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本打造语文优效课堂

2018-05-14 14:27徐建明
课外语文·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徐建明

【摘要】针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学生的主体性仍得不到普遍的尊重,本文立足课堂教学,探讨打造生本语文优效课堂的几个重要门

径,提出要厘清师生的授受关系、重视课堂教学知识和方法的双线梳理、重视生生互动、重视循例实训、重视即时反馈等六大门径。

【关键词】生本;初中语文;优效;门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较其他学科的教学更注重生命的体验。语文素养的提升就是在学生不断的原始体验中,经过老师、书本、同伴的引导,不断提升自己对文字和生活的体验水平,从而提升个体的语文综合素养。但当前的语文教学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替代或作秀现象,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体现很弱,被动接受依旧是课堂的常态。语文教学的现实是费时不少、负担不轻、效率不高。因此,笔者认为,为更好地培养核心素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打造生本语文,构建优效课堂是极其重要的。

生本语文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首席而存在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语文课堂始终强调的是学生的原本性地位,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自主发现,自主认识,自主纠错,自主询问,自主提升,唯有如此,课堂才能实现优效,而不是高耗背景下的有效。笔者认为,打造生本语文优效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重要的门径入手。

门径一:重视厘清师生的授受关系

教师课堂讲得太多,是现在课堂的普遍流弊,教师教学的悲哀是包办,学生学习的敌人是依赖,学生的依赖常常是教师的包办而导致的。我们在课堂上,看到更多的是教师教有目标,学生的学却没有目标,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稀里糊涂,那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一堂优秀的语文课,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时间基本能达到课堂的三分之二以上。教师少讲,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做,是最必须坚持的课堂模式,即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正常应该超过教师的授课时间。正确处理教师的“授”课和学生“受”课的关系,是优效课堂的关键。授是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少露一手,学生就多一点主动。从名校课改成功的共性来看,调动学生多想、多说、多做,是一条颠扑不破的法则,在这个法则下,教师的智慧是在课前怎么把语文课堂当作情景剧一样,设计好每一个分镜头,调控好课堂,充分应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

门径二:重视落实课堂教学双线梳理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语文课堂,要正确看待教师这一学生中的首席角色。教师是“教”学生的,课堂上大多数知识教师基本了如指掌。从这一点来说,教师绝对是一个优秀至极的学生。但教师在课堂上的本事表现在对知识的二度消化,表现在如何“教”知识上。在课堂上,我们强调教师扮演好学生中的首席这一角色,参与到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在学生梳理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在学生自主摸索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归纳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教材中说得明明白白的知识,教师一定要做到只点不讲。有了教师这个学生中的首席,学生的自主活动才能信马由缰。在生本课堂中,教师首席地位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双线的梳理,即以知识为明线、方法为暗线,两条线索缺一不可。这两条线索如果梳理到位,那么课堂就不会松散,教师的主导地位就能充分彰显。

门径三:重视生生互动,扭转师生互动的尴尬局面

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我们承认教师的“教”对突破知识的瓶颈非常重要,但并不是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就学得越快、越好,我们认为这样做反而会容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目前很多语文课堂,教师成了“讲师”“话筒”,学生成了“听众”和“哑巴”或成了一个被“追问者”。我们主张一堂语文课,不管是新授还是复习课,教师设计一到三个主问题就够了,把学生学的目标融到三个主问题当中,然后让学生围绕目标生生互动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有哪些子问题,在学生对子问题想要知道却不知道的情况下,教师用几分钟的时间做适当讲解,学生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一句话,教师的讲要把握“愤悱”的时机,否则教师的讲是替代,就是对学生学习机会的剥夺,这种不合时宜的讲,本质是剥夺了学习者初次探索体验的机会。

关于师生互动,我们认为当前的师生互动是单向的,往往是教师紧逼学生式的追问。我们不否认这样的追问能引起學生对课堂的关注,能起到适当的点拨作用。但我们也不可否认,追问的形式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个学生在跟教师互动,其他学生很可能就是滑稽的看客,我们不能否认追问也是导致课堂压抑的重要因素。鉴于教师的追问常常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面,我们在这里提出追问的另一策略,那就是教师要设法营造学生追问教师的课堂环节,学生群起而问之,课堂就会活起来,教师是学生中的首席地位能得到很好的巩固。

门径四:重视循例实训,强化问题意识

语文课堂活动是要有依托的,没有依托目标就不具体。优效语文课堂的依托就是问题,问题就是“例”。通过问题设计,掌握知识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优效语文课堂对问题的精挑细选,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问题要与课程目标对得起来;第二个原则是问题必须具有典型性,要杜绝冷僻;第三个原则是问题必须是为一类问题服务的,即问题必须给学生建构一个思维图式,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实现知识应用的迁移。

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训练要由例而出。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要同步进行。单项训练是强化点,避免语文教学的盲区,综合训练是照顾面。只重视单项训练,学生就会前学后忘记,只重视综合训练,学生对某些困难的薄弱点的掌握就不够扎实。因此训练必须纵横推进。专项训练是纵,是铆铆钉;综合训练是横,是盖面。铆到位,面就夯得实。我们建议平时编一些小综合做,让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去演练,强化几个重要教学目标。考前要做大综合,是为了接评估的气。气接不好,学生就会上场昏。

门径五:重视即时反馈,鼓励当堂暴露问题

生本语文优效课堂是重视暴露问题的课堂,让学生的问题暴露出来才能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状态。常态课堂上学生答不出问题或答错问题,教师一肚子恼火,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我们一定要相信,让学生把跟斗摔在前面是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杜郎口的小黑板就是让学生暴露问题的,把问题暴露在众人面前,再通过互相评点指正或教师的点拨,学生存在的问题就可能当堂解决。因此,我们要重视在45分钟时间内让更多的学生当堂板演,把典型学生的典型作业中的典型错误借用媒体呈现出来,让学生一起来发现问题所在。可以这样说,优效的语文生本课堂就是更多地暴露问题的课堂,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教师的走秀,是低效课堂,甚至是无效课堂。展示成功,规避失败,只有喝彩,没有指正,这样的课堂在今天是不能有的。我们要相信,一节课,典型问题都暴露了,学生的参与面自然就广了。我们一直认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片面追求课堂结构的圆满,环节的花哨,这无异于在弓上雕花,华而不实。这是背离生本语文课堂的基本理念的。

门径六:重视运用激励手段,力戒激励虚浮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激励,单純地用“好”“很好”等词汇,这种没有内容的激励是虚浮的。激励要言之有物,才能力戒虚浮。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激励:

一方面是要创造激励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成功或失败中建立信心。如何创造激励的机会?关键是要给每一层次的学生创造不同的机会。“做”是创造机会的前提,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谈一谈、写一写、画一画、议一议、辩一辩、讲一讲、试一试,在做中教师再及时捕捉每一层次学生的亮点。激励的原则是:暂时后进生,你要给他成功的台阶,而后激励他;中等生,你要给他一些中等以上的问题,让他在品尝成功的时候再品尝一点失败;优等生,你要给他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题目,让其更多地看到自身的不足,然后围绕不足进行有效激励。传统的激励只对成功,这其实是狭隘的。对于暂时后进生,成功能让他们看到希望;对于中等生而言,不圆满能让他们看到距离;对于优秀生而言,失败后的激励能让他们寻找新的目标。总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成功或失败中都能建立信心,这是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智慧。

另一方面激励要有理有据,要言之有物,不能虚浮。教师要激励学生,就要去发现学生的亮点。一个课堂上不关注学生状态,不批学生作业,不读学生作文的教师,他对学生的激励是空口说白话。所以我们强调在生本语文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及时捕捉学生在课堂发言,讨论、训练中的亮点,然后有针对性地激励学生。有理有据的激励,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体贴入微的关怀,这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非智力因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能否构建生本语文优效课堂,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降低教师的教学成本,一切都取决于能否让学生动起来,学起来。相信围绕语文素养,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的语文教师,只要真正把学生当成一个自主的生命体,从以上几个实在的门径入手,那么我们的课堂就能大大激发每一个学生学语文的潜力。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红色文化教育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