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分析

2018-05-14 14:27肖全胜
课外语文·上 2018年1期
关键词:高年级语文心理品质课外阅读

肖全胜

【摘要】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而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进行课

内阅读,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为学生提供人生指导,因此,本文从小学生高年级的心理特点出发,对语文课外阅读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对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质量有助益。

【关键词】小学生;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心理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在文字的描述中,我们不仅可以放松思想,更能够获得心灵、情感上的共鸣,并在文字的引导下逐渐完成心理品质的塑造。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而引导学生适当开展课外阅读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是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途径。目前的小学生所面临的教育环境要比过去复杂得多,移动智能设备的出现,不仅占据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更是对学生的健康性格的塑造、丰富情感的形成、良好道德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抓住高年级小学生情感转变的关键点,利用经典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生以后面对社会、面对他人、面对自己奠定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具体来讲,语文课外阅读对于高年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兴趣,调动孩子的创新欲望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导向,缺乏兴趣的学习不仅是枯燥无味的,也会让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了学生对于文字的技术性分析上,例如在《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等古诗词阅读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考试中提高成绩,常常忽视传统古诗词所营造出的文字情境,以及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将阅读局限在翻译理解上。这样枯燥的阅读只能让学生答对考试中的题目,而无法对我国传统古诗词产生由衷的喜爱。基于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扭转传统教学思维的局限,不仅要在课内阅读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字氛围,还应该利用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字欣赏的机会。以古诗词为例,作为我国传统文学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安排课外必备诗词,让学生在古代文学所营造的意境中,提高阅读的兴趣。

文章是想象力的呈现,在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描绘出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物,还能够想象出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事物,而这也是人类想象力的魅力所在。小学阶段是开发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阶段,天马行空的想象需要获得共鸣。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能够发现一些孩子不善言谈,胆小怯懦,但是想象力非常丰富,仿佛自己的头脑中有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小世界,对于这样的孩子,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外阅读对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疏导,给予这些有特殊才能的孩子一个宽容的发展空间,打破传统僵化的教学评价标准,让他们能够在课外阅读中获得心灵上的抚慰。此外,写作是高年级小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许多学生一提起写作就头痛不已,作文的过程像“挤牙膏”一样艰难,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想象力的匮乏。因此,课外阅读能够帮助这些孩子积累写作素材,并在运用与表达中打开心智,开拓想象力,扭转语文学习枯燥无味的刻板印象,将阅读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有趣的兴趣,这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二、树立自信,培养孩子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

自信是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与肯定,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高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心智的不成熟,其对自我价值常常缺乏正确的认识,如有的孩子由于身体原因、家庭原因、学习成绩原因等对自我进行否定,不敢在学习、生活中主动探索,并在消极、自卑中逐渐脱离与群体的联系;还有一些学生将在家庭教育中塑造起来的“小皇帝”“小公主”等心态放到与同学、与教师的交往中来,稍有违逆就会大发脾气,这两种极端的心理状态对孩子的未来成长非常不利。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将课外阅读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案,引导孩子认识到自信、自卑、自傲之间的区别,并在文学作品的引导下逐渐树立自信、阳光、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实践中,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应该培养孩子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如对于那些自卑的学生而言,可以指导其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再塑生命》《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文本的熏陶中认识个人价值,并逐渐树立自信。

自信不是存在于口头上,而是存在于实际行动中,一些高年级的小学生,在提到自信的时候能够侃侃而谈,但是一旦生活、学习中遇到一点挫折,自信就轰然崩塌。这样的心理状况说明孩子的心理素质依然欠佳,还不能很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孩子们的挫折教育所面临的阻碍也越来越多,许多孩子甚至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就逐渐失去了对自己的方向,将之前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全部推倒,甚至在学习、生活中陷入迷茫。对于这样的孩子,教师应该从自信的角度,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理想是自信的动力,对于个人而言,只有心存理想,才能够有自信排除万难,向着理想前进。理想是许多文学作品的核心,而对任何人而言,理想都不是唾手可得的,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课外阅读为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如为学生推荐《最想做的事》《小步走路》《风中的树叶》等书籍,让学生不仅能够在文字的引导下树立自己的理想,还能够在作者的描述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理想,怎样才能够实现理想,而这对于培养孩子积极进取、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三、结语

总之,在高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培养,这不仅是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为了孩子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增強课外阅读,让孩子们在书本的海洋中遨游,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必然要求,也是启迪学生智慧、锻炼学生才能、丰富孩子情感、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

(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高年级语文心理品质课外阅读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小学高年级语文早读课的有效性策略
浅析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融合与促进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例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的“七字教学法”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