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习近平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

2018-05-14 12:45张君丽陈凤姣贺志明
新丝路(下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中华同志习近平

张君丽 陈凤姣 贺志明

摘 要:习近平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特别是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渊源。习近平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准确把握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武装广大师生。

一、习近平关于弘扬传统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

在我们的近百年的整体的发展中,尤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习近平同志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最倾心最用力,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基础相当深厚的领袖。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绵绵不已的民族精神和发展动力,蕴涵着今天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我们今天要看到的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观念和理论思维中,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提出,中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两个最是我们多少年来,对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说是最高的一种评价。

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就谈到了认真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习近平同志经常引用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这样一种正能量、精神基因,才能够推动今天的社会越来越向上奋发、向前奋进。

习近平同志2016年七一讲话中,特别谈到了 “四个自信”这个自信,我们知道是道路自信、力量自信和制度自信,那么现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上,习近平同志特别提出了文化自信,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有机一体,体现出党、习近平同志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也极大地拓展了“三个自信”的广度和深度。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里包含了深沉的中华民族的民族品格,自尊、自信,要坚持自己的根本,这种平等、开放的文化观可以让中国方案在当今世界和我们的国内找到更多的知音,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新的国际秩序的一个心态、一个根本的基础。

我们看到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加速度”,它弘扬中国精神的“源动力”,凝聚中国力量的“向心力”,坚持中国道路的“稳定力”。加速度、源动力、向心力、稳定力,就表现出我们的四个自信,尤其是习近平同志引用了毛主席,特别谈到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名句。习近平同志运用毛主席这句诗,表达了文化自信,对于自信,四个自信的这种,世界对中国所具有的的一种胸怀和态度。

二、习近平關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与基本特征的思想

1.习近平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历史定位的思想

习近平同志特别谈到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所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这是我们特别看到的从习近平同志的思路看,习近平同志是讲“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在确立人类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方面,中华文化有其优长之处。”特别谈到了中华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列举了“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特别说这些“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特别还包含了人与自身内心的,身与心这种关系。所以习近平同志也特别关注这样一种中华传统文化智慧,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超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这是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看。

习近平同志依凭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广博深入的理解,指出“‘和,即和合、和谐、中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指出‘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长久的文化理念。特别谈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的和谐,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

2.习近平文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特征的思想

习近平同志这种礼治的精神强调社会有序,坚持社会的秩序,封建社会到今天,有它不合理的方面。从总体来看,从中华传统文化这样一种礼治的精神在今天,在当代条件下具有它经过新的变革之后,重大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四句话为后世立了非常高的标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所谓“为天地立心”,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关注人、热爱人。你要有一种圣人之心那是廓然大公。恻隐之心,就是生之为人的,能够具有更多一种宽容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和精神。

所谓“为生民立命”,这句话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这里讲为生命立命,说到底也是名无同胞,这样一个基本的思路。

所谓“为往圣继绝学”,所谓“往圣”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绝学”者,孔孟先儒所弘扬的理念。和道学要继承下来。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而宋以后的诸国大家,把儒学开拓和提升,作为自己的重要的学术任务。所以叫为往圣继绝学。继承下来才能发扬光大。

所谓“为万世开太平”,所表达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开”期待之谓。“为万世开太平”,描述未来的文化理想,我们要全体归仁,明报物理,然能够蔽惑无明,让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之中。

作者简介:

张君丽,女,基础课部讲师,公共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高职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中华同志习近平
FOR YOU, O DEMOCRACY
向雷锋同志学习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标题党
一句赠言
“片名趣答”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