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贫困区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2018-05-14 08:59吴小雪侯本柳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27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中国

吴小雪 侯本柳

摘要 研究贫困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相关性,对缓解贫困与传统村落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Arcgis10.0地图绘制技术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等手段,对我国贫困区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贫困地区内存在明显的传统村落分布热点,浙江省与福建省对传统村落与文化保护措施实施较早,因此有传统村落热点分布。同时贫困地区对传统村落的热点形成有明显影响。

关键词 中国;贫困区;传统村落;空间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27-0003-03

Correlation between Chinese Poverty Area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WU Xiaoxue, HOU Benliu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Sichuan 621000)

Abstract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overty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great significance to alleviating poverty and protecting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or areas and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was developed in our country by adopting Arcgis10.0 mapping technology and data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obvious distribution hot spot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poor areas in China, Zhejiang and Fujian Province implemented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measures early, so there were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hot spot distribution here. At the same time, poverty are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hot spot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Key words China;Poor areas;Traditional villages;Spatial correlation

作者簡介 吴小雪(1992—),女,四川都江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规划学。

收稿日期 2018-05-25;修回日期 2018-06-08

从早期以收入衡量贫困到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提出多维贫困理论,贫困问题已成为地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我国社会地域发展不平衡的表征,学术界对贫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致贫因子[1-2]、致贫机制[3-5]的定性剖析到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6-7],为我国扶贫措施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中西部与东部的经济差异明显,国家级贫困县连片分布于我国中西部。针对贫困问题的研究都致力于缓解贫困带来的不利影响,而贫困对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作用始终被忽略。大量传统村落分布在我国中西部以及民族地区[8],大尺度上与我国的贫困地域存在空间上的耦合,却鲜有贫困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的研究。为此,借助地图绘制软件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以我国贫困地区和传统村落分布热点为研究对象,探究贫困地域与传统村落分布热点之间的关联性,科学地认识贫困对传统村落保护的价值,有效地做好传统村落分

布热点识别,以达防止破坏的目的。该研究选择国家尺度进行,以为我国扶贫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的平衡奠定理论基础。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

为找出贫困地区与传统村落分布热点区的空间相关性,基于国家尺度(不包括台湾及附属岛屿)进行相关研究,我国的贫困空间分异明显,传统村落分布存在明显热点区域,因此以我国作为研究对象符合实际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2012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均分布在中西部地区。2011年国务院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划定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3个实施特殊扶贫政策的地区(图1),这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农民人均纯收入2 676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在全国综合排名最低的600个县中,有521个在片区内,占比86.8%。

1.2 样本数据与说明

该研究的数据主要是中国传统村落网提供的各批次贫困村落名单,到目前为止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等联合公布4批传统村落,各批次共4153个村落。数据显示,国家认定的传统村落数量逐批上升,2016年公布的第4批次数量最多。将传统村落作为点要素绘制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图(图2),由图显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每批次的传统村落分布热点区域几近相同,并在热点区域呈集中分布;二是各批次传统村落热点分布地区在空间上趋于集聚,两极分化现象明显;三是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核心—边缘结构较为突出;四是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中西部山区传统村落分布明显较多。

2 分析方法

从点与面2个空间层面展开分析,从分析技术上讲,点层面是精确的传统村落所在地,面层面包括14个连片特困区。该研究尝试在点层面上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数据,利用Arcgis10.0的核密度分析工具描绘各批次空间格局的变化过程,并以此来表示传统村落热点分布,然后与面要素的贫困片区进行叠加,分析两者的空间相关性。核密度估计是热点和冷区识别与分析的探测性工具,该方法可以得到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连续变化的图示,并根据颜色的变化判断传统村落的聚集性,即判断是否为分布热点。该研究使用Arcgis10.0中内置核密度分析工具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进行核密度分析,选择搜索半径为2 km。2012—2016年4个批次传统村落的核密度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

3 贫困区域与传统村落分布热点相关性分析

3.1 贫困区域内存在明显的传统村落分布热点

通过传统村落地图描绘分析,我国作为一个贫困空间集聚度高的国家,在连片的贫困区域内存在着明显的传统村落分布热点。从传统村落分布热点看,其空间上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山西、浙江等地(图3)。从第1批至第4批核密度分析图可以看出,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半部,贵州、广西与湖南交界处一直是分布热点,且在我国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区内,云南省西北部的传统村落分布热点位于滇西北边境山区,亦是我国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山西省南部的热点位于平顺县、壶关县、武乡县、和顺县及左权县等贫困县密集区;四川省中部的热点则位于秦巴山、乌蒙山连片特困区与四省藏区的包围区内部。贫困片区内经济发展缓慢,传统建筑和工具等的更新受到阻碍,贫困人口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交通可达性低导致外界文化的传播难度加大,使得传统文化得到长期延续。除贫困片区外,从每一批传统村落核密度分析图中可以看到在浙江省和福建省也存在热点区域,并且热点范围逐渐扩大,被认定的传统村落数量逐渐增加。两省对传统村落与文化的保护意识萌生较早,在其被破坏之前及时进行重点保護,使其价值得以保存。

3.2 传统村落分布热点的形成与贫困区呈明显相关性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核密度分析图展示的是传统村落分布密度在地理上的连续。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传统村落分布密度减小,热点有向贫困区扩散的趋势。如图3显示,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区的传统村落热点北部向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延伸,而南部有向广西昭平县、富川瑶族自治县和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等贫困县延伸的趋势;滇西北边境连片特困区的热点向其片区的南部延伸;浙江省和福建省的热点向罗霄山和大别山连片特困区扩散;山西省的传统村落分布热点向燕山—太行山、吕梁山、大别山等连片特困区扩散明显。随着传统村落数量的增加,其热点区域中心密度越来越大,热点覆盖范围也逐步扩大,其空间扩散始终倾向于贫困区域。由第3批传统村落核密度分析图可知,作为扩散目标区域的滇西北边境山区南部已经单独形成一个密度制高点;大别山区由于浙江省和山西省热点的扩散作用形成新的热点区域;第4批传统村落数量急剧上升,其核密度分析图显示四川省东部形成大范围密度较高的地区,此片区处于秦巴山、武陵山、乌蒙山连片特困区和接受特殊扶贫政策四省藏区的包围区,其传统村落分布密度的升高验证了贫困对传统村落分布热点区域的扩散起指向作用。

4 结论

贫困地区与传统村落分布热点呈明显相关性,同时贫困地区影响传统村落热点的形成,即贫困区对传统村落分布热点的延伸具有吸引作用。贫困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使得村落风貌更新节奏缓慢,从而为村落传统风貌的保护提供有利条件。我国现阶段处于深度贫困的山区有相对封闭的区域环境、险要的地形以及不太便利的交通等都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重要条件。贫困问题作为时代发展的阻碍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对于贫困的治理,学术界和实务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实务界认为对贫困地区实施扶贫措施,努力改善贫困人口生活环境,实现贫困人口经济脱贫即为贫困治理。而学术界更注重脱贫的可持续性,倡导针对性扶贫,不同维度的致贫需配合实施相应的措施,传统村落受保护的过程亦是扶贫的过程。将贫困地区村落的传统风貌和特色文化等保存下来,通过发展旅游或特色产业对贫困地区实现脱贫是有利的。正确认识贫困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十分重要,应该努力平衡反贫困战略实施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陈辉,张全红.基于多维贫困测度的贫困精准识别及精准扶贫对策:以粤北山区为例[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3):64-71.

[2] 张全红,李博,周强.中国多维贫困的动态测算、结构分解与精准扶贫[J].财经研究,2017,43(4):31-40,81.

[3] 杨龙,李萌.贫困地区农户的致贫原因与机理:兼论中国的精准扶贫政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3-40.

[4] 任慧子,曹小曙.隐藏性乡村贫困空间探析:以广东省连州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2,31(5):955-963.

[5] 杨毅,张琳.环渝连片特困区精准扶贫效益评价及增进策略:基于SEM模型的实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5):53-62.

[6] 郭辉,王艳慧,钱乐毅.重庆市黔江区贫困村多维测算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科技论文,2015,10(3):331-335,347.

[7] 尚卫平,姚智谋.多维贫困测度方法研究[J].财经研究,2005,31(12):88-94.

[8] 刘大均,胡静,陈君子,等.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4):157-162.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中国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