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退步!

2018-05-14 14:27梁健虹
课外语文·上 2018年11期
关键词:鲁迅作品拿来主义

梁健虹

【摘要】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被大量删减,曾引起各方讨论。学生普遍认为鲁迅作品不容易解读,教师也深感教授鲁迅的文章存在许多困难。但是,在今天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学习先生文章中的精神价值显得尤为宝贵。本文试图通过一次教学的契机,探讨以上观点。

【关键词】《拿来主义》;鲁迅作品;精神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任教几年,前前后后共教过三次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经典杂文,自编入教科书以后,就一直是语文课堂上的必读文章。而但凡讲鲁迅的文章,字斟句酌的探讨和分析似乎总也少不了。这当然和先生的犀利而深刻的语言风格密不可分,同时,也因为自己一直以来深受教授鲁迅文章的传统方法的影响,总担心漏掉一个字或词语的解读会令学生错过重要的知识点。

记忆中前两次教《拿来主义》,在介绍了杂文的写作背景和若干鲁迅先生的资料信息以后,似懂非懂的学生多少能够顺着这条思路往里走,一篇课文教下来,竟让我感觉颇为顺利。第三次教《拿来主义》,以前从未有过的爭论和分歧以我无法预料的方式出现了。

课文第一自然段讲的是“‘送去主义的来源和表现”,和其他杂文一样,鲁迅先生以极尽奚落嘲讽的语调对“送去主义”进行了批判。和以往一样,我让学生揣摩赏析先生的语言特色,并用文中的事例加以说明。学生找到了一些典型的词语,如“捧”“挂”,且分析得还算到位。但是,似乎也就到此为止了。

感到这个教学环节无法继续下去,我做了一些提示:“你们怎么理解‘发扬国光?活人替代古董,算是‘进步吗?”这两个问题抛出去后,教室里马上有了反应:“‘发扬国光体现了中国文化在国外得到重视和推崇啊。”“活人替代古董,这是文化交流的进步表现,就像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开演唱会一样,这是把中国文化进一步宣传出去,这就是一种‘进步的表现。”……这样的回答是在我预期之外的,眼看着学生的理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我决定花几分钟时间让大家就这个“进步”进行讨论。讨论过程颇为激烈,学生争先恐后起来回答,但大多数人普遍认为这里的“进步”是词语的本意,即“活人替代古董”分明是将属于中国的文化传播开去的表现,是让文中所提到的“苏联”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京剧艺术,是文化交流的途径。我发现如此回答的势头已经难以回到我提这个问题的初衷上。这时,极其个别的学生在座位上轻声地说道:“这是反语啊。”我好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立刻让这个孩子谈谈他的看法,然后,我将他的答案整理一下,说出了备课时早已准备好的说辞:所谓“进步”,其实是反语,是“倒退”,是“退步”。“古董”送完了,只能送“活人”,它讽刺了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愈演愈烈,媚外程度不断加深。这个问题是否真正得到了解决,或者说,我的这番说辞是否真正令学生信服了,我不得而知;但是,这第三次教《拿来主义》的经历,确实让我感慨颇多。

自2010年起,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三篇;而苏州教育出版社的必修教材里也仅有这样三篇。一时间,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作品在校园里面临尴尬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和反省。

当然,鲁迅的作品很难读,这是普遍的认知。鲁迅的研究者们曾经坦言,没有一定的学术积淀和人生实践经验,是难以体验鲁迅作品的深义的。浙江师范大学的王嘉良教授说过,面对鲁迅先生这样的作品,“油然而生一种崇高感与阐释崇高的使命意识,或者产生一种对文学经典的虔诚与敬畏,从而以不敢稍怠的姿态去读解、钻研经典,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今天这个浮躁,甚至“娱乐至上”的年代,这样的意识却是少之又少。成人尚且如此,我们的孩子更不用说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很难读,当然在于他思想的深刻性。他洞若观火,看到了人性深处的东西,揭露了很多国民劣根性。所以,时至今天,我们还是能够从先生塑造的阿Q等人的身上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真正优秀的作品就是在于展现人性的真实,让读者可以反观自己并看到自身的隐秘;换言之,只有挖掘了人性深处隐秘的东西的作品才能穿越时空,常读常新。从这个角度来说,鲁迅先生的作品精神是可以永恒的。

鲁迅先生的文章难读,还在于他将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或对世事诸多弊端的鞭挞,放在了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在不否认鲁迅及其作品精神永恒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作品是带上了民族危亡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烙印的,它们都是具有特殊历史性和社会性的产物。毫无疑问,是那个特殊的时代孕育了鲁迅,使之成了民族劣根性的“主刀医师”;而它离我们太远,离我们的孩子们更远。对于当下的孩子而言,鲁迅作品存在着巨大的时代隔膜,他们几乎无法想象那个社会的生存境遇,更不用说要理解作品的精神主旨。当然,我们不能以鲁迅的作品离我们所处的时代太远为借口而放松了对学生情感价值等方面的教育。胡适曾说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鲁迅所代表的是五四时代的批判精神,其作品中蕴含的对于我们民族精神的反思和批判,是我们永恒的宝贵财富。而作为教师,教授鲁迅作品的过程,必然要担负起一种沉重的历史责任感。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并努力试图让孩子们走进先生笔下的世界里。毕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回避鲁迅的作品,就是回避我们曾经那段苦难的历史,而历史是不容回避的。

不管怎么说,在如今这个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一再被渲染和鼓动的年代,教、学鲁迅先生的文章,更为任重道远。

(编辑:李艳松)

猜你喜欢
鲁迅作品拿来主义
如何使孩子读懂鲁迅作品
今天我们需要从鲁迅作品的教学中获取什么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行走50国深思对西方“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学案例
浅谈初中语文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
浅析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的“拿来主义”
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温情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