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音乐剧发展浅析

2018-05-14 08:59张舒娜
北方音乐 2018年5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音乐剧展望

张舒娜

【摘要】我国音乐剧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还不到半百,可谓发展时间短,与西方音乐剧相对成熟的剧本、音乐、表演、歌唱等方面相比较,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试图梳理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音乐剧发展历程,总结其特点,发现其问题,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关键词】音乐剧;发展历程;问题;展望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音樂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融合了音乐、戏剧、歌舞等艺术形式,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形成独立的音乐戏剧。音乐剧对我国来说,是舶来品,大致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入中国,但当时并未引起国内的关注。我国开始真正接触研究音乐剧,应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经的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歌剧《芳草心》、沈阳市话剧团音乐剧《搭错车》等作品开始。相比西方国家音乐剧发展历程而言,我国音乐剧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还不到半百,可谓发展时间短,与西方音乐剧相对成熟的剧本、音乐、表演、歌唱等方面相比较,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试图梳理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音乐剧的发展历程,总结其特点,发现其问题,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一、我国音乐剧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音乐剧在我国的舞台上呈现,不仅有外国音乐剧团来华展演、中西合作原版翻演,也有本土音乐剧作家吸收创新创作。纵观近几十年国内音乐剧的发展,可大致看出一条发展轨迹。

首先,八十年代中美关系破冰,美国向我国提供Fantasticks与Music Man两部音乐剧的制作许可,开启了中西合作模式,翻演外国作品。由于剧目演出并不以市场为目的,同时中美关系仍处于冰期,因此,并没有后续发展。随着音乐剧的引入,本土艺术家开始接触音乐剧这种表演形式,一些艺术表演团体开始了都市化题材的音乐剧表演。到了九十年代,艺术院校纷纷成立了音乐剧专业及其音乐剧表演团体,这一团体多以年轻人为主,因此大大增强了音乐剧的时尚性,如《芳草心》《搭错车》等。

九十年代中后期,外国音乐剧的引入及中西合作翻演仍受到挫折,如日本四季浅利庆太与中戏合作《美女与野兽》并未取得预期效果;而本土的音乐剧创作则更多地结合了民歌与民族舞蹈,呈现乡土化、民族化的特征,如黄梅音乐喜剧《秋千架》、广西桂林音乐剧《白莲》。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音乐剧引入方面,2002年,上海大剧院《悲惨世界》音乐剧的上演,是第一部音乐剧原文语种现场表演的剧目,对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由此,世界闻名的音乐剧《猫》《剧院魅影》《妈妈咪呀》等陆续在我国展演。此时音乐剧越来越受到关注,各艺术团也开始创作出风格迥异的音乐剧,既有童话主题、军旅题材,也有电视载体的音乐剧,可谓是综合化风格。

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音乐剧仍处于摸索阶段,可以说仍属于较为粗糙、不够成熟的阶段,但可以归纳出我国音乐剧目前大致形成了本土化、都市化以及综合化的风格。

二、我国音乐剧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音乐剧的发展仅仅几十年,从无到有,各地文化艺术团雨后春笋地出现,演出音乐剧。从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音乐剧的发展现状是不成熟的、不成规模的、没有秩序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消费市场狭小。音乐剧具有一定的商业性。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娱乐活动的追求也逐步增加。尽管戏剧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然而,由于戏剧演员地位不高、戏剧文化缺乏展示舞台,并未得到相应的发展,反而呈现没落的趋势。因此,并未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大部分人对音乐剧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同时,由于音乐剧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音乐剧的票价往往很高,相比于人们选择观赏电影等其他娱乐活动高出太多,因而一旦音乐剧没有受到观众们的喜爱,往往是赔本的。由于音乐剧商业性的特点,说明音乐剧的创作离不开对市场运行的敏锐度。一部音乐剧的成功与否,在于音乐剧的创作是否与市场运营相结合,不仅要契合观众们的需求,同时也要宣传到位,当然,基础是要保证音乐剧的品质,只有观众买单了,音乐剧才能在舞台上生生不息、长期立足。

其次,创作创新缺乏。虽然在引进国外经典音乐剧上较为成功,但本土原创的音乐剧被贴上单一、老套的标签,这与我国音乐剧发展时间短有很大关联。音乐剧从编剧到演出每个环节均呈现出能力有限的问题,在剧本方面,剧本改编不成功、剧本故事牵强;在音乐方面,音乐平淡无个性或者杂乱无章;作曲粗糙稚嫩,过多强调音乐旋律,脱离剧本;在舞台编排方面,抑或盲目追求奢华,缺乏实质内涵或者过度强调舞蹈,运用演员的炫技等问题。这些都反映了在音乐剧的创作中,没有真正地关注音乐剧本身,而试图用夸张的旋律、舞蹈或者宏大的舞台来吸引眼球,这并不是真正的创新,音乐剧真正的创新在于音乐剧的题材、内容、剧情、人物的塑造等。

再次,专业人才缺失。音乐剧的成功上演离不开人才,不仅包括音乐剧的编剧、导演、主创人员,还包括音乐剧的表演演员。音乐剧专业人才的缺失是目前国内音乐剧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长久以来,我国对音乐剧的认知、观众对音乐剧的接纳程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剧专业人才的发展。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专业院校设置上,不仅设置音乐剧教学的艺术院校屈指可数,即使是艺术专业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从事音乐剧相关工作的也不多。在基础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中,音乐剧并不作为一个必备知识教授给学生,因此,非专业的学生对音乐剧的认知程度可想而知。

三、我国音乐剧未来发展的展望

我国音乐剧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发展相对粗糙、不成熟,存在着消费市场狭小、创作创新缺乏、专业人才缺失等问题。只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音乐剧的发展才能未来可期。

首先,提高人们对音乐剧的认知度,扩展音乐剧的群众基础。音乐剧在欧洲发展已经有百年历史,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音乐剧在欧洲因其乐观的方式深受人们喜爱,已成为人们业余生活娱乐的关注之一。但我们国家尽管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大部分人对音乐剧是一种欣赏不了的状态,仍需要一个过程。除了依靠各类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微博、传媒APP等宣传普及外,我们也可在基础教育的音乐课中增加音乐剧赏析课程,提高青少年对音乐剧的认知以及欣赏水平。

其次,为音乐剧注入新鲜的血液,进行改革与创新。在发展初期,借鉴、照搬国外经典的音乐剧剧目,对我国音乐剧的发展是有益的。但中西不同文化、不同的发展环境,决定了照搬照抄并不能为我国音乐剧的发展带来实质的提高,因此,音乐剧如何在中国真正地落根开花必须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当代现实结合起来,而不是直接套用西方音乐剧的形式。因此,对中国音乐剧要深入挖掘、独立创作,突破传统的内容和形式,体现我国的民族文化内涵。继续注重发展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特征,同时立足于我国深厚的民族文化,学习西方音乐剧创作中创新的思路、手法,学习西方将自身文化融入音乐剧的创作,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合现代都市生活,促使音乐剧的内容、音乐、舞蹈贴近观众。

再次,注重人才的培养,注重音乐剧的教育教学。针对专业人才缺失的问题,包括音乐剧的编剧、导演、演员等,应当在艺术院校音乐相关专业中设置音乐剧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与安排,课程包括音乐剧的编剧、编导、编曲、表演、评论鉴赏、市场管理等,注重音乐剧的教育教学,培养专业的音乐剧人才。在多数高等艺术院校的培养模式中,往往将表演作为教学的重心,但实际上表演人才仅仅是音乐剧中的一环,音乐剧是否取得成功,剧本的好坏才是音乐剧的基石。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上,应将音乐剧表演人才的培养作为切入口,以已有的理论知识、教学经验为支撑,注重音乐剧其他方面,包括编剧、编导、编曲、市场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及其教育教学,为音乐剧的创作输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美彤.论音乐剧在当代中国的发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音乐剧展望
《来自远方》电影版9月上线Apple TV+
East Side Story
看音乐剧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2015上半年中国音乐剧演出情况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