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资源依赖:社区基金会何以能发展

2018-05-14 17:42李晓燕
关键词:慈善资源社区

李晓燕

[摘要]社区基金会在我国方兴未艾,被视为社会转型时期解决社区治理困境、提高社区居民福利供给的一种制度性安排和权力资源配置。但由于我国社区基金会刚刚起步,地方实践案例与创新经验十分有限,社区基金会相关研究的理论导向尚不十分明确且聚焦不足。基于问题导向,文章从“超越资源依赖”视角比较分析南坑社区基金会和德胜社区基金会,论证社区基金会的改革方向和实现路径,提出将多元主体纳入社区基金会资源供给网络中,既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又要积极寻求政府资源。

[关 键 词]社区基金会 超越资源依赖 社区治理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72(2018)01-0087-09

一、 导论

(一) 研究缘起

2008年我国首家民间社区基金会——桃源社区基金会?譹?訛的诞生拉开了社区基金会发展的序幕,特别是从2014年深圳试点成立社区基金会以来,社区基金会在深圳、上海、南京、成都等多个城市陆续发展。从数量上看,截至2017年上半年,我国有5393家基金会,其中社区基金会只有几十家,?譺?訛而且发展十分不平衡,仅上海、广东的社区基金会就占了总数的70%。从质量上看,尽管社区基金会在助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作用毋庸置疑,?譻?訛但社区基金会发展与社区治理尚未實现有效对接,很多机制还不健全,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总体上说,我国社区基金会还处于尝试阶段,还走在创新的路上,无论是制定政策的政府部门,还是企业家或者社区居民,都没有非常成熟的理念与经验。未来社区基金会如何健康有序发展,非常需要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共同探索。?譹?訛

社区基金会是我国社会组织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从企业倡导到政府主导,再到社区居民自发行动,社区基金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行动策略。伴随N区社会治理改革的深入推进,在继承和发扬本土深厚慈善文化传统的同时,N区基于现代公益理念,不断推动慈善创新并取得了长足发展。近年来N区致力于打造区、镇、村居三级慈善服务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从最初的一个区慈善会发展到各镇(街道)全部建立起慈善会,全区99%的村居都成立了慈善福利会。但N区在是否成立社区基金会这个问题上则表现得较为谨慎。实际上,N区一直在关注社区基金会并多次组织到深圳等地交流学习。N区社会创新中心《2015-2017年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社区基金会。?譺?訛经过两年来的不断探索和酝酿,N区第一家社区慈善会——广东省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德胜社区基金会”)于2017年5月16日正式成立。

N区作为地方社会治理创新的排头兵,有责任再次站在社会改革的前沿,先行先试,为我国社区基金会发展积累更多、更好、可复制的地方创新性经验。因为如果没有中间层的地方改革和创新(比如N区),国家顶层的社会治理政策就是空中楼阁,没有可能落地生根。那么,德胜社区基金会的运行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改革方向和实现路径是什么?以上问题的相关研究无论对德胜社区基金会还是其它社区基金会,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 研究综述

社区基金会相关研究。社区基金会起源于美国。和欧洲福利国家不同,美国一直没有建立起一个以国家为供给主体的福利国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不注重个人福利。事实上,自20世纪20年代末以来,通过历届政府的努力,美国已经逐步建成了一个“福利社会”。?譻?訛1914年,美国成立了全球第一家社区基金会——克利夫兰社区基金会。2000年后,社区基金会在全球数量增长迅速,且扩展到美国之外的很多地区和国家。近年来,政治学、社会学以及公共管理学等多元学科视角下的聚焦讨论,有力推动了社区基金会从实践操作走向理论关怀,并反哺于现实实践。国外的社区基金会研究起步较早,一些学者围绕社区基金会究竟应当“以捐赠者为导向”(Donor Focused)还是以“以社区为导向”(Community Focused) 展开讨论;?譼?訛?譽?訛一些学者对社区基金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譾?訛还有学者对社区基金会与社区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比如Jenny Harrow and Tobias Jung认为,社区基金会与社区发展两者存在显著的哲学和操作层面的差距,两者是不可重合的、大相径庭的。公益事业是外在的、自上而下解决社会问题的赠与形式,而社区发展则是内在的、自下而上解决当地社会事务的行为模式。?譿?訛

相比较国外研究,国内社区基金会研究较为滞后。为了回应社区基金会创新实践的需求,我国学界对社区基金会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具体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社区基金会合法性”。一些研究虽然没有直接讨论“社区基金会合法性”,但在理论上是认同的。比如学者们基于“福利社会”视角强调福利的来源应该多元化,福利责任应变由国家、市场(企业)和社会(社区、社会组织等)共同承担(岳经纶,2008;郑功成,2008;林闽钢,2010;韩克庆,2012;刘继同,2009;关信平,2014;杨团,2000等)。朱健刚认为社会工作需要与公益慈善组织合流,从而形成中国社会转型的动力。?譹?訛他指出,社会工作可以在现代社会治理的理论背景下,通过参与社区公益、公益慈善组织和公益慈善政策等方式完成与公益慈善组织的合流。社区基金会的独特优势在于其地域性,它和社区本身的需求、本土的资源、多元的利益相关方紧密相连。中国人有很强的地缘认同,人们愿意把资源投注到家乡,也愿意关注、解决和自己地域相关的问题。吴磊则在“合法性—有效性”框架下分析了社区基金会发展的影响因素。二是国外社区基金会的运作经验及启示。?譺?訛乔宏彬比较分析美国社区基金会与光明新区社区基金会,提出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等9个方面的建设性意见。?譻?訛王巍基于国外案例,指出社区基金会有助于推动社区自治组织的“社区行政化”,强化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为政府、市场和社区自治组织的合作提供磨合的契机。?譼?訛刘建文提出了积极立法、开拓资金来源和培育公民慈善热情等社区基金会本土化策略。?譽?訛崔开云、徐勇指出国内社区基金会存在角色缺失的问题,认为社区基金会应该同时具有捐赠服务人、社区领袖和牵线搭桥等多重角色。?譾?訛?譿?訛三是国内社区基金会的比较研究。伴随深圳2014年拉开社区基金会试点的帷幕,一些比较研究开始涌现。徐家良、刘春帅、陈朋对上海、深圳社区基金会进行研究,将社区基金会分为政府主导运行模式、企业主导运行模式和居民主导运行模式。?讀?訛?讁?訛章敏敏、夏建中将社区基金会归纳为混合模式和聚集模式两种发展模式。?輥?輮?訛周如南认为,政府主导运行的社区基金会是最能反映现阶段中国社区特点与需求的模式。?輥?輯?訛

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RDT)相关研究。资源依赖理论源自社会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爱默生和布劳提出,通过构建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权力关系结构,行为主体才能获得自身需要的资源。杰弗里·菲佛(Jeffrey Pfeffer)与萨兰基克(Gerald.R.Salancik)提出4个重要的假设:一个组织最主要的目标是生存发展;组织无法生产供给自己生存需要的资源;组织要同所依赖的环境中的要素产生联系,这些要素通常包含在其他组织内;组织的生存建立在控制与其他组织关系的能力的基础之上。?輥?輰?訛此外,学者们对组织间资源依赖的类型进行了不同的划分。Thompson将依赖分为内生依赖和外生依赖;?輥?輱?訛杰弗里·菲佛、杰勒尔德.R.萨兰基克将依赖分为竞争性依赖和共生性依赖;?輥?輲?訛Madhok &Tallman将依赖分为结构性依赖和过程性依赖。?譹?訛

近年来,部分国内学者运用资源依赖理论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徐家良,2016;李凤琴,2011;虞维华,2005;马迎贤,2004;周佳琪,2014;汪锦军,2008,徐顽強,2011等)。李凤琴对政府与基金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基金会与政府之间存在非对称性依賴关系。?譺?訛徐家良(2016)基于资源依赖理论视域对我国社区基金会运行模式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社区基金会需要的内部资源主要包括组织内部人员、物力、财力、能力等,外部资源包括关系资源(与政府的关系、与市场的关系、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项目资源、政策资源等。其中对外界依赖最严重、最关键的资源是资金、人力等,而从哪个组织获得这些关键资源也就意味着将要受这个组织的影响。

2. 研究评述

总体来说,社区基金会已引起国内外学界广泛的研究兴趣,社区基金会在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及意义已被阐述透彻。但由于我国社区基金会刚刚起步,地方实践案例与经验十分有限,导致社区基金会研究的理论导向尚不十分明确,且聚焦不足。基于归纳总结、意义探索的研究较多;基于理论对话和经验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很难查到较为完整、系统的研究成果。鉴于该问题意识,本文试图弥补既有研究的不足,基于“超越资源依赖”视角,对比南坑社区基金会和德胜社区基金会的地方实践和运作机制,论证社区基金会的创新方向和实现路径,试图为N区及其它地区社区基金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依据。

(三) 研究框架

1. 研究对象

本文拟研究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和佛山市N区的社区基金会。深圳和佛山地处珠三角腹地,企业蓬勃发展,不乏国内外知名大型企业,创造了经济上的辉煌;同时社会资本雄厚、社会发育程度较高、地方政府社会改革力度大、社区治理创新实践一直走在广东省和全国的前面。可以说,深圳和佛山是社区基金会天然萌生、成长的试验田,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所以本文把这两个地区的社区基金会作为研究对象。

在此,作者要重申一下文章的研究视角。文章对比分析南坑社区基金会和德胜社区基金会,尽管两个社区基金会在体量及政策环境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它们分别属于政府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社区基金会,而本文也正是基于“超越资源依赖”视角,分析两种类型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探求社区基金会何以能发展的答案。所以,南坑社区基金会和德胜社区基金会是具有一定可比性的。

2. 资料来源

研究资料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2015-2017年期间,我们到南坑社区基金会和德胜社区基金会,对相关人员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并获取第一手资料;第二,利用了南坑社区基金会和德胜社区基金会的内部文件;第三,还有其他文献、引用数据等资料。

二、 一个理论视角:超越资源依赖

徐家良、周如南等学者从资源依赖理论出发,按照推动主体的不同,将社区基金会运行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居民主导型。不同社区基金会的运行模式有不同的特点,就模式在我国的适用性及对我国社区治理的意义来说,其中政府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更加符合我国社区的现实情况和特点。两种社区基金会的运行模式见表1。

调研发现,两种社区基金会在实际运行中都面临不同的问题。政府主导型社区基金会普遍存在独立性较低、行政化色彩浓厚和项目运作资金不足等问题;企业主导型社区基金会则很容易产生过于依赖企业资源,政府支持挖掘不够,政府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两种社区基金会过于依赖一种资源而导致基金会发展不平衡。奥斯特罗姆夫妇(Vincent. Ostrom等)的“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通过多个供给主体的参与和竞争,建立合作、竞争机制,使得各主体能够相互制约,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多中心治理”理论对于完善社区基金会治理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社区基金会治理需要形成多方参与的格局,不能把社区基金会治理机械化、单一化地纳入政府资源供给渠道或者是企业资源供给渠道,而应该有机整合政府和企业资源,让政府、企业和社区基金会三者形成互惠合作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政府和企业能够约束自已的行为,作为积极行动者的社区基金会通过持续对话,和政府(企业)讨价还价、相互妥协,追求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结果,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社区基金会超越“资源依赖”的束缚(见图1)。

三、 比较分析:资源依赖视角下的两种社区基金会模式

基于资源依赖视角,在征求相关专家学者的建议和对两家社区基金会管理层人员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南坑社区基金会归类为政府主导型,德胜社区基金会归类为企业主导型。

(一) 南坑社区基金会

“深圳市南坑社区圆梦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南坑社区基金会”)是自2013年9月1日广东省下放审批权限以来,深圳市成立的首个社区级非公募基金会,同时也是全国首创。

1. 基金会的产生背景

深圳市龙岗区南坑社区是深圳典型的村改居社区,外来人口高度密集,存在复杂多样的社区发展需求。面对众多社区需求,如何筹集社区资源、建立多方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筹募和资助机制已成为推进社区发展的重要议题。社区基金会作为社区平台型组织在资源整合、资金筹募,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方面有较为显著的优势,其成立与发展能够更好地回应社区需求。在此背景下,南坑社区基金会应运而生。2013年7月,南坑社区基金会筹备会成立,2014年1月21日,深圳市首家非公募“社区”基金会——南坑社区基金会正式诞生。南坑社区基金会共有11位理事,包括南坑社区的爱心企业家代表、居民代表和社区工作站人员。基金会的原始基金数额100万元,主要由社区爱心人士及爱心企业捐赠筹得,用于扶贫救弱、资助改善社区内的服务设施,以及资助社区教育、卫生、环保事业。

2. 基金会的运行模式

南坑社区基金会以南坑社区居民社会生活需求为出发点,以南坑社区为依托,链接社区各项公益资源,搭建社区公益平台,有针对性地为南坑社区居民提供了大量社区公益服务(如扶贫救弱、改善社区服务设施、资助社区教育和卫生等)。南坑社区基金会的运行模式可以概括为两点,以2016年工作为例,主要有:

一是加强基金管理,推动基金来源多元化。南坑社区基金会的资金运作模式是普遍意义上的“慈善+银行”。根据《南坑社区圆梦慈善基金会章程》,南坑社区基金会建立了3大项核心制度:《南坑社区圆梦慈善基金会财务管理制度》《南坑社区圆梦慈善基金会理事会议事规则》《南坑社区圆梦慈善基金会资金使用权限》。根据深圳市民间组织管理局的指导,南坑社区基金会将资金转入建设银行,并与深圳市慈善会、其他社区基金会一起与银行商讨保本投资计划,以滚动定存的形式进行保值,争取资金保值增长。从2016年4月开始进行了60万元2年定期存款,预计到期收益27000元,30万元1年定期存款,预计到期收益5250元。

二是开展社区服务。具体包括:扶贫救弱助困;设立医疗救助基金和生活困难救助基金。其中医疗救助基金可申请标准为1000-5000元,生活救助基金可申请标准为1000-3000元;培育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南坑社区第一届“圆梦南坑”项目评选活动,共评选出7个资助项目;资助开展民生项目。2016年开展春节探访慰问支出8900元,给社区社团骨干、义工骨干、困难居民慰问包共68份,给7户高龄老人每户300元慰问金。资助27200元开展社区小候鸟(留守儿童)夏令营活动,促进了105位“小候鸟”与父母的亲子关系。

(二) 德胜社区基金会

德胜社区基金会成立于2017年5月16日,基金会原始注册资金800万元人民币,来源于美的控股有限公司捐赠;后续运作资金主要来自“N区社区慈善信托”。不同于小型社区,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是个大社区概念,服务于整个N区。德胜社区基金会是继深圳桃源社区基金会之后的我国第二家大型的企业主导型社区基金会,应该说,德胜社区基金会的成立在社区基金会的发展历程中具有标志性、历史性的意义。

1. 基金会的产生背景

2017年7月25日,广东省何享健慈善基金会宣布正式更名为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同时宣布包括股权捐赠和现金捐赠在内的总额逾60亿元的捐赠计划,其中包含5亿元现金设立的“N区社区慈善信托” 项目,项目执行人是德胜社区基金会。德胜社区基金会定位于资助型、支持性的社区基金会,?譹?訛致力于回应N区社區需求,推动社区治理。

2. 社区基金会的资金运作模式

德胜社区基金会的资金运作模式是“慈善+信托”。我国于2016年正式实施的《慈善法》对慈善信托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为社会资源更多元地进入慈善领域开辟了新的通道。德胜社区基金会的“慈善信托+基金会”模式是《慈善法》实施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慈善创新,在国内尚属首创。通过信托可以有效解决基金会的增值难题,因为信托的核心优势是资产管理,没有基金会的各种政策限制,可以更好地进行资产管理、实现财务增长的目标。 “慈善信托+基金会”模式尤其适用于私人性的大额慈善捐赠和慈善规划,著名的盖茨和梅琳达基金会、老牛基金会?譺?訛等都采用了这种模式。

四、 现状与困境:资源依赖视角下的社区基金会

按照资源依赖理论,作为社区基金会的推动者,政府和企业都希望通过社区基金会平台解决自己的预期目标并控制社区基金会的运行,不同的推动者以不同的方式决定着社区基金会的模式和发展(徐家良,2016)。那么,德胜社区基金会和南坑社区基金会的实践运作逻辑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又是什么?本部分将基于调研资料对以上问题展开分析。

(一) 南坑社区基金会的资源依赖分析

深圳像南坑这样的社区不在少数,为什么南坑社区能够脱颖而出率先成立社区基金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发挥了核心作用,具体可归纳为三方面:一是出台促进基金会发展的政策文件。深圳市政府2013年公布的《公共服务白皮书》《市政府民生实事》和深圳市社工委《2014年社会建设工作要点》中均提出发展社区基金会的重要部署。2014年3月,深圳市出台了《深圳市社区基金会培育发展工作暂行办法》,暂行办法把原始资金最低额度由200万元降低到100万元,同时规定组织架构的构成人员和职权边界。

二是建立社区基金会的规范化制度。社区基金会作为一种新的公益模式,必须配有规范化的制度才能防止其走偏,失去独立性和专业性。深圳市慈善会牵头成立了“社区基金会事业部”,联合民政部、社科院、金融机构等开展深圳社区基金会的孵化、培育、规范和监管等工作。

三是支持成立社区基金会。南坑社区基金会在创立之初筹集了110多万元的原始注册资金。注册资金的3/4来自于爱心企业和个人;另外1/4来源于坂田平安资金(该资金由坂田街道发动企业捐赠成立)。南坑社区基金会从筹备成立到筹集到110万资金,用时不到半年,资金的高效迅速集合和资金的最终落实到位的背后原因是深圳市龙岗区政府不可或缺的凝聚力和公信力。2016年,龙岗区政府又为南坑社区基金会提供了扶持资金3万元。其实,除了财力方面的支持,龙岗区民政局、坂田街道和南坑社区在人力、物力方面也为南坑社区基金会发展提供了很多帮助。

(二) 德胜社区基金会的资源依赖分析

德胜社区基金会对美的公司的资源依赖主要体现在资金及运营模式上。美的公司的强势参与带来了德胜社区基金会雄厚的资金支持与先进的管理经验。德胜社区基金会原始注册资金800万元人民币,均来源于美的公司捐赠;后续运作资金也主要来自“N区社区慈善信托”。尽管德胜社区基金会成立不久,但在美的公司的引领下,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在策划力、执行力、统筹力等方面也具有其它小型社区基金会无法企及的专业化水平。

(三) 社区基金会面临的主要困境分析

调研发现,依赖资源的单一化导致两种模式的社区基金会都囿于一定的困境中。南坑社区基金会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基层政府过多干预社区基金会的项目运作和资金使用情况,行政化色彩浓厚;基金会人员队伍有待优化,专职人员少,专业人员缺乏;慈善资金不足,资金增值运作能力不足,导致社区基金会慈善活动在低水平徘徊。

南坑社区基金会秘书长XX谈到:“基金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专业基金管理人员,独立运营程度低。基金会秘书长是兼职的,财务由外面的公司员工兼着,理事成员基本上都是企业负责人。按照社区基金会的相关管理规定,基金会里必须有两到三个真正懂基金运营的专职人员,但是我本人除了担任基金会秘书长之外,还担任南坑社区工作站站长助理,要把很多精力要放在工作站的工作上,况且我根本不懂基金管理……”。

南坑社区工作站站长BB坦言:“南坑社区都是小企业,作为基金会的理事企业捐赠的钱有限,政府的支持力度也不大,特别是社工委合并到政法委之后,感觉上面发展社区基金会的步子也放缓了,原来承诺要资助的几十万元的慈善项目也不搞了……”。

同样,德胜社区基金会也存在很多困惑。德胜社区基金会定位于资助型、支持性的社区基金会,但在现实运作过程中,则很容易产生过分依赖企业资源的问题,使其有演化成企业基金会之虞。由于刚刚成立,还没有自己的核心工作,德胜社区基金会2017年的主要工作是开展“本土公益支持计划”第四期资助项目。“本土公益支持计划”是由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发起和实施的品牌项目,2017年7月起由德胜社区基金会负责执行和运营。

“2018年德胜社区基金会如何发展?我们现在急需尽快形成一个清晰的发展远景和战略规划”。

德胜社区基金会秘书长HH不无担忧地表示:

“德胜社区基金会刚刚成立,而且盘子这么大,下一步如何和政府协同合作是个大问题。我们希望政府在政策倾斜、资源链接、人员拨给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我们和政府主导型的社区基金会不同,政府自上而下的动员可以使这些社区基金会更易获得很多资源。可是直到目前,我们和相关政府部门还没有深入交流过……”。

五、 超越资源依赖视角:社区基金会何以能发展

社区基金会因为主导主体的不同而陷入不同的困境。那么,社区基金会如何能够超越“资源依赖”的束缚?具体的实现路径是什么?基于问题导向,社区基金会在追逐核心资源时,需要建立政府、企业和社区基金会的合作网络,在合作网络中采用权变的战略,既要明晰政府和企业的角色定位,又要充分利用既有优势资源,有效规避社区基金会被政府或者企业绑架的困境。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明确政府主导型社区基金会的主体地位。南坑社区基金会特点是“党委政府全力推动”。在社區基金会推进初期,源于我国一直以来的“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的路径依赖,社区基金会应参照南坑社区基金会样本,以政府主导型基金会为主。伴随社区基金会逐渐走向成熟,可以适时走向民间化。让慈善回归民间,回应慈善体系社会化的呼声,实现社区慈善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二是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有序推进社区基金会建设。应该说,德胜社区基金会是何享健先生及其家人的慈善大手笔,在整个中国也是麟毛凤角,不具有普遍性和复制性。但是德胜社区基金会可以充分依托企业资源,立足于支持性社会组织,扶持成立新的社区基金会,或者帮助N区社区福利会向社区基金会转型。N区福利会制度设计和运行还很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社区福利会非常缺乏专职人员,办事效率低下;慈善资金利用不足,流动性差,很多资金处于沉淀状态。截至2015年6月,N区社区福利会结余总资金合计1.6亿元;社区福利会的理事会成员大多为村居两委人员,普遍存在官方色彩浓、项目单一化等问题,日常活动主要是“派钱、送粮、赠油”等传统的慈善救助,缺乏独立开展项目和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W社区福利会秘书长TT感叹:“成立五年来,福利会帮助困难家庭5200多户,开展义工探访服务800多人,为老人提供义剪服务300多人,作为社区慈善样本,被媒体也多次报道。可实际上,福利会一直面临一个最大的现实问题,就是钱总不够用……”。

德胜社区基金会可以引导有条件有意愿的社区福利会转型为社区基金会,形成现代化的“项目化”资金管理机制,一方面丰富其服务领域,跳脱福利会仅仅救难扶危、访贫问苦的领域,另一方面提升其专业性。德胜社区基金会宜采用渐进发展的模式,在充分用好德胜社区基金会起点高、平台大、资金充裕等优势的同时,分三个阶段依次推进(见图2):完善德胜社区基金建设→尝试建立新的社区基金会(试点)→建立更多的社区基金会(推广)。

六、 结论与讨论

伴随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正式印发,社区基金会被写进中央文件,国家和地方政府将为社区基金会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鼓励与扶持社区基金会发展,我们可以判断社区基金会将迎来发展机遇期。基于社区基金会普遍陷入资源依赖的问题,论文基于“超越资源依赖”视角,对比南坑社区基金会和德胜社区基金会的地方实践和运作机制,论证社区基金会的创新方向和实现路径,提出社区基金会在追逐核心资源时,需要建立政府、企业和社区基金会的合作网络,在合作网络中采用权变的战略,既要明晰政府和企业的角色定位,又要充分利用既有优势资源,有效规避社区基金会被政府或者企业绑架的困境。

本論文基于“超越资源依赖视角”理解社区基金会发展的情境、问题和策略。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尝试,难免有所局限,很多问题还需要在紧密跟踪社区基金会发展的同时,继续开展深入的探讨。

Overstep Resource Dependence:How can Community Foundation Develop

LI Xiaoyan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20, China)

Abstract: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community foundation in China has just started and the local practice cases and experiences are very limited, the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of the community foundation research is not yet clear and focused insufficientl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overstepping resource dependence, this article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Nankeng Community Foundation and Desheng Community Foundation, demonstrates the reform direction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community foundation. It is proposed to make full use of enterprise resources and seek the government resources actively, and to make multiple subjects into the community foundation resource supply network.

Key words:community foundation; overstep resource dependence; community governance

猜你喜欢
慈善资源社区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慈善晚会4
慈善晚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