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反思教学”与“日常教学”的桥梁

2018-05-14 09:44李红星
华人时刊·校长 2018年7期
关键词:反思教学反思性尝试

李红星

【案例】

渔夫的故事:

当渔夫出海捕鱼时,他离开了自己的家,他在为生计、为发展(比如捕到更多的鱼)而操劳(即“生于忧患”)。当他回到家里,无忧无虑、安然自在地享受“在家”的安宁时,他就在生活着,他享受本原性的生活,他的生活是本真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生于安乐”的)

“在家”和“外出”就是两种不同的状态:一种是生活,一种是劳作。前者不需要反思,也没有反思;劳作者却在思考,在不断地向自己提问(有外部压力,内心处于一种焦虑状态等)。“在家”与“外出”的交替使“家”发生了变化。就教师而言,教师的生活世界是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他从教的日常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教师不需要思考地教,驾轻就熟。当教师在教学中碰到问题,处于困境之中时,或者教师主动向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企图解答或解决问题时,教师的日常状态发生了变化,可以说教师这时已经处于非日常状态了(反思性教学)。

【反思】

真实的教学生活总是在落荒而走与安居乐业之间,在满面风尘与满面春风之间,在殚精竭虑与无忧无虑之间,在经久不息与适可而止之间,在心烦意乱与心安理得之间,谋求一种相互平衡与相互转换。

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但这不是说教师必须长期地过一种“反思教学”的生活。只有当教师的教学中发生了某种教学事件,只有当教师以经验的方式无法化解这些教学事件时,教师的教学才需要由“日常教学”转向“反思教学”。而“反思教学”是教师在日常经验教学中的一种“觉醒”,这种“觉醒”并不导致“经验教学”的贬值。恰恰相反,“反思教学”能否发挥效用,能否长久地影响教师的教学生活,关键在于“反思教学”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转化为教师的“日常教学”或“经验教学”。因此,“反思教学”与“日常教学”必须保持某种相互转化的状态,理由有三:

第一,“反思教学”是对原有经验的不满足甚至是对原有经验的某种挑战,这会在不同程度上给教师自己的日常教学生活带来焦虑和不安。教师不可能也没必要总是生活在“反思教学”中。当教师的原有经验足够解决教学问题时,教师有权力以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去当机立断地、随意地解决教学问题。即使将“反思教学”理解为教师在日常经验教学中的“觉醒”,那么,人也没有必要长久地处于“觉醒”状态。

第二,经过“反思教学”所获得的新教学理念只有转化为教师的日常教学经验之后,新教学理念才能落实为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若某种“反思教学”不能转化为教师的日常教学经验,或者反思教学没有被教师原有的日常教学经验所认可和接纳,这种反思教学就是暂时的、无意义的、无效的反思。

第三,教师的“反思教学”只有与“日常教学”相互转化、相互结合之后,教师的“反思教学”才有可能日常化,而不是某种偶尔为之的、装点门面的、有校外“专家”在场的特殊方式。“反思教学”一旦能够与“日常教学”相互转化,就意味着“反思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一旦教师无法以经验的方式解决教学事件,“反思教学”就会从“日常教学”中觉醒过来。惟其如此,“反思教学”才不只是发生在所谓的“公开课”状态中。

【策略】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在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5个系统(目标系统、材料系统、操作系统、产品系统和监控系统)中,監控系统是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监控具体表现为教师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而这一过程具体又是通过“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贯穿始终的是教师的“反思”。所以我们认为教师日常教学监控的核心是“反思性思维”,教师监控能力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的有效运用之中。

用心体会,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实现“反思性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具体表现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手段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上所有活动的取向性,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等诸多方面。

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存在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在目前实行的大班教学中,任务教学方法总是只能适合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一次性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学生的“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为了使此类现象得以缓解,需要教师细心体会,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自觉地检查、审视和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诸方面及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例如,我们要求在上每一节课时,对自己要教学什么内容、为什么要教学这些内容、沿着何种思路进行教学这些内容等都要有清醒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表现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中,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之前的计划与准备以及教学结束后的回顾。如课前预设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构想出可能达到的教学效果;课后对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教材的呈现是否清楚合理、教学是否得法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反思。

总之,只有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细心体会,才能发现问题,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悉心沟通,尝试改进

尝试改进是在搞清了教学的问题所在后,教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主动寻求原因,并尝试改进、纠正和调整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各环节的用心体会,根据发现的问题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成功地寻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往往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程度有关。如果缺乏沟通,即使发现问题,也较难把握住问题出现的原因,更难提出较好的改进方案。而师生间沟通的方法很多,可以是有声性言语的,也可以是无声性言语的。应该说,课堂教学中,有声言语与无声言语的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明确教学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方案。同时,通过教师的有声言语与无声言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可以很好地感染学生,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并保持对自己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敏感性和批判性,一发现沟通过程中的问题,就立即想办法去纠正。

潜心研究,调整反思

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的实际效果。可以说,调整反思是尝试改进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地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如果发现新的问题,应谨慎地追寻新问题的实质,针对新问题再次尝试另外的教学手段、方法或其它改进措施。

要成功地调整反思,教师不仅要悉心研究自我的教学行为,而且还要悉心揣摩学生的心理价值取向。应该说,教师教学方法得以实施,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关联;教师在课堂所有教学活动的取向性与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性也是相互关联的。

实践表明,“反思性教学”要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有自觉的意识,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技能,同时养成对学生的敏感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架起“反思教学”与“日常教学”的友谊桥梁。

(江苏省溧阳市后周小学)

猜你喜欢
反思教学反思性尝试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数学反思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再试试看
再试试看
师生互促发展,走出大学英语教学困境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读、问、讲、练、思”五环节的有效渗透
反思教学对提升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水平的作用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尝试
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