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文化衍生品创意设计研究

2018-05-14 14:49吕晓华段金娟乔延卿孙晓萌
工业设计 2018年6期
关键词:天津调研文化遗产

吕晓华 段金娟 乔延卿 孙晓萌

摘要:以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背景,探究地域性文化衍生品设计为目的。从天津非遗在民众中的认知度与美誉度切入,提取和凝练地域性意象符号,并将其应用于非遗衍生产品创新设计中。在顺应时代需求的同时,延续地方文脉、地脉。以非遗资源利用为基点,提出非遗衍生产品的地域性创新设计方法,并将该方法初步应用于天津非遗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为非遗产业化开发提供可惜鉴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地域性;符号;创新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8)06-0022-02

天津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色彩鲜明,是进行学术研究和生产利用的宝贵资源。在西方主流文化强势、城镇化快速发展、人口大规模迁徙的时代背景下,非遗正常传承的业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致使非遗的传承濒危、甚至断代[1]。同时现代文创产品设计因为丧失深层传统文化滋养,而显现底蕴不足。严重同质化引发行业内过度竞争,压缩现有市场[2]。因此将非遗元素合理融入文创设计实为一举多得。本文将针对天津非遗文化衍生品开发,探讨地域意向符号提取与设计应用,为改善天津非遗生存环境助力。

1产品地域性设计

“地域性”由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共同构建[3]。设计师通过地域性设计,提高文化附加值,引发使用者的情感共鸣,突出地域魅力,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序传承,促进文创市场健康发展。

地域性设计可通过3个“地域化”进行,分别为:调研样本地域化、专家地域化和文化设计取材地域化。(1)调研样本地域化:通过问卷调研提高本地居民在设计前期工作的参与度,帮助设计团队筛选出具有良好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文化元素;(2)专家地域化:通过走访当地非遗传承人,设计团队深入了解非遗所依托的地脉、文脉及工艺流程;(3)文化元素取材地域化:在地区典型文化中选取能够表现其文化特征的意向符号,设计当地人的认同的产品,以服务当时当地的文化与生活。

2基于天津非遗的地域性文化衍生品创意设计

2.1研究步骤思路

设计研究步骤思路见图1。

2.2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析

天津作为近代中国最早设立通商口岸的城市之一,是潮流先锋和中西文明荟萃之地[4]。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此互通有无,民间艺术体现出显著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天津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8项,市级205项。相关资源见表1。

2.3设计调研

2.3.1问卷调研

关于文化符号难合理提取的问题,现有形状文法[5],形态推衍方法[6],层次分析法[7],文化元素动态特征提取[8]等方法,为筛选天津非遗元素,提供参考依据。但目前针对非遗的设计方法、调研、实践尚不成熟,地域意向符号的筛选仍主要依靠设计师的文化视野和底蕴,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风险性。

为合理提取元素,设计团队通过第三方调研分析平台开展问卷调查。调研收回有效问卷250份,其中被调研者在天津居住或工作时间为5年以上占总样本数的55.6%。问卷共有1 7个问题,其中共13道题采用李克特量表,评分范围为1-5,用以测量各个非遗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及筛选民众喜好的非遗文化元素与题材。调研结果显示,知名度和美誉度最高的3项非遗分别是天津相声、泥人张彩塑、杨柳青木板年画。此有效调研数据为设计良好地融入地方文化提供坚实的民众基础

2.3.2专家调研

设计团队以组为单位,在天津市杨柳青镇、古文化街及相关地区,进行针对天津相声、泥人张彩塑和杨柳青木板年画等非遗的实地调研。主要调研形式为进入手工作坊的半参与式观察和面向非遗传承人的深度访谈。从中认识到天津京剧等曲艺类非遗,题材多源于文化典故,曲调有较多变调,欣赏门槛较高。对于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非遗,因人力成本上涨,原材料日渐稀少,制作周期长等原因,往昔的日常生活用品逐渐发展为价格高昂的艺术品,令普通百姓望而却步。而设计者通过贴近现代审美的设计方法,将地域性意向元素应用于日常生活产品之上,有利于降低非遗的神秘感,提高非遗知名度与市场影响力。

2.4设计实践

设计团队通过对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国内外案例的剖析,头脑风暴式讨论,逐渐形成设计方案。设计从以下3个方法展开:

1)血肉——古文新语。乡土民俗、神话小说等题材、形象犹如非遗血肉,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但其中的精彩故事和深刻哲思却历久弥新。设计者可从现代人的审美视角出发,保留其经典情节和人物特点,将无形的、活态性的成分转化为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产品。例如孔夫子手机壳,(见图2)。天津相声名篇《孔子》中,孔子与弟子外出时饥饿难耐,又碍于身上只有一文钱只得偷改元宵店招牌,以换取食物。精选其中改招牌的情节,将孔老夫子形象卡通化,配以相声演员捧哏逗趣的语言解释说明。

2)筋骨——技艺转移。“技艺转移”需要设计者在遵循地域性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把握传统技艺的特点,通过合理、大胆的联想,将支撑非遗题材的“筋骨”转移到产品设计中。技艺技法的重新演绎,扩大了非遗资源应用范围,增加文创产品的趣味性、互动性,引发消费者的好奇心理,刺激消费,凸显地域特色。如皮影趣味笔筒,(见图3)。通过改变物体重量,改变不同笔筒单元的起落中,牵动人物皮影变换不同姿势。在保留皮影戏动态特点的同时再现其动态特征,富有趣味。

3)灵魂——寓意延伸。非遗文化中的独特的寓意与内涵,隐含着当地百姓千百年来沉淀的意识思想和审美观念,是非遗资源的灵魂所在。挖掘和剖析隐含在非遗“灵魂”后的哲思和精神,提炼地域性意象符号,对凸显地域文化特色,拓展产品设计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现实意义[9]。例如摇钱树杯垫,(见图4)。杨柳青年画中童子怀抱摇钱树形象,寓意财源广进,金玉满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象征财富,植物萌芽,暗含生生不息之意。所以设计小组将人们对生活富足的向往与植物生长的繁荣联系起来。将植物种子压入再生纸杯垫中,当水珠沿着杯壁流入杯垫,滋润种子发芽,用户可将幼芽埋入泥土中继续培养。种子发芽与摇钱树的形象恰好吻合,既贴近生活、环保实用,又寄托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3结语

设计团队通过问卷调研、半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了解天津非遗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构建出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产品形态。然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提取与再设计总结划分为血肉、筋骨、灵魂三个层次,提出了古文新语、技艺转移、寓意延伸等创新设计方法,并分析其在办公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为非遗现代创意衍生品的开发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促进文化创新产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系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基于天津非遗的再生纸办公用品系列设计》(项目号201710058086)和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活态开发研究》(E160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耿涵,马知遥.“非遗”语境中民间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共向发展刍议[J].民俗研究,2014 (02):61-65.

[2]强波,叶聪,姚震宇.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与发展思考[J/OL].轻工科技,2018 (03):111-112+114[2018-04-16] http://kns cnki net/kcms/detail/45 1385.TS.20180302.1710.100.html.

[3]耿葵花.产品地域性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0,31 (10):10-12.

[4]夏青,李伟平,高畅天津近年来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探索实践刍议[J].北京规划建设,2012 (06):49-53.

[5]卢兆麟,汤文成,薛澄岐.简论形状文法及其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J].装饰,2010 (02):102-103.

[6]张耀引论传统家居文化符号的设计提炼与呈现[J].包装工程,2013,34 (20):36 38

[7]苟秉宸,于辉,李振方半坡彩陶文化基因提取与设计应用研究[J].西北工業大学学报,2011(4):66 69

[8]王伟伟,胡宇坤,金心,杨晓燕传统文化设计元素提取模型研究与应用[J].包装工程,2014,35 (06):73-76+81.

[9]叶聪.“南京非遗”文化视域下的家具产品创新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4,35 (14):65-69.

猜你喜欢
天津调研文化遗产
如果天津有“画”说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天津卷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天津之眼》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天津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