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018-05-14 17:20吴咏梅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5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能力健康中国心理健康

吴咏梅

摘 要:为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分析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发现当前体育教育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基本技能为中心、过于偏重课堂等方面问题,高校应树立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观,将体育教育的多元性和综合性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科学地调整和优化体育教学模式,以人为本,采用分层协同的教学方式,促进高校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2(b)-0001-03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将健康中国战略设立为中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健康中国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

同时,体育教育事业也在蓬勃发展,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已无法完全适应当代高校环境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在传统体育观的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学较偏重于学生的运动知识学习和体育技能的掌握,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随着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大健康”等思想的提出,怎样提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创新性对策,是当前高校体育前瞻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一个课题。

1 现代国内体育教学现状与特点

1.1 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多数集中于对现状的调研,分析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栾丽霞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中提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中现存在注重课堂等方面问题,应形成综合价值取向的课程观,将教育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渗透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明确课程目标,科学地调整和优化体育教学结构[2]。姜同仁学者在《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研究》中从理论层面上着重研究了我国当前的体育教学课程结构,深入分析了以功能性为重点的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结构和相应的体育课程结构层次,提出了构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科学途径,即“四个优化组合”[3]。同时,对体育课程类型以及如何各年级体育课程设定的相关研究也很多,如顾渊彦等在《体育课程导论》中提出把体育教学类型分类为体育学科类、体育活动类、体育社会实践类和学生自主体验类,并进一步说明了4种课程类型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4]。

1.2 体育教学现状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普遍都放在了如何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及基本技能上,忽略了学生各个方面综合能力的发展,如逻辑思维、协作能力、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能力的提升,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未将学生的主体特征及其能动性、兴趣爱好和需求等因素考虑进课堂。

首先,教育者的教学方式过于权威,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严重缺乏,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征被忽视,未能构建一个主动活泼、和谐温馨、创新进取的学习与训练环境,导致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内部需求无法对接,大部分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根据教师授课内容去模仿练习,这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情感的需求与表达,难以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其次,“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过分追求对体育运动纯技术的知识讲解,学生只能机械的学到一些基本运动技能[5];最后“以课堂为中心”教学形式,虽然让学生在学校体育课堂上学到了一些运动技能,但各方面能力与社会实践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固化模式的教学要求,无形中使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了抗拒心理,让一些本热爱体育的学生延误这个源自游戏、发展于游戏的学科[6]。

与此同时,在我国体育教学重技术、轻理论的传统思想影响下,多数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难以授予学生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及观念,并且没有形成“使学生终身受益”为最终目的的教学理念,忽视学生对体育认识态度转变的体育观念教育,无法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不仅仅是简单的运动技能练习,还要掌握健康发展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1.3 学生健康现状

由于中国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对体育锻炼的挤压,很多青少年学生缺乏锻炼意识与运动知识,长期于教室学习,远离阳光草地。形態测量指标不断增长,而爆发力、肺活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持续走低,有专家将当代青少年的体质现状概括为“硬、软、笨”,关节硬、肌肉软和动作不协调[7]。体能下降的同时,青少年心理状况也存在着一定不良趋向,如情绪调节能力不强、挫折反应不适当、心理承受力不强等,并且越来越多青少年开始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成年疾病。

并且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受到网络发展的巨大影响,互联网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由于长时间上网,部分学生产生睡眠障碍,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亚健康现象,很多学生因为沉迷网络,思维迟缓、社交活动减少,甚至有自杀的倾向。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已经是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8]。

1.4 体育教学特点

1.4.1 功能特征

在我国,教授运动基本知识与动作技能的教学方式几乎占据了所有的高校体育课堂,已形成固定模式。这种实然的教学方式使得高校体育教学忽视健康观念的培养,并且限制了多样性、丰富性的教学模式发展,忽视了学生健康需求和个性培养。

1.4.2 针对性特征

多数教师不善于以分层协同的方式设立体育教学目标象,遵循传统模式相同的功能目标,强求教学模式的一模多能性,仅能完成教学目标但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目的。

1.4.3 单一性特征

当前高校体育运动项目设置最多的为篮球、足球、排球、武术以及健美操,达到100%,其次是乒乓球、羽毛球和舞蹈;仅有部分高校开设形体、游泳、轮滑、瑜珈和定向越野等运动项目;目前还没有高校开设攀岩、野外生存等项目。并且当前高校开设的所有必修课与选修课教学内容都只注重基本技能与知识,缺乏对各类运动的多样性、深入性教学。

2 体育课程改革内容

武汉工程大学对体育教学工作十分重视,不断加强对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场地设施的建设与投入,使学校体育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自2013年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提倡“阳光体育,师生共参与”,鼓励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重视锻炼,取得了显著成果,該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逐渐增强,自觉参与锻炼人数逐渐增加,学生体质状况有了一定提高。但教学方式与内容还是没跳脱当前高校体育现状,存在一些典型的问题。针对当前情况,武汉工程大学开始设立新一轮的改革方案。

2.1 组织体系联动

体育部与教务处,校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等学校中各个相关部门的联动,收集学生各健康指标数据,将数量庞大的客观数据进行有序的整理,并注重数据连贯,科学地分析与整理数据,把本校大学生的实际个体状况考虑进去,为学生健康现状以及体育课堂和体育活动表现共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育部将会把每年所有学生的体测数据、课堂数据、考试数据、心理测试数据、社会实践数据等学生健康各方面数据搜集起来,按照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3个大方面对学生健康状况进行评定,从而设计针对每个健康群体的体育课程。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是体育课必须重视的健康因素。心理健康是社会生存及社会需要的必要条件,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求对专业知识有更高要求,也非常注重体魄人格、抗压能力、心理健康等心理因素,高校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在确保学生体质健康的前提下,学校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武汉工程大学体育部将长期与校团委合作,通过校团委定期的心理测试及心理健康咨询室获取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并根据实际情况为每位学生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隐患,体育与健康是社会人的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也是高校学生踏入社会前社会生活能力和技巧锻炼的重要渠道,通过与实践中心与就业中心的联合培养,学生在体育课程中也将获得一些模拟社会活动的实践机会,新的体育课程会让学生认识和学习当前社会普遍认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且让学生模拟一些社会角色,让他们提前感受与体验社会生活。

组织体系联动有利于学校对各个部门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使体育教学跟随全国潮流,转变观念,树立“终身化、民主化、个性化”的现代体育观,与心理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与现实社会接轨,逐步构成学校、社会、家庭联动的体育教学制度。

2.2 教学方式分层协同

武汉工程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工作将面向全体学生,以生为本,将不同健康群体的学生区别对待,科学地采用对应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满足每位学生身体健康发展需要。

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会根据不同的健康群体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把握各方面的健康教育。若学生的心理较为急躁,教师会组织他们进行桥牌、围棋、太极拳等锻炼,提升他们的耐心及自控力;若学生内心较为脆弱、踌躇不前,教师会暗中对他们进行鼓励式教育,让他们参与乒乓球、羽毛球这些灵活性比较高、需要合作的项目,提高他们的反应速度与社交能力;若学生身体素质较差,可以安排养生保健等课程,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增强体质。不同身体状况的学生应对应不同的教学内容及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有针对性地培养计划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能提升学生各方面的健康素质。

体育教师应充分了解并持续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情况,从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教学模式造为适应不同健康群体的培养计划,让每位学生通过体育课程提升自我,让他们感受到体育带来的改变,改善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

2.3 体育活动个性化

体育教学与活动必须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学校应积极开展更多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创建体育俱乐部联盟,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给学生构造一个学习与锻炼相结合的健康环境。体育部将考虑各类体育活动的层次性,以体育教育为目的、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开展丰富的全校性、非正规性、协商性、健身性、娱乐性的体育竞赛活动,满足不同健康群体的不同需要、不同兴趣,激发学生锻炼欲望,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锻炼渠道与方式,丰富课余生活,促进全面发展。构建这样体育锻炼环境对培养学生体育意识、锻炼习惯、体育价值观念的有一定促进作用,让终身体育的观念感染及渗透到每位学生。

在开展各类校园体育活动的同时,体育部还将与实践中心、就业中心协同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提升各方面能力。

3 结语

高校是体育教学的最后阶段,高校应该重视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以及体育观念的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正向发展。高校应该针对性的为每位学生打造健康培养方案,构造相应的教学模式,不仅注重体育技能的掌握,还要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钊,刘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32):5-20.

[2] 栾丽霞.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调整与优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5(4):72-74.

[3] 姜同仁,钱杰.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4):108-109.

[4] 邹玉玲.体育课程导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5] 孙喜斌.实施“快乐体育”教学的意义及途径[J].甘肃教育,2016(3):67.

[6] 班玉生,胡大威.浅论体育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J].教学与管理,2006(27):139-140.

[7] 唐莉.高中实施“每天锻炼一小时”对身心健康和体育活动影响的调查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8] 薛可,邓元兵,余明阳.“非典”认知对当代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3(5):43-51.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能力健康中国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中学体育课堂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探讨如何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