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村谋变:为乡土立命中篇

2018-05-14 15:16
山东画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兰陵乡土土地

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十几年来,除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征用外,他从未卖过村集体的一分土地,而是笃定坚守着自己的底线,绝不眼羡周围村庄出让村集体土地建小工业项目的举动。

“再穷也不能卖村民的地!”

上任伊始,王传喜带领党员干部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听他们“放炮”“拍砖”“骂娘”,甚至“找茬”。最终,在梳理出的80多个问题中,他首先瞄准了“乱”字出头的问题点,如治安乱、村容脏乱、人心乱等不一而足的乱象。

这些虽被列为“治乱”难啃的“硬茬子”,但并不算最难的。

“人地不均”才是王传喜首先下口要啃的“硬骨头”。

他坚定认为,这是造成村中矛盾的根源之一,是限制代村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代村“治乱、治穷”必须率先攻克的改革关隘。

今天,我们看到的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既是代村人引以为傲的产业之一,也是他们回望乡村谋变背后的最佳谈资。

很多代村人至今仍能清晰地记得当年“破解人地不均问题”背后的风波。

当时的代村,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地多人少”与“人多地少”现象同时存在,全村11个生产队中,人均土地最多的是二亩六分,少的只有三分地,相差近十倍。不仅如此,村民的土地质量等级也悬殊。反复思量后,王传喜在一次专题会议上提议重新调整土地,提出“一户两块田”。

可是,他话还没落地,会场当即炸了锅, 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们都说“这事成不了!”因为谁都知道,动土地无疑是要动庄户人的“命根子”。

有人私下善意提醒他:“你这样干,地多人少的户,还不得拼命?!”

更有人直言,这无异于从地多的人“嘴里抢肉”。

王传喜又何尝不知道这层意思。他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代村世代子弟,祖坟埋在这片土地上,心就留在这里,深知这也是流淌在血脉里、让人魂牵梦绕的“乡愁”一脉。所以,他对这片乡土的感情有多深,就越能体察出念兹在兹的乡亲,对身前身后的土地有多么依赖。

“土地是农村最根本的事情,是‘三农核心资源,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生活的最基本的保障,是农村稳定的基础。如何破解人地不均问题,是19年前的代村首先需要面对的最大命题。”王传喜满怀深情地对我讲说。

针对这一命题,直面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从哪里下口,又怎么下口?这的确是乡亲们当年口中所说的——“考验他作为代村‘领头人智慧的关键时刻”。

没错啊,正因为土地是大家的“命根子”,所以才不能放任这种人地不均和土地等级悬殊的现象持续下去,必须改变。

“拼命也要干!”

王传喜反其道而行,撂下的话掷地有声。但接下来上演的一幕幕惊心闹剧,至今仍令他唏嘘感叹不已。

当时,他的话余音尚在,消息却不胫而走。不久,有人怒气匆匆登门来,骂骂咧咧摔门去,窗户投飞石、院中扔刀子、匿名写信威胁、恐吓自家上学的孩子……腹诽、责难如蝉鸣蛙鼓,又如同一对挑事的孪生兄弟接踵而至。

王传喜不为所动,他内心有杆秤在衡量着这件事。既然这是调研出的不公问题中最集中的事情,要求改变是大多数人的普遍诉求,就说明解决此事最符合广大村民的意愿,也自然最能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

这不正说明了,土地的权属及命运,应寻找一个村民普遍都能接受的办法解决,需做一次公平的改变么。

“尽管当时村‘两委成员都说重新分地‘合理,却都说‘做不成,我就不信这个邪,为什么合理还能做不成?!” 王传喜说,在这个问题上,他公心为大,一心为民,无私心无杂念。顶住巨大压力,咬牙下大决心要把这件事“做成”、“做好”。

2000年的春节,王传喜上任还不到一年。洋溢着节日氛围的代村及其冰雪覆盖的乡土田园,正是春潮涌动时。

2000年1月5日,恰好距离春节一个月的日子,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提出,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会议还强调指出,这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中心任务。

4月21日,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见》。

大事促急,时不我待。就是在这样的前后背景下,春节年假尚未过完,王传喜就果断召集村“两委”班子成员聚在村办公室,召开“解决土地不均问题”的专题会议。

“会议连续开了半个月,与会人员达成共识后,终于研究制定出了土地调整方案。”王传喜说这话时好像长舒了一口气,似乎仍沉浸在当时的会议氛围里。

会后的具体实施过程,王傳喜依法走程序, 一边形成文件逐级上报,一边挨家挨户做工作,走好民主程序。为保证公平操作,通过“抓阄”这个在乡村“行之有效的办法”,调整分配“一户两块田”。

应巧的是,村干部们抓到的几乎全是孬地。王传喜抓到了村西南角的一块犄角旮旯,几名村“两委”成员也抓到了村里的“烂地”。

村民一看,村干部们还挺有真事儿!这事儿做的也确实挺公平!!这才纷纷松了口,村子里先前喧嚣、鼓噪的声音小了下去。

但,只有王传喜和他的家人清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事实上一直未消除。

接下来,王传喜抓住有利时机“趁热打铁”,团结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深入田间地头,日夜轮班在调整后的土地上打下万余个界桩。

没有想到的是,许多地块的界桩没两天就不翼而飞了。然后,王传喜就带着人再打一次,但再被拔掉。如同遭遇拉锯战,有的地块,前后甚至打下去三次。仍没想到的是,一个月后到了腾茬换耕季节,界桩已所剩无几。

正是通过立桩和拔桩的持续“斗争”,王传喜发现了更大问题:能不能打开局面,赶在腾茬换耕之前做通村民工作,关系着这项工作的成败。

“说这件事是村里的一次革命和一场战役,都不为过。”王传喜沉痛地说,当时,他和家人仍在遭受恐吓威胁、骚扰报复。让他始料未及的是,一直支持他工作的妻子刘会芳,压力太大,情绪焦虑,精神几近崩溃,纠结想不开,要服毒自杀。

王传喜说,有一天他正准备出门,去忙乎那些焦头烂额的村务,妻子喊住他好言相劝:“传喜,这村官咱别干了行吗?”

“这个节骨眼上,开弓没有回头箭,再难也不能退缩。这事要是干不成,我们一班人就会成为代村的罪人!”王传喜温言宽慰,却没注意妻子神色有异,转身走出家门。

未几,他听到房内一声异响。再转身返回,看到妻子喝下农药。幸好送医抢救及时,才没酿成终身遗憾的家庭悲剧。

与这件惨事如影相随,代村那年遇到大旱。一边是亏欠着的妻子并家中老幼,一边是村集体大事,王传喜虽心挂两肠,最终仍是像之前那样“舍小家顾大家”,团结带领班子成员组织抗旱的同时,继续做大多数村民的思想工作,并相机安排村干部在地头搭窝棚值守界桩,最终“一户两块田”得以调整施行。

这件历经一波三折的事干成后,村民们对王传喜开始敬服了,对村干部也都信服了,村“两委”班子的威信树立起来了。当时,包括村干部在内的广大村民,从心里感佩王传喜这个代村领路人,的确有着“敢干事、干成事”的决心和魄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土地均调凝聚了民心,不啻为一座村庄的精神整合。

此后,村民还看到,王传喜的决心和魄力,远没有在这件和诸多“治乱”事情上止步。他只是以理顺土地均等关系为起点,把更宽泛的目光投向调整后的那一片乡土,做出了更长远的规划和大手笔运作。

正如兰陵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晓东评价的那样,王传喜对政策把握能力的确很强。

2004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中提出,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2005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提出,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在农户自愿、有偿的前提下依法进行,防止片面追求土地集中。

“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新华门的最高决策层都对土地流转以及农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做出详细要求。”

2006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要义做出具体描述。

“这正是代村恪守的发展方向和原则:坚持走集体经济和农业产业化道路的经济建设……”王传喜那时早已把关注点瞄向“治穷”。

深谙政策精神要领的他,面对当时代村土地过于分散的实际情况,首先在做通了村民思想工作的前提下,在随后的2005年,抢抓机遇将全村2600亩土地进行了统一集中流转, 归村集体经营。延至2007年,又适时流转了周边5个村的7000多亩土地,高标准建起现代农业示范园——这就是今天扩容后的兰陵国家农业公园雏形。

土地的成功流转,改变了乡土传承千年不变的路径,实现了农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同时,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产业发展的先行先试载体,孕育和培育代村集体经济,也为后期代村在这片乡土上推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奠定了根基,更为代村“治穷”首开致富之门。

2014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发布。是年12月,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春潮开始涌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让这个春潮更加激荡,会议审议了《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新一轮土改大幕正在开启,不但让农村的“三块地”实现“三箭齐发”,还被广泛解读为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置”。

也是在这一年的1月,千年古县兰陵由苍山易名而来。

虽然这是两件不能等同而语的事,但我更愿意相信,随着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价值越来越被放大,代村乡土里的兰花,在宽博的沃土扎下深根后,定会蓄势待放、飘逸幽绽。

而就在今天,在融入人文历史和农耕文明的兰陵国家农业公园里,见证和谛听代村绿色发展浪潮的,該远不止兰花一簇吧。

“看长远、算大账,坚持集体与个人同步增收,实现村民共同富裕。”这就是王传喜厚植和经营这片乡土的人文理念。

身边熟知王传喜的人都了解,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十几年来,除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征用外,他从未卖过村集体的一分土地,而是笃定坚守着自己的底线,绝不眼羡周围村庄出让村集体土地建小工业项目的举动。

哪怕是在1999年,代村背负近四百万元债务包袱的窘况下,上任之初、举步维艰的他也没动过这念头。那个时期,就有一家石油公司看中代村一块闲置土地,有人建议卖掉偿还村里债务,但被王传喜不容置疑地拒绝了。在他带动下,村里以130万元租金、租期10年租给了石油公司。合同期满后,王传喜引进社会资本和技术,修建了占地20亩的代村诚信医院,既确保了土地保值增值,又使村民和周边百姓长期受益。

“再穷也不能卖村民的地!”

这是19年前的代村人就已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如今,这话正在兰陵乡间起新风,在沂蒙大地传递着时代新意。

猜你喜欢
兰陵乡土土地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火车在油菜花田中
地理学视角下的兰陵文化保护
兰陵∶圣王高地的精神气象
乡土分外妖娆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究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
分土地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