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山咸水歌的传承与发展

2018-05-14 08:59黄少波
北方音乐 2018年13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

【摘要】中山民歌咸水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及厚重的社会历史价值,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疍民文化的标志,是疍民文化的根,但如今却面临消亡。做好咸水歌的传承、创新,是音乐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咸水歌;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中山咸水歌是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地方民歌,是地方民歌精粹之一。因为大多传唱于海水咸潮之上、摇橹棹桨之间,故名咸水歌。

一、咸水歌概述

咸水歌与疍民的生产、生活和风俗活动,向来都是紧密相联的,如果将疍民祖祖辈辈传唱至今的咸水歌汇编起来,简直就是一部疍民的史诗。咸水歌在疍民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疍民的各种风俗都离不开咸水歌。如婚嫁、殡葬、祈神等习俗活动都与咸水歌有密切联系,咸水歌活动简直贯穿每项习俗活动的全过程。以婚嫁庆典为例,从“脱壳”,坐高堂(坐夜)、迎亲到“拜堂”每项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有专门的歌体唱腔。如男方“坐高堂”时,亲戚朋友们前来祝贺,皆通过唱“高堂歌”来道贺;女方“坐夜”时,亲戚和姐妹之间互诉别离情,则通过“叹家姐”来表达彼此难舍难分之情;至于殡葬则泣唱“哭阿妈”之类的哭丧歌,以表达对离世亲人的哀思……人们无论劳作在田野之中,或划船在江河之上,大家都喜欢通过唱咸水歌来抒发情怀,咸水歌渗透于疍民的生产、工作与生活之中,与疍民风俗历来相依相存。

在咸水歌的“家族”成员中,除了咸水歌之外,还有大罾歌、姑妹歌、叹家姐、嗳仔歌、高堂歌、担伞调等,都有各具特色的腔调。“咸水歌”和“高堂歌”同属徵调式六声音阶,音阶排列是:5 6 7 1 2 3,主属音是5 2。星海音乐学院许树坚教授认为,由于该音阶的三音7在咸水歌曲调中多作经过音出现。由此看来,其更接近五声音阶。咸水歌运腔灵活、风格各异、腔调优美。咸水歌有长句与短句之分,高堂歌有古腔与新腔之别。虽然它们的腔调都不尽相同,风格也不一样,但在演唱时古腔与新腔可交替运腔演唱,甚至可将高堂歌与咸水歌搭配、组合成一首歌来进行演唱。正因为咸水歌能融合不同风格的腔调,而且唱腔优美,再加上运腔灵活,才使它有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咸水歌演唱最大的特点是“问字取腔”。就是在演唱时,根据歌词每个字的水乡话读音,按咸水歌的腔调串联起来进行演唱。由于歌词的字音不同,音调富于变化,唱腔也就更引人入胜。虽然水乡话属广州语系,但咸水歌的押韵有许多是与普通话相通的。正因为这个缘故,有许多唐诗都可以用高堂歌来进行演唱。如李白的七绝《早发白帝城》的音韵就与水乡话的音韵几近相同。故此,用高堂歌演唱这首诗就非常自然畅顺。正因为有很多词语,水乡话和普通话的读音相同或相似,加上咸水歌和高堂歌的运腔灵活,使咸水歌的腔调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因此,许多作曲家都尝试运用咸水歌的音调作素材,成功创作了多首脍炙人口的咸水歌作品。

二、中山咸水歌的现状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日渐丰富,水乡群众性的咸水歌活动热潮也逐步降温,昔日的兴盛正在逐渐淡化消退。如今的水乡人,特别是新生一代,可选择的文化活动更多姿多彩,因而参加咸水歌活动的人就越来越少。虽然政府部门每年都举办咸水歌创作及歌唱比赛,但毕竟影响的范围有限。在过去,可以说每个水乡人都是咸水歌的传承人,他们从小就跟父母学唱咸水歌,到长大为人父母之后又教自己的子女学唱咸水歌,随着生息繁衍而代代相传。而如今,新一代的水乡人受到异彩缤纷的文化影响,很少有年轻人主动向健在的老歌手学习求教。一旦一位老歌手去世,就少了一位咸水歌的传承人,更有可能导致一种咸水歌演唱风格的失传。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教唱咸水歌的人必然越来越少,学唱咸水歌的人更将越来越少,咸水歌的传承就有可能出现断代的危险。

三、中山咸水歌的创新探索

进入21世纪,人们的审美需求更为多姿多彩,咸水歌传唱至今已是步履维艰、难以为继,唯去糟存精才能重新焕发生命;必须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创新,才不会被滚滚文化大潮所湮没,改革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

如果用传统的演唱方法唱咸水歌,人们都是即兴而歌,想到什么就唱什么,歌随口出,而且每段歌的拖腔都大同小异,唱腔中又过多衬词,声音舒展不开,令人听起来有呆滞、拖沓、单调的感觉。对此,我们首先尝试在唱腔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如咸水歌《月下轻舟泛渔歌》的其中一句歌词用传统唱法是:

改编之后将传统拖腔适当伸展,唱成:

或是通过伸展或压缩变化节奏,如咸水歌《姐妹巡逻》的第三段歌词:“礁石卷涡波翻浪,云遮雾罩月星沉”按传统唱法是:

将节奏压缩之后唱成:

这样稍作编改,既保留原有歌韵,又更贴近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使之能得以更好地传唱开去。

其次是借鉴歌曲的曲式结构进行重新编曲。如将四段词的高堂歌《千船万艇争上游》,改编成两段体的曲式,将四段词的高堂歌《劈山引水吐明珠》,改编成ABBA结构的曲体,在形式上像是一首歌曲,但仍然是用水乡话(广州系)问字取腔来进行演唱,既保留了咸水歌的韵味,听起来又耳目一新。

将女声对唱的咸水歌《月下轻舟泛渔歌》改编成女声二重唱;将原本是独唱的高堂歌《万众一心跟党走》改编成合唱等。实践证明,这些尝试为咸水歌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咸水歌的传承发展

学校是咸水歌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阵地,要在考虑学生接纳程度的基础上让咸水歌走向学校,走进课堂,进行多方面有益的探索。

首先,从学校这个层面来看咸水歌的传承。咸水歌最大的特点是“问字取腔”以及口语化,和流行歌曲有相通相融之处,相比高大上的艺术歌曲及其演唱技巧,显然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加上咸水歌本身所蕴含浓厚的歌曲韵味及生活气息,这又是流行歌曲所不具备的,因此咸水歌与流行歌曲相比,在争取学生受众方面是有其先天优势的。不可否认的是,现有的咸水歌音像资料大都粗糙、低劣,且数量也少得可怜,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及传唱兴趣。探究流行歌曲之所以大行其道,宣传推广功不可没。因此,作为地方民歌精粹的咸水歌,可以借鉴流行歌曲的传播手法,即先拍摄由学生作表演主角的视频MV,合成由学生演唱的咸水歌录音,制作成教学课件,课堂内通过结合自编的咸水歌校本音乐教材,借助多媒体手段,呈现给学生的是视听结合的音乐作品,是同伴演绎的音乐形象,可信度高,感染力强,有效激发了广大学生学习咸水歌的兴趣。课堂外则借助互联网传播平台,把学生演唱咸水歌的视频MV发送到如优酷及微信朋友圈等,引发学生的点击及传播,以此达到感染更多学生学习咸水歌,传唱咸水歌的目的。自2016年课题《坦洲水乡文化融入中职校园文化的实践研究》获市级立项以来,籍借课题组之力,在学校微视频工作室的帮助下,我们已经成功拍摄、制作了《万众一心跟党走》《水乡情》、原创歌曲《渔米水乡》等多个咸水歌音乐MV。实践证明,这一做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对课堂教学也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其次,从教师工作这方面看咸水歌的传承。咸水歌大都是歌随口出、口口相传,因此,传承工作首要之举是记录曲谱音调。就目前状况而言,现仅存少量曲谱记录在有限的文献资料,如《坦洲镇志》《中山咸水歌》等,中山市非遗中心存有少量原生态音频,因此咸水歌的传承,要做的工作不可谓不多。首先是要收集整理曲谱,已出版的资料里有少量的曲谱,更多要做的是听音记谱包括现场采风录音记谱。整理出曲谱后,紧接着要做的是编配伴奏,笔者所在学校用的较多的伴奏乐器是口风琴及吉它,虽然有点简单,却不失其音乐神韵,反而相得益彰。此外,编写以咸水歌为主体的校本音乐教材,结合学校艺术节,举办咸水歌歌唱比赛,组织学生参加市、镇的民歌比赛等文化活动都是传承咸水歌的良好载体。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深感咸水歌音像资料的匮乏,各个学校甚至文化部门都各自为政,不愿出借自已的文献资料特别是音频资料(如原唱及伴奏音频),因此,如有部门能统一协调,实现资源共享,对咸水歌的传播、传唱、传承将大有禆益的。

参考文献

[1]陈锦昌.中山咸水歌[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黄少波(1969—),男,广东,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