中对默会知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一、波兰尼默会知识理论中个人性意蕴的内容

波兰尼对认识论中存在的“我们知道的知识要比我们能够用言语表达出来的知识多”这一特殊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知识理论——默会知识理论。他认为人类的知识由两种类型组成,一种知识类型叫做名言知识(articulate knowledge),另一种知识类型叫默会知识(inarticulate knowledge)。名言知识是指可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等加以表述的一种知识类型。而默会知识则是一种由个体在某一方面长期实践并逐步积累起來的,难以为个体相分离的知识类型,是一种“未被表述的知识”[1]。

(一)个人知识的起源

与客观主义认识论所主张的“科学知识是非个体的”等观点不同,波兰尼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个人的,知识来源于个体的参与,个体参与是认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知识习得不可能排除所有的个人因素。“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必然包含着个人系数”[2]。所有科学知识的发现和习得都离不开认知个体全时空、全身心的参与。“在每一项识知行为中,都有着知道什么正在被识知的个人的默会与充满热情的贡献”[3],波兰尼认为,认知是一种认知个体的整体性理解活动,需要认知个体将身体和心理有机结合起来全身心地参与其中。

(二)默会知识中的个体差异性

波兰尼认为,在个体的认知过程中,有些知识(如名言知识)可以用文字、图标和数字有逻辑地、明确地进行表达,但也有一些知识(如默会知识)不容易用文字、图表或数字进行清晰、明确的表达,且不容易被相互分享,存在个体差异。如进行音乐或绘画欣赏时,往往同样一段音乐或一副绘画,不同的人在品味其内涵时,就可能有不同的感受,但要让每一个人都十分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则将会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对于知识习得中的这种现象,波兰尼认为是默会知识存在的个体性差异所造成的,是一种认知个体“对被知事物的能动领会”[4]。

波兰尼认为传统的客观主义认识理论所主张的“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绝对分离的观点完全歪曲了我们的真理观”,因为它在帮助我们掌握那些我们能够知道而且能够证明的知识或事物的同时,却用“有歧义的言语”对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不能证明的知识或事物进行了掩盖,尽管那些我们知道但我们不能证明的知识或事物“被隐含在我们能够证明的东西里并最终必然对它们加以认可”[5]。波兰尼在对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自己的“个人知识

理想”。

二、波兰尼默会知识理论中个人性意蕴的特征

在波兰尼的知识体系建构中,默会认知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认知方式,这种认知方式与个体的生活实践和参与体验紧密关联,在个体的认知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认知方式要经历一个从“我——它”“我——你”“我——我”的认知过程。[6]在这个过程中,“求知热情”“内居”和“寄托”等构成了波兰尼默会知识理论个人性维度的建构特征。

(一)求知

波兰尼认为知识的获得需要认知个体积极、主动、热情的参与。这种求知的热情是认知个体在探寻知识的过程中,其心智所经历的一种非常复杂的情绪反应系统。认知个体正是通过这一复杂的情绪反应系统来感知和体验知识习得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知识以及其所蕴含的科学价值和丰富创意。认知个体的这种求知热情既来自个体自身对客观世界所隐藏的各种问题进行探秘的兴趣与追求,也来自于认知个体主观内在的感知力和警觉性;既要依赖于认知个体的技能、直觉、理解力和判断力等因素,也要依赖于认知个体自身主观内在的丰富情感体验。

(二)内居

波兰尼在建构其独特的默会知识理论体系时,引入了“内居”这个概念。所谓“内居”是指认知个体在感知和体验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通过个体内部来感受和思考知识的价值,其实质要求认知个体通过自身努力来切实突破认知对象的各种客观性屏障,有效调动认知主体自身沉思幻想的各种前观念能力,并将认知对象众多的细节与经验予以同化并使之能融为一体,进而达到一种“神入”的境界和“无我”的状态。

(三)寄托

波兰尼认为任何认知都有一个默会的前提,即“寄托”。每个人在进行认知活动时要选择一种无法摆脱的寄托模式,“并最终接受某种被认为与个人无关地提出来的东西”[7]。寄托的主体是人,其最终的指向是具有普遍性的真理。作为认知过程中的一种个人选择,寄托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着各种“个人因素”的积极参与,因此寄托并不是完全客观地作用于认知对象的。但同时,寄托又不仅仅是认知主体的个人主观状态,认知主体在对客观世界进行认知时,寄托其中的各种“个人因素”“超越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裂缝”[8],这样就使认知主体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有效地实现了客观性和个人性的有机结合。

三、波兰尼默会认识理论中个人性意蕴的意义

通过对波兰尼默会知识理论个人性意蕴的解读,笔者认为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哲学价值,对我们进行认知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其哲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认识论价值

波兰尼针对传统客观主义认识论所主张的“所有知识在本质上都是可以言明的”等观点,第一个提出了默会知识的概念。他认为知识由可以言传的名言知识和难以言传的默会知识组成,个体认知的结果并不是要能够完全明确的表达,默会知识是一种身心合一的认知活动,是个体认知的真正本质形式。在认知过程中,主体通过默会认识中集中意识和辅助意识的“接合”途径以及认知主体的“想象力”来获得认知对象“整体而非单一”“复杂而非孤立”的完整意义。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其集中意识和辅助意识的“接合”,“就是我们一直寻找的tacit能力,我称之为tacit认知。”[9]

(二)本体论价值

波兰尼针对传统客观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客观性、非个体性等认知主体“隐退”的观点,提出“一切知识来源于个体的热情参与”等主张,极大地凸显了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在认知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他认为知识的习得是通过认知主体的积极参与,将认知对象“内居”和“寄托”于自身,最终实现将认知对象全面把握的认知目的,从而“填平了‘我——它与‘我——你之间的鸿沟”。

(三)方法论价值

波兰尼认为默会知识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客体的一种选择性建构,它的习得是一个从(from)辅助意识转向(to)集中意识的动态过程。我们只有有效地整合来自外部世界的各种线索与细节、身体感知和经验等各种

辅助意识,才能完成对研究对象的集中、完整的认知。“在我们对综合体的认识中,我们对综合体的各细节的辅助意识和我们对自己的身体的和文化的存在的辅助意识融为一体。”由此可见,寓居既是认知主体的一种认知手段,也是默会知识的一种存在方式,“这种寓居是我们对所把握的对象的存在的一种介入。”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不管认知对象如何,人类的认知都要通过“主体的热情参与”“寓居”与“寄托”等方式,来实现主体对客体的完整建构。此外,波兰尼还特别强调观察、模仿、实践等方法对知识习得的重要性,并认为学徒制是知识习得的最佳途径,各种不能用言语确切地表达出来的技艺,“只能通过师傅教徒弟这样的示范方式流传下去。”[10]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的个人性意蕴强调了知识习得的个体参与性、实践性和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性等方法,对我们充分发挥认知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开展实践性教学和开展现代学徒制探索等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和指导。

参考文献:

[1]Michael Polanyi. Study of Man[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12.

[2][3]石中英.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6):45-46.

[4][5][7]][8][10]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6]漆捷,刘仲林.“tacit”知识究竟指什么:波兰尼思想核心探秘[J].自然辯证法研究,2009(11):46.

[9]Michael Polanyi. The Logic of Tacit Inference [J].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Institute of Philosophy,1966(155):1-18.

猜你喜欢
意蕴波兰个体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波兰睡眠研究会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网络时代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名师读意林
波兰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