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必考项:小说阅读篇

2018-05-14 12:43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2018年2期
关键词:雨声女士男孩

新年第一期,我们一起谈谈中考现代文阅读一个有意思的板块——“小说阅读”。

为什么我们爱读小说呢?

原因多种多样。就初中生成长、生活阅历而言,大多是——阅读中,以旁观者的视角看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体味不一样的人生、世界,体会生命的多姿、多彩。

为什么我们要读小说呢?

培养我们的“移情力”。这是一种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移情”与“同情”不同,理解他人的感受并不表示我们与他人有相同的感受。例如,我们了解某人为何会这样愤怒,并不表示我们也有愤怒的感受。

移情,就是能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和欣赏他人的感情。它作为一种心理品质,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保持心理健康乃至走向成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真题】2013年黔西南州中考语文阅读题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20题。(15分)

无价的奖赏

王建兰

①当她猛然发现身边的手提包不见了时,吓得冷汗涔涔。那手提包里的钱和银行卡都在其次,关乎“命门”的是海关进出口手册和关税证明的单据,一旦丢失,将给她所在的报关公司带来巨额的经济损失。

②她失魂落魄,跌跌撞撞到广场派出所报了案,然后,又心急如焚地雇來了三个人,让他们举着写有“一万元悬赏”的寻物牌,来回走动。阳光一点点离散,她的心也揪得越来越紧。这时候,广场派出所的民警打电话来说,有一个人拾到棕色的提包。她急三火四地赶到派出所,的确是她的手提包,她惊喜地叫起来。可是等她打开拉链,却傻了眼,包里空空如也。像迎头挨了一瓢冷水,她心里的希望一下子熄灭了。

③拾到包的人是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衣着破旧,看起来挺精神的。民警悄悄告诉她:“这男孩在假期经常来广场拾破烂。上次,他也说捡到了提包,来交还失主。哪知失主说,就是这男孩在他坐的地方转来转去,不一会儿提包就不翼而飞,失主一口咬定,包就是他偷的。结果那失主不但没给赏金,还找那孩子要包里少的钱,甚至动了粗。”民警看了看男孩又说,“我怀疑,这次他又故伎重演。要不,我们仔细地盘问盘问,看看有什么破绽?”

④她忙摇摇头,即使以前男孩有过劣迹,她也不愿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怀疑和猜测他这次的诚心。许是猜出了民警和她谈论的内容,男孩涨红了脸,紧咬着下唇,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分辩道:“包是捡的,不是偷的。”

⑤她走上前去,拉过男孩的手,拍拍他的肩膀,说:“小兄弟,姐姐相信你,即便你只是送来了空提包,也谢谢你。”

⑥直到夜幕降临,也没有奇迹出现,她心灰意冷地往回走。月色清凉如水,冰得让她心寒。突然,身后窜出一个人来,往她怀里塞了个方便袋,然后掉头跑开,消失在幽暗的小巷里。

⑦等她从惊恐中回过神来,惊奇地发现,方便袋里竟是那些让她忧心如焚、想用一万元“赎回”的票据。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她恍惚置身于不敢惊扰的梦境中一般。

⑧除了现金,一切失而复得,还多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曾经,我把拾到的提包交给失主,却被失主反咬一口,诬赖我是小偷,我当时很后悔把包给了他。今天下午,当我看到地上的手提包时,我的心情很复杂,但还是不由自主地捡起了它,怕失主着急呀!这次我得做得聪明点,于是先交上空包,投石问路。没想到,你不仅相信我,还握了我脏兮兮的手。赏金我是不会要的,其实,你已经给了我比任何金钱都贵重的奖赏,那就是尊重和信任,我收下了,也谢谢你。请你一定相信我,我捡到包时里面就没有钱。

⑨她呆呆地站在夜色里,心动如潮,为那个受了委屈依然善良的男孩,为那个在困境中生存但内心并不贫穷的孩子。她总以为能让人心动的是金钱,却不知道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是人的体态、言语和笑容衍生出来的温暖与尊重。多少怀揣着真诚而来的帮助,多少明媚而纯粹的心境,被我们审视、猜忌和怀疑的目光灼伤,变得冷漠而麻木。其实,每一个善意都该得到尊重,容不得一丝龌龊猜疑。

16. 文中写男孩归还女士丢失物件的情节有三个,它们依次是: 、还空包、 。(2分)

17. 环境描写的运用能较好地烘托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请结合上下文简析下列句子中所蕴藏的心理活动。(4分)

(1)阳光一点点离散,她的心也揪得越来越紧。(2分)

(2)月色清凉如水,冷得让她心寒。(2分)

18. 文章用了一定的笔墨写另—个丢包人,这对表现丢包的女士起什么作用? (3分)

19. 通过文中男孩的两次还包,可看出男孩是个什么样的人? (3分)

20. 生活中我们需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阅读本文后你—定有不少的感动,请以“感动”为主题,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参考答案】

16. 拾提包 送票据

17. (1)天色逐渐变晚,而丢失的提包毫无着落,烘托了丢包的女士焦急的心情;

(2)月色以“清凉”来形容,给人的感觉是“冷”“心寒”,很好地烘托了“她”心灰意冷、情绪低落的心境。(答题应突出景物特色和人物心理特征)

18. 另一个丢包人的无端猜忌、怀疑与丢包的女士形成对比(答对丢包的女士起“衬托”“反衬”或“烘托”作用亦可),突出了丢包女士真诚待人和尊重他人的鲜明个性。

19. 男孩是一个机敏、诚实、善良、助人为乐……的人(至少写三个,意近即可)

20. 语句通顺,有使用一种修辞即可。

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在2009年已经入选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语文试卷。我们知道,黄冈市中考有“浅层阅读”与“深层阅读”之分,这篇小说被设计成“深层阅读”,赋分10分。题目设计有所不同——

1. 文章用了一定的笔墨写另一个丢包人,这对表现丢包的女士起什么作用?(2分)

【答案】另一个丢包人的无端猜忌、怀疑与丢包的女士形成对比(答对丢包的女士起“衬托”“反衬”或“烘托”作用亦可),突出了丢包的女士真诚待人和尊重他人的鲜明个性。

2. 请将男孩归还女士丢失物件的两个情节,按顺序填入下列空格。(2分)

拾提包——( )——( )

【解析】从文中这两句话可以提炼出答案:“她走上前去,拉过男孩的手,拍拍他的肩膀,说:‘小兄弟,姐姐相信你,即便你只是送来了空提包,也谢谢你。”“等她从惊恐中回过神来,惊奇地发现,方便袋里竟是那些让她忧心如焚、想用一万元‘赎回的票据。”

【答案】还空包 送票据(每空l分)。

3. 本文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请从文中任选一例,对此加以简析。(2分)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产生的作用,在找例句时考生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结合语境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答案示例】①“阳光一点点离散,她的心也揪得越来越紧。”(例子典型l分)天色逐渐变晚,而丢失的提包毫无着落,烘托了丢包的女士焦急的心情。②“月色清凉如水,冷得让她心寒。”月色以“清凉”来形容,给人的感觉是“冷”“心寒”,很好地烘托了“她”心灰意冷、情绪低落的心境。

4. 认真研读⑧自然段中男孩所留小紙条上的内容,自拟一道题目,给出答案。(2分)

【答案示例】①题目:小纸条上的内容对男孩归还女士丢失提包的两个情节起何作用?(1分)答:对先还空包后送票据的原因作了必要交代。(1分,答非所问不给分) ②题目:从小纸条上的内容可以看出男孩有什么精神品质?答:受了委屈依然善良;不为金钱所动。

5. 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请用一句话写出你阅读本文最深的一点感悟。

【解析】文中最后一段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其实,每一个善意都该得到尊重,容不得一丝龌龊猜疑。”

【答案示例】①只有真诚和善意才能消除隔阂;②对每一个卑微的善举都应该心怀感恩;③善意终归得到别人的尊重。(2分)

像这样一篇文章被不同地区中考命题选中做阅读材料的情况,出现的几率是极小极小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这篇小说很典型,主题范围——有社会现实性,对青少年有启迪意义;篇幅适中——文字量不多不少,可以选进试卷;难度相宜——就文字深浅、主题深浅来看,给初中毕业生阅读是适合的;最关键的是命题点多——可以根据这篇短文,命制不同角度、不同题型、不同阅读测试点的问题,实在是“妙手偶得”了。

【突破口】

作为记叙类文本的一种,小说阅读一般从“三要素”着手——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我们知道,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称为典型人物,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进行描写;也可以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旨;对环境的描写,则对人物的心理、身份、性格都有辅助作用。

就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来谈,我认为,阅读小说的首要突破口为:抓“环境”,弄懂其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天地,是人物思想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

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地域风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等都有重要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反映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分析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物活动的背景,探寻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进而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优秀的小说总是在典型的环境中刻画出人物的典型性格。如:

【真题】2008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语文阅读题

教你唱咯咯咯

佚名

①今天这课上的!俩字儿:郁闷!

②三分钟!就剩最后的三分钟!按照安排好的,由姜雨涵作小结,谈收获,这课就结束了,天衣无缝,完美无缺呀!偏偏这个时候,这个李冒儿,今天又举了手,我就知道他要坏事,可当着那么多听课老师的面,我又不能不点他。果然,他大咧咧地站起来,说什么黄鼠狼是有害动物。书上写得明明白白,黄鼠狼吃田鼠和玉米虫,是有益动物,我要他再读读课文,他还梗着脖子说:“黄鼠狼偷人类的鸡吃,是有名的‘偷鸡婆,它就是有害动物!”我真恨不得扒了他的皮,当然,有那么多老师看着,我是不能扒他的皮的。我只好咬咬牙说:“你的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等下课以后我们再单独探讨,你看怎么样?”他眼角扫了扫后面听课的老师,脸憋得通红,坐下去了。好在姜雨涵的小结说得特别流畅,甜甜的嗓音把所有人都陶醉了。

③下课后,我把李冒儿盯了足足三分钟,盯得他脸紫红,头低下去,才算完。老师们也陆陆续续走出教室,校长从我身边走过时,乜斜着剜了我一眼,剜得我心里直发毛,也不知他啥意思。管他呢,五点了,幼儿园该放学了,接儿子去。

④抬头看看天,灰的,没有风,路两旁的行道树整齐地立着。没几步就到了幼儿园门口,看见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仔儿正觅食呢,老母鸡“咯咯咯”地在前面跑着,小鸡们“叽叽叽”地在后面追。正看鸡呢,突然听到有人喊我:“嘿!王老师,正要找你呢。”我一看是儿子的老师,连忙陪着笑说:“是李老师啊,有事儿吗?”李老师说:“有你儿子在,能没事吗?”我一听,头就有点大。李老师也就喋喋地说开了。原来李老师今天上公开课,讲的是《小猫病了》这一课。老师说,小猫病了,小狗狗来看它,带来了香喷喷的一盆子骨头;小兔子来看它,带来了翠绿绿的一篮子萝卜和白菜;小松鼠来看它,带来了藏了一个冬天的小松果儿。多好的课文呐,儿子突然站起来说:老师,小猫病了,为什么不送医院呢?驴唇不对马嘴,老师这课就没法上了。

⑤正说着呢,儿子蔫巴着出来了,我连忙跟老师作了保证,牵了儿子出来。抬头看看天,灰的,没有风,行道树整齐地呆立在那儿。小猫病了,可不就该送医院吗!小猫病了,你就是送鱼给它,也不一定顶事啊!我摸摸儿子的小脑袋瓜,心里正琢磨着怎么跟儿子说呢,又碰到了那群觅食的鸡,突然记起小时候祖母教我的一首儿歌:“母鸡骂小鸡,你是个笨东西。教你唱咯咯咯,你偏要唱叽叽叽。”

讀第④⑤两段画线句,相似的环境描写两次出现,有何作用?

【解析】

中考阅读题中,与环境描写相关的题型主要有三种:一是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二是分析环境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三是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解题时可从五个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教你唱咯咯咯》是篇构思精巧的小小说,作者巧妙地借两节公开课的情况,反映整齐划一、压制创新的教育方式随处可见,希望学校教育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空间,促进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

这道题,要求分析第④⑤两段画线句中相似的环境描写两次出现的作用。一般来说,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地域风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等都有重要作用。文章中的两处环境描写前后照应,看似相同,但同中有异,前者侧重衬托“我”郁闷的心情,后者侧重暗示整齐划一、压制创新的教育方式随处可见,也可以答暗示姜雨涵这样缺乏创见、没有生气的乖学生随处可见。

另一个重要突破口为:品味小说的语言。

小说的语言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作者的叙述性语言,一是小说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人物的台词)。

品味小说语言,一要琢磨作者落笔行文中的叙述性语言,体会其语言风格;二要细心品味小说中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要点如下:

1.细心玩味,发现那些不易看出的妙处;2.联系语境,想象情境,欣赏语言之美;3.领悟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含蓄之美。如:

【真题】2008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语文阅读题

怀念一种声音

聂鑫森

①有一种声音,让中年画家越来越怀念了。这种声音非常奇妙,有颜色,有形状,有温度,还有杂含此中的情感故事。但现在再也听不到了。

②他知道这种声音只存在于古城的一条小巷,只存在于他家几代居住的那个小院、那座老屋。院子里有一棵梅子树,有两棵梧桐树,有缸荷花,还有几畦作观赏用的韭菜。老屋为两层,砖木结构,上下呈现出一种古铜的色调。

③这种声音叫雨声。雨声从他出生和成长的方向,不断地传来。在他的记忆里,总是弥漫着一片雨雾和雨声,太阳总是见不到的。

④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⑤一下雨,他爹总会站在老屋的台阶上,听着一院子的雨声,如醉如痴,然后把少不更事的他叫到身边,告诉他许多古人关于雨的诗句:“夜雨剪春韭”“梅子黄时雨”“梧桐叶上三更雨”“留得残荷听雨声”……他听不懂,但他看懂了雨声被花叶染就的绚丽颜色。

⑥然后,他们回到厅堂里坐下来,爹说:“你听——”这两个字在无数次重复后,他的耳朵变得灵敏了: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乱跳;击在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打在木晒楼的雨点,声音细腻而光洁;但前厅堂雕花檐板上的雨声,恰恰相反,浑厚而古朴;响在麻石台阶上的雨声,沉着而充满力度。

⑦古城有句俗语:“落雨天,留客天。”他记得一下雨,家里就会有客人不期而至,都是他爹的挚友。雨是请柬吗?雨声中,他们谈天道、人道、医道、艺道;或者下围棋,落子声与雨声交错而响;或者拉起京胡,唱他们所熟悉的京戏名段,音符从雨的缝隙里穿过去,居然没有濡湿……他坐在一边,看着,听着,如梦如幻。

⑧雨声中,他长大了,成家了,做父亲了……小巷、老屋和雨,成了他生命最奇诡的底色。下雨的日子,他也向他的儿子讲那些古人关于雨的诗句,他的画室也总会有好友联袂而至。

⑨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⑩突然有一天,这一片地皮划拨给了房地产商,他携家人怅然搬进了世纪花园。小巷没有了,老屋没有了,记忆中雨的声音,没有了!巨大的规整的水泥匣子,嵌着一个个用混凝土、玻璃和钢铁构筑的巢。雨声呈现出呆板的灰色,节奏沉闷而压抑。这不是他感觉过的雨声!每逢下雨的日子,他会觉得格外无聊。他如一匹落入陷阱的豹子,孤立无助。

他决定,请些工匠,在露台上做一个屋顶,盖上小青瓦,嵌上玻璃瓦。他希望找回那声音。露台的屋顶很快就做好了。他还置办了一个瓷圆桌、四个鼓形瓷凳、一个烧木炭的红泥火炉、一个烧水的青陶提梁壶。下雨的时候,他坐在这里烹茶,沏茶,静静地听雨。露台的前方是开敞的,他一抬头便看见一栋栋的高楼,整齐地排列着;所有的窗口都装着锃亮的防盗窗,窗口的后面都垂下厚厚的窗帘……这样的背景,绝对不会生发一种古典的声音!他明白了,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永恒地怀念一种雨的声音。

又是一个下雨的日子。他蓦地离开露台,急急走进这间静寂的画室……

他希望在宣纸上画出那一片久远的雨声……

1. 第⑥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 小说结尾说:“他希望在宣纸上画出那一片久远的雨声……”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解析】

这篇小说在表达上最大的特色是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如:以前的雨声充满音乐美和“绚丽颜色”,现在的雨声呈现呆板的灰色,节奏沉闷压抑。对比手法的运用鲜明地表现了前后变化,强烈地表达出主人公对淳朴自然生活的热爱和怀念;以前人与人和谐地交往和交流,现在人人封闭,缺乏沟通和交流,对比手法的运用鲜明地表现了前后变化,强烈地表达出主人公对和谐人际关系的热爱和怀念。

在语言运用上,本篇基本没有运用人物的对话语言,通篇以作者的叙述性语言为主。第1题从修辞的角度理解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第2题是理解结尾一句的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

1. 用了比喻修辞格,把雨点落在小青瓦上和玻璃瓦上的声音比作在玉盘里乱跳的珠玑和琴声中的高音阶,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雨声的特点以及带给人的美妙感受。

2. 他希望通过画画来再现逝去的自然、祥和的生活环境与淳朴和谐的人际关系,借以抒发强烈的怀念之情,排遣孤寂之情。

猜你喜欢
雨声女士男孩
女士不停买衣服的背后
雨声说些什么
男孩的『自信缺失症』
听雨声
《雷雨》中的“雨声”
男孩今年六十岁
这位女士一个月读了100本书
全年目录
女士找茬
雨声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