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探析

2018-05-14 14:44汪立超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大学生

汪立超

摘 要: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勇于承担历史使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责任公民意识三个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中积极发挥作用,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坚持立德树人,把握角色定位,强化大学生责任意识,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责任行为养成。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8)02-0005-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1]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强弱不仅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也关乎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关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以及社会责任行为的践行。研究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以思政课为主渠道,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内容

每个时代赋予每个时代人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应成为什么样的人,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是由大学生所处的当今时代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无所谓,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与现存的世界的联系而产生。”[2]

(一)勇于承担历史使命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洞悉历史长河,民族复兴与这个民族的青年息息相关、休戚与共。青年强国则强,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毋庸讳言,中华民族之复兴非一朝一夕之事,需全国上下凝气聚神、齐心合力,特别是作为国家未来发展中坚力量的大学生,任重而道远。大学生应发挥新长征精神,发愤图强、刻苦钻研、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辛勤耕耘,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勤学苦练,汲取知识。知识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大学生要勤于学习、勇于攀登知识殿堂。不仅要汲取专业知识,也要汲取关于国家、人民、世界方面的知识。把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錘炼道德,提升境界。一个仅仅为自己而活着的人是不健全的人,也是渺小的人,只有为人民和国家而活着的人才值得追崇。大学生既要规划好自我发展,更要锤炼好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操,做一个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三是知行合一,勇于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付诸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指导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树立责任公民意识

作为国家建设中未来主力军的大学生,将成为也必将成为对国家和人民勇于负责、敢于负责之人。首先,要把握好人生“总开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的前途命运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中。其次,要有大局意识,坚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找到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契合点,勇于牺牲“小我”保全“大我”。最后,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把自身发展同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人民幸福结合起来,在自己的岗位上忠实履行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把责任意识自觉转化为为人民谋利益的伟大实践。

(四)放眼世界,面向未来

在新的历史时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世界各国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成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使命要与前进中的中国接轨,与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世界接轨,要有大爱情怀,博爱心胸,要提升视野,开阔胸怀,“不仅从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且要从国际的、他国的、他民族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关心人类,关注地球,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发展成长为把握世界潮流、通晓国际规则、目光远大、视野开阔的一代有为青年。”[3]

二、思政课教师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中的作用

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主要领航者和承担者,必须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恪守职业道德,不断激发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一批又一批心中有党、心中有国、心中有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培育理想信念

习近平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4]目前,中国处于矛盾多发和利益格局深度调整的时期,大学生涉世未深,年纪尚轻,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进而干扰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认同和责任行为的选择。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错误思想和观点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引导学生学会辨别、思考、批判,然后作出符合真理的判断,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和践行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向大学生讲清、讲明、讲透、讲深何为理想信念、为何树立崇高理想信念以及如何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把个人追求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进而实现人生之崇高价值。

(二)担当“解惑”责任

思政课教师不但要担当“传道授业”责任,更要担当“解惑”责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欠缺,对社会现实不够了解、不够熟悉,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受到制约,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和烦恼。作为思政课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高度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及其心理波动,及时发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方面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同他们谈心、交心,引导他们正视问题、明辨是非、走出困惑、战胜困难。思政课教师要教育大学生理性平和地看待自身生活所处环境,思考中国社会建设和个人远大抱负的关系,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示范引领作用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千说万说不如身体力行,教师要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自身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思政课教师具有独特的优势,对学生往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政治品格、道德情操和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触动着大学生的灵魂,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发展道路。教师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履行职业操守,践行职业情怀,承担社会责任,为大学生做好示范引领作用。否则就是对学生不负责任,更是对国家和民族不负责任。

三、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大学生担当的社会责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逐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思政课教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

1.创新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社会责任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的客观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5]不可否认,理论知识教育离不开灌输,但是这种灌输不应该是冷冰冰的理论知识灌输,而是要带着温度和人情味的灌输。思政课教师必须关注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的现实问题,敢于直面现实,指出“问题”、亮明态度、道出学生心声,运用现实话语对大学生社会责任践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行释疑解惑,少讲“空话”“大话”“套话”,多讲“新话”。同时,运用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的大众话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6]获得学生对社会责任教育的认同和接受。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对社会责任教育“真信”“真懂”“真学”,社会责任意识才能养成并外化于行。

2.创新教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其中“因势而新”在思政课教学方面的表现,就是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新途径,“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满足学生成才成长需求和愿景。思政课教师要牢牢把握住时代脉搏,顺势而为,积极主动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微博、微信等作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新形式、新平台,向学生传递他们较为喜爱和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话题,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由讨论、真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勇于承担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

(二)把握角色认同,强化责任意识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不同社会思潮的碰撞,对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信仰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一些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不清醒、理解不深透、态度不坚定,导致其职业认同度降低,效能感缺失,给学生带来不良甚至是错误的影响。难以想象一个缺乏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不能真学、真懂、真信的教师,会培养出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和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学生。事实证明,只有信仰坚定、理想崇高、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对国家和民族勇于担当、敢于担当的优秀人才。

思政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践行者,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的崇高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思政课教师要更好地承担起大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把握角色定位,强化责任意识,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用理想信念补牢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之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造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之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之根。

(三)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责任行为养成

责任行为是主体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意志的体现与终级目标。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意志只有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完成责任意识的升华,实现责任行为养成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7]

大学生责任感教育和培养不能坐而论道,而要起而行之,把责任感教育融入到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之中,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深刻认识社会责任意识对于国家、社会、民族的重要价值,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资源,双管齐下、共抓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教育工作,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责任教育的“应然性”,促使学生把思想观念中的责任意识外化为现实的责任行为,实现从“应然”到“实然”的飞跃。一方面,以重大纪念日、节庆日为抓手,以彰显社会责任的教育素材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情操陶冶、心灵碰撞、文化熏陶来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自觉意识,培养其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能理解和关爱他人,感知社会、体察国情,不断提高责任认知,磨练责任意志,强化责任情感,勇于担当责任,推动社会責任感在更高层次的养成,促使大学生把思想观念中的责任意识外化为现实的责任行为,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勉励青年志愿者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EB/OL].(2013-12-05)[2018-02-21].http://news.12371.cn/2013/12/05/VIDE1386247201812405.shtml.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3]张彦.培养大学生的世界眼光和中国意识[J].北京教育,2009(5):10.

[4]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2).

[5]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EB/OL]. (2015-1-25)[2018-02-2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1/24/c_1114116527.htm.

[6]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6.

[7]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2).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师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双向兼任”机制的必要性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必备素质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试论新时期定位思政课教师的三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