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当学霸看《学记》

2018-05-14 12:43温鑫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2018年2期
关键词:学记学霸君子

温鑫

古代的孩童,刚上学就开始读那个时代的启蒙读本,俗称为“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当他们能够读完并熟背这些读物时,就能认识不少汉字了。于是乎,读过私塾的学子就将他们的读书经历编成了一首打油诗:

一群乌鸦噪晚风,诸生齐放好喉咙。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

三字经完翻鉴略,千家诗毕念神童。其中有个聪明者,一日三行读大中。

在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详细描写了古代私塾儿童读书的场景。孩子们扯着嗓子背书,“赵钱孙李周吴郑”出自《百家姓》,“天地玄黄宇宙洪”源于《千字文》。等这些书背完了,就开始背《三字经》,背完《三字经》背《鉴略》,背完《鉴略》背《千家诗》,背完《千家诗》背《神童诗》。等到这些都能烂熟于胸时,老师就开始给你讲更高深的学问——《大学》和《中庸》。

这其中涉及到一个成语,叫“书声琅琅”。“琅”是一种玉石,“琅琅”用来形容金石相击的声音清朗而响亮,所以“书声琅琅”是形容读书的声音清脆悦耳。中国古代的私塾是“纵向混合班”,同一个学馆里坐着不同年龄的学生,先生对每个学生的读本进行圈点之后,学生们开始朗读背诵。读的书各不相同,但是汇聚在一起又旋律优美很好听,绝不是真的扯着嗓子嘶吼。这样做还有其他好处,比如一个5岁的孩子正在读《三字经》,而旁边一个8岁的孩子正在读《论语》,中间当然有各自休息、走神、交流的时候。当这个5岁的孩子几年后开始读《论语》的时候,他实际上已经听了很多遍了,学起来自然很快。充分利用休息的时间、走神的时间、玩的时间来潜移默化地学习,利用潜意识学习,利用预习,利用量的积累产生加速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教学。

回归正题。今天的学生都以成为“学霸”为荣,古代的学子们也想成为“学霸”。因为当“学霸”也就意味着能在科举考试中一举成名,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如何成为“学霸”?其中的秘诀都在一本名叫《学记》的书里,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

严格意义上说,《学记》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一篇文章。它是《礼记》中的一篇,全文1229字,分20小节,是战国后期思孟学派的作品,但其中也含有荀子的思想影响。虽然只有1000多字,但《学记》对教育的作用、目的、任务,以及教育的制度、学校的管理、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的关系等问题都做了言简意赅的阐述。笔者曾在《古人上学记》一文中聊到这方面内容。同样,《学记》中介绍的很多学习方法,对于今天的我们也依然适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学习一定要明白两个问题,一是想学什么?二是为什么而学?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学习才会有不竭的动力。《学记》中说“人不学,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知(了解)“道”,“道”指的就是“儒家思想”。明确了学习的目的,了解了学习的内容,那就该想着如何去学了。古今学习的内容虽有所不同,但学习的方法却有许多相通之处。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màn),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儒家崇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而学好“六艺”首先就要练好基本功。操缦、博依、杂服分别指操弄琴弦、诗的比兴、古代所规定的各色服制,学好这些才能学好乐、诗和礼。《学记》中强调:“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也就是说学习要时时放在心上,即使是休息和游玩时也要牢牢记住。这其实就是在阐释学子对待学习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那么,在学习中我们还会有哪些过失呢?

人之學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中容易犯四种毛病。“失”的意思是“过失”。第一个过失是“多”,何为多?那就是学习贪多,好高骛远,想一口吃个胖子。大家知道读书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告诫自己的子侄们:“一书未读毕不读他书。”一本书没有读完,不要读其他书,读一本书就要深入研究,细细品读,而贪多的人必然增长浮躁之气,最终也将学无所成。

第二个过失就是“寡”。“寡”就是少的意思,平时不求进取,不下功夫,学习的内容自然很少,知识面会很窄,自然会束缚自己的思维。

第三个过失是“易”,在古代汉语中既有“容易”又有“改变”的意思,而在这里两种意思都能讲通。如果当做“容易”,那么这里的过失自然是眼高手低,把学习看成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从思想上便不会重视它。如果解释为“改变”,那么说明学习者没有定力,遇到一点问题、一点干扰就动摇了,

最后的过失应该是最严重的。“止”为“停止”,意味着放弃,也就是不学了。与《学记》开篇所说的“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这句话是背道而驰的。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最后放弃了学习的机会,也就放弃了提升自我的机会。

《学记》从四个“失”来说明导致学习失败的因素。那么从反面来说,只有我们克服了这四个过失,才能在学习之路上取得成就。

《神童诗》中说:“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一个“勤”字背后是学习者孜孜不倦的辛劳和越挫越勇的斗志。

《学记》最后说道:“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成为学霸,学有所成,目的是什么?那就是成为君子。何为君子?“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也就是说:德行最高的人不限于担任某一官职;普遍的真理不限于解释某一具体事物;最守信用的人不立约就能守信;最守时刻的人无须划一就能守时。这里的四个“大”是自然与人格的最高标准。“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懂得了这四层道理,就可以懂得做学问要把握本质,从根本着手了。

我们懂得何为“源”?就是从哪里来!我们更懂得何为“委”?就是到哪里去!君子就是一个有胸怀、有气魄、有担当,但又十分沉稳、睿智的人。

这是需要修炼的!也是《学记》为古代学霸们指明的努力方向。

猜你喜欢
学记学霸君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游园学记——北京君谊中学国际部
君子无所争
惊呆了 真正的学霸竟然都是“玩”出来的
我是『学霸』
“学霸”进行时
有君子之道四焉
《学记》的教育理想国——看《学记》教我们如何读经
读懂《学记》,读通自己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