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域小说中的自然生态意识

2018-05-14 14:27萨伊普乃再尔·多来提
课外语文·上 2018年11期
关键词:美学观自然生态生态

萨伊普乃再尔·多来提

【摘要】新的21世纪,我们地球村的每一位成员在面临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物质要求的丰富、都市繁华的同时,还面临着全球性自然生态的严重的恶化,紧跟着自然生态的恶化,出现的是社会生态混乱、精神生态的混乱,整体崩溃的现状让人思考。西域沙漠地带的作家更有感触。本文以生态文学的系统理论为切入巴格拉西小说的切入点,从自然生态角度对作者的思想和小说进行浅谈与阐述,并挖掘其小说的意义和文学价值。以“天人合一”并“以和为贵”,“以人为本”“顺其自然”的古典美学智慧为切入点,以巴格拉西小说为文本来找出小说所体现的自然生态观。

【关键词】生态;美学观;自然生态

【中图分类号】I712【文献标识码】A

一、巴格拉西的生态美学观

20世纪给我们中国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使我们的古典本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现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摩擦出新的矛盾火花。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的思想进入了从未有过的境界,因为内地的改革开放带来快速的经济发展,还带给中国文学人颠覆性的思想头脑,同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同胞们开始关注世纪的发展,开始开采利用新疆地区的煤矿、石油矿来解决温饱问题。后期在享有物质生活上的比较舒适和价值观念的新鲜感时,受到了沙漠化的土地不断地扩展,尤其在南疆范围内沙尘暴天气频繁出現,同时也被新城市人对物质需求的过度贪婪、新城市人精神文化的匮乏、新城市的畸形繁荣等一系列问题所困扰,这些问题的出现使我们面临更加复杂、更为突出的生存环境。土生土长在西域沙漠绿洲的巴格拉西,以敏锐的目光来开始倾听着自然,开始关注着人类(特别是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生存途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当中虽然没有巴格拉西关于生态理论的相关论述著作,但从他所描绘的新疆沙漠绿洲自然山水风景中,从自然沙漠民俗当中,从对动物的深深的关爱当中,从他所勾勒出的善良好客的硬汉人物形象当中,我们能够领悟出,这些是巴格拉西对社会生态文明理想的建构,反映了他远见卓识、特意独见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智慧,对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渴望。

二、人与自然的自然生态观

人生活在自然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整体,人是构成自然的万物之间的一个部分。生产力的急速自我解放,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让我们人类社会进入半机器、半感情化的,孤独自我的时代,这些因素导致人类对自然环境和生态文明进一步的破坏,还导致了自然各个成员之间的不和谐,让人类慢慢忘记“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人与自然内在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巴格拉西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越来越紧张的时候,他开始为了协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作为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能努力做到的是“顺其自然、尊重自然、生态平等”。生态批评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建立生存原则,建立生存原则也是努力建设美丽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的每一位建设者的使命。

新疆人生活在沙漠的绿洲地带,陪伴着冬天沙漠的宁静,见证着绿洲的疯狂抵抗,在沙漠的叹气中成长。要理解巴格拉西这一生生态与沙漠的对话,必须要看故乡在他内心的分量。在巴格拉西小说当中大自然与沙漠化的故乡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不能分离的概念。巴格拉西对故乡民俗的依恋中,在大沙漠的感召鼓励下,写出了沙漠中人和动物最原始的生态。

人与自然的默契是巴格拉西崇高大自然思想的延伸,也是其生态意识的出发点。在短篇小说《大漠咏叹调》中这样描写巴格拉西的生长:“路的左边是一座座像干尸一样光秃秃的山,有的朝路这一边紧逼,有的则后倾斜。也不知道这些山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更没有运动的迹象,就那么舒展地躲着。一切都是永恒的,不存在青春、衰老、兴旺和毁灭。山本身就自然法则,就像死亡一样。”在他的眼里,自然、山是神圣的,自然是关乎灵魂的,自然的原始是和谐美丽的,天地与人心是共同呼吸、声息相同的,大地以它最真诚、最朴素的启迪方式与人的最高的灵魂相遇,浸润着生命的灵性。而人在与大自然的交流中,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通过抚慰和净化人的心灵,使人的内心达到一种自由存在状态,从而弥合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分裂和对抗。因此,在单纯天然环境中成长的人们,他们身上为什么有着纯粹的天性和不添加任何色素的自然美,我们就不难理解了。在巴格拉西小说中,对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相关描写呈现了他对自然生态的态度。在《瘸腿的小鹿》中,写道“将心比心,人和小鹿都是一样的生命”,小说中,人与动物代表的自然构成一体。另外还有《大漠咏叹调》:“孤独的汽车、光秃秃的山、到处散落着无数块像骨头一样白色石头的旷野、时隐时现的绿洲、碧波荡漾的湖水、两岸青草依依的河流、河边茂密的森林和茂密的森林丛中蜿蜒的小路。这里是我故乡,是我生长的地方,我生在这条河,我曾经这里捉鱼和蛙,也常在河里游泳,然后再用岸边的沙子把自己埋起来,我就是这么长大的。我曾经在小岛上的柳丛里追过野鸭、野天鹅,我放过羊,捡过蘑菇,扫过落叶,割过草,拾过柴。”可下结论,西部的孩子们是被大自然的美丽引领着长大的,他们从现实的贫瘠达到自然审美的彼岸,使生命完成飞跃。当然在巴格拉西的自然生态观中并不都是对人与自然契合的赞美,还有他对人类背离大自然、破坏大自然造成生态平衡的批判态度,他同样以相当重的笔墨表达了他对乡土家园逐渐被沙漠吞没,被欲望、贪婪侵占得无奈和愤怒。

参考文献

[1]穆罕穆德·巴格拉西.瘸腿的小鹿[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6.

(编辑:郭恒)

猜你喜欢
美学观自然生态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论郭沫若“续”《再生缘》的悲剧美学观
论玉的美学观对《诗经》中爱情诗的影响
滨水景观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从生态主义角度解读安·贝蒂的《一辆老式雷鸟》
从文人品格到“诗意栖居”——宋代文人士大夫择居的生态美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