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对贵州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8-05-14 17:05何欣向岚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4期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贵州省经济发展

何欣 向岚

[摘 要]劳动力转移已经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这种转移促进了国家工业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也已经成为促进改革的推动力,有利于沟通城乡关系,调整城乡社会结构,缓解劳动力过剩的矛盾。本文结合人口经济学相关理论描述了贵州省的劳动力转移特点,分析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对当地产生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并结合这些负面影响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贵州省;经济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劳动力作为工业化进程中重要要素,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水平方面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我国作为世界上一个仅仅用二三十年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在这二三十年间,劳动力的快速转移流动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能想象的,像上个世纪几千万的农村劳动力进城支持国家的工业化建设,还有后来进入生产过剩阶段又有一大批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等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就是这些劳动力的空间转移为国家仅仅只用二三十年完成工业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国家经济发展奉献了一定的力量。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

本文以西部欠发达地区贵州省为研究对象,结合人口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贵州省劳动力转移状况,以及伴随它的劳动力流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也会出现这些劳动力外流所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像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以及在外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等等,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1 文献综述

纳克斯(1953)、刘易斯(1964)等经济学家最先提出劳动力转移这个概念。张彩江和马庆国(2004)对剩余劳动和劳动剩余的概念做了辨析,通过引入劳动力自主权参数说明剩余劳动、劳动剩余与充分就业劳动力之间的动态变化。段平利(2005)认为二元户籍制度是我国剩余劳动力形成的重要原因,且劳动力剩余对社会福利造成损失。于建嵘(2008)指出,在我国二元户籍制度下,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被强制性地划分为两大地位悬殊的社会群体,大量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留在农村,成为剩余劳动力。这使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城市化过程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过程。刘秀梅和田维明(2005)以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估计了中国农业和非农劳动力对各自GDP的边际贡献,转移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在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之间,劳动力转移可促进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但是转移劳动力边际生产力与城市劳动力比与农村劳动力差距大很多,表明剩余劳动力数量和转移贡献空间有限。

基于对上述文献的分析,劳动力转移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地区或者国家的发展。但是在文献的梳理中,我们发现对于劳动力的转移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关注较少,本文将主要对劳动力转移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2 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分析

劳动力流动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问题。起初,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上许多发展经济学家都认为劳动力由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种流动是由边际生产率低的地区流向边际生产率高的地区的一个过程,这种流动不仅可以促进资本积累,又可以刺激技术进步。然而到了七十年代,随着大量劳动力外流所引发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凸现出来,人们开始意识到人口过量流动会产生许多负社会效益。

2.1 简述刘易斯模式

刘易斯提出第一个劳动力流动模式,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就是国民经济含有两种性质不同的部门:一个是仅能满足糊口的,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传统自给自足的農业生产部门,另一个是以现代化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远比传统农业生产部门高的城市工业部门。因此,刘易斯模式又称为“二元结构发展模式”。

刘易斯认为,传统的农业生产部门的生产生活成本都低于城市工业部门。而作为城市工业部门有足够的资本剩余,由于这些资本剩余的存在,城市工业部门可以支付给农业生产部门劳动力更高的工资报酬,所以,城市工业部门就会吸收农业生产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工业部门提供的工资水平下,农业生产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完全有弹性的。于是,城市工业部门进行扩大再生产增加资本量的时候,可以吸收更多的农业生产部门剩余劳动力,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为止。当农业生产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流出,农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达到最高。此时,城市工业部门要想继续扩大再生产就需要更多劳动力,也就不得不和农业生产部门竞争劳动力,所以城市工业部门就必须提高工资水平来保证劳动力的供给。

2.2 贵州省劳动力转移的表现与刘易斯模式

贵州省作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存在大量的劳动力剩余,而这些剩余的劳动力不仅一定程度上拉低了贵州省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更使当地经济得不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而经济发达地区可以提供相对高的工资来吸收全国像贵州省这样经济落后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该模型的前提是城乡二元结构,也就是城乡发展的这种差异诱使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提供给劳动力不同的价格,也就是这种工资的差异引起贵州省剩余劳动力的外流。

3 贵州省劳动力转移对当地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劳动力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所以,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要求。这种劳动力流动一方面给区域发展带来机遇和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和潜在的社会问题。

3.1 劳动力转移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3.1.1 增加劳动力收入

大部分劳动力转移是因为在本地找不到比较合适的工作,而相对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能够提供更高的工资来吸引其他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的劳动力。这些转移的劳动力可以在这些地方提高自身收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

3.1.2 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转移劳动力长期待在经济发达地区,经常接受比较超前的观念和意识,而相比那些长期待在经济落后的地区的劳动力,更能意识到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的区别。所以,某种程度上能够提供某些先进思想和意识为家乡经济发展作贡献。这样,也间接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1.3 提高劳动力素质

转移的劳动力一般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不会选择农业生产这样的劳动类型,而是从事具有一定能力和技能的行业,再加上经过系统的岗位培训和学习机会。这也就潜移默化中提高劳动力自身的素质。

3.1.4 加快农业现代化

随着大量的劳动力转移,而且转移的主力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转移的劳动力无法再进行农业生产,要么他们将土地抛荒闲置;要么就将土地转交给土地承包商,而这些土地承包商由于农业生产规模比较大,现代化程度比较高,所以劳动力转移会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农业现代化。

3.2 劳动力转移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3.2.1 农村土地抛荒闲置,乡镇小企业发展缓慢

随着劳动力起初少量的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土地仅仅占用较少劳动力,于是经济发展良好。但是,当地劳动力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经济发达地区可以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时,他们可以更有利于改善他们的家庭生活条件,则会出现大量劳动力外流,因此,农村开始出现土地抛荒闲置的情况。同样,乡镇小企业也会遭遇这种困境,乡镇小企业发展不起来,也就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3.2.2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阻碍本地经济发展

流出的劳动力大多都是青壮年,属于当地的“精英”劳动力。然而,这些劳动力的流出对当地的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发展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3.2.3 转移劳动力从事劳动密集型的职业

绝大多数外流劳动力由于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往往在经济发达地区从事比较低层次的社会劳动,由于这些劳动缺乏技巧,不能提高外流劳动者的自身技能。所以这种流动就开始恶性循环,只能长期从事这些低层次的劳动。

3.2.4 留守老人问题

劳动力流出最多的是青壮年,而这个年龄段的劳动者基本上都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由于生活条件不允许,他们大多数都选择将老人和孩子留在家里,这也就形成了所谓的“老人村”。

3.2.5 子女教育问题

作为外来人口的群体,进入城市后由于生源地的原因难以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就会出现外来工子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这一大部分原因是外来工家庭流动性强、学生经常转学,学校教育不连贯、学习环境差,以及外来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低有关系。这样,外来工子女教育也成为了社会的焦点,同时也就说明了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

[参考文献]

[1] 马庆国.“剩余劳动”与“劳动剩余”:对结构转换中劳动力转移的一种新解释[J].学术研究,2004(11).

[2] 郭永芳.农村劳动力迁移与留守老人的生存狀况[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3] 段平利.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模型及其管理含义[J].中国农村观察,2005(05).

[4] 于建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农民工问题[J].中国农村观察,2008(02).

[5] 王海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制度约束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6] 刘秀梅,田维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管理世界,2005(01).

[7] 蒋尉.欧洲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流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8] 周叔莲,王延中,沈志渔.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二版)[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劳动力转移贵州省经济发展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贵州法治发展报告(2017)》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贵州省第四届科普作品创作大赛获奖名单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有关干部任免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