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2018-05-14 13:52邓艳丹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9期
关键词:苏霍姆中职孩子

邓艳丹

[摘           要]  《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中选取了一些教师教育自己子女的个案,作为教师和母亲的同时,面对两个不同的教育对象要学会角色转化,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与中职学生教育是有共性的!为使论文具有较强的佐证力、明确的针对性,设计了一份学生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清远市清新区职业技术学校的两个专业(机电、会计)中的2个班级,其中一个女生班,一个男生班。

[关    键   词]  女儿教育;中职生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6-0092-02

作为一个非师范类的大学毕业生,在职业生涯开始前从来没有考虑过教育的问题,甚至认为这件事情是离自己非常遥远的事情!直到走上工作岗位,深刻地体会到做老师的责任是任重道远的,而从女儿的出生,更加深深地认识到教育就是一份谨慎的事业(特别是作为一名老师的同时还是一位孩子的母亲)。

调查问卷反馈:

1.本次问卷收回75份。其中,男生、女生各占调查总人数的一半。

2.孩子的家庭状况:其中一半的孩子是父母陪伴在身边的,但是单亲及“留守儿童”也占调查对象的近30%。

3.父母对孩子的陪伴质量不高,父母与孩子间的有效沟通欠缺。

4.关于孩子做错事,父母能够倾听孩子的解释,但是也有不少父母习惯使用语言暴力甚至肢体暴力。

5.父母对孩子学习(读职校)有期待,能够认可(相信)孩子。

6.关于使用手机,(1)使用手机的功能单一:孩子使用手机玩游戏、看视频直播的占到一半,而近80%的孩子使用手机进行聊天(微信、QQ)与看电影(电视剧)。(2)使用手机时间较长:孩子每天使用手机长达3~8小时的占到一半,甚至近30%的孩子使用手机长达8小时以上。(3)以手机作为获取信息手段的能力匮乏:孩子手机中关注社会琐事、娱乐新闻、游戏公众号的较多。

7.孩子渴望得到父母有效陪伴的愿望强烈,更希望父母能够理解、倾听自己,并且能够给予自己适当的人生指引。

根据调查问卷的反馈,我结合自己对女儿的教育引思我校中职生的教育,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尊重每个孩子,给予适度的“自由”

每个人生而平等!无论年龄的大小、长幼,但凡其自我意识的构建,就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希望他人能够对自己的思想、行为给予赞同、许可)。意识到小孩自我意识的形成在合理的范围内,我就尊重女儿的自我选择。关于孩子选择兴趣班,先让孩子在举办兴趣班的少年宫进行参观,自己详细介绍每个兴趣班的项目,最后由孩子“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这样孩子就树立了一个意识,参加兴趣班是因为我感兴趣、我喜欢,所以愿意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去参加,而不掺杂父母的强加意愿。

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一个人,首先是自由的人,才能成为自觉的人。

众所周知,中职生社会认可度不高,这便容易造就他们的自卑心理,对事物缺乏兴趣。为此,我认为中职学校的老师要尊重每个中职学生,给予孩子适度的“自由”。关于学生上课手机需要放手机袋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给予孩子选择权,告知孩子如果可以做到认真听课而自觉不玩手机者,孩子可以自己管理手机(因为手机是孩子的私有物品,他有对私有物品的处分权);其次,如果孩子尝试过不能自主管理手机者,则必须由老师对手机进行管理(严格遵守把手机放入手机袋中的规定)。

尊重,对精神而言,就是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尊严、思想自由、精神个性、参与欲望、创造能力等。

二、相信孩子,善于发现他们的积极因素

只有当教育建立在相信孩子的基础之上,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而做一名好老师的一个主要条件,就是要相信人的力量,善于发现人的积极因素。

我们面对如今中职生普遍存在的学习能力不足,学习基础薄弱,他们大部分在初中被认为是“学困生”。这些学生大部分还是带着愿景(能够学到一技之长)来到中职学校,然而我们的一些老师亦是戴着有色的眼镜对待我们的学生,不相信学生会成长、会改变,认为学生骨子里带着这些劣根性,靠自己的微弱力量是难以“剔除”的,也就马虎对待学生的教育。这样学生的美好愿景就在时光的流逝中慢慢消逝,也就不再对学习抱希望,更不会对未来有憧憬。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有过这样的故事:我教授的科目是法律基础课,该课程的特点是专业名词较多、生涩难懂,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常常一个专业名词需要多次讲解也只是一知半解。于是,在讲解诉讼程序时我转变了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班级,由于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比较强烈、语言表达能力较好,便采用模拟法庭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诉讼的过程;在工科班级(男孩子比较多),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较好、理解能力较强,则通过设计问题观看庭审现场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诉讼程序的知识。

面对存在着种种问题的中职学生,我们作为教育者,最重要的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让学生对自己失望,不要让学生觉得自己生来无用、是个注定会失败的人。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相信他的内在力量,相信他想成为一个非常好的人的志向。

三、走进孩子的心灵,加强家校共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无论教师还是家长,一刻都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为人父母的,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把自己变成孩子,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才能真正地与孩子达到共情,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效果。然而,我们面对的中职学生,有不少孩子是单亲或留守“儿童”,或者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经常缺席,家庭教育无法实现其真正的功效,反而把教育的职责直接推给了学校,甚至寄托于教师身上。面临如此“困境”,在中职学校更加应该树立家校共育的意识,跨越家庭教育与学校共育的鸿沟。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每一个家长都爱孩子,这是毋庸置疑的真理,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家长都懂教育。没有家长参与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就会相脱离,两个教育主体就不能一致行动,不能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够志同道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手段上,都能够始终保持一致,对孩子的教育必定会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面貌。

四、适应智能化社会,拓宽手机的使用功能

未来是一个高度关联、无孔不入的智能世界,以往依靠智商和经验的工作岗位,早晚会被计算机和机器人替代。“未来已来”,智能化的社会已经渗透入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中,智能化的社会我们只有适应。为此,未来的主人翁需要的其中一个重要技能是:有生涯应变能力和创造力,多于规划能力。拥有生涯应变能力和创造力,就必须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跨界知识运用的能力,具备学习能力就要学会知识的搜索和储备。手机是智能化世界里最大众化的知识汲取工具,如何使手机成为我们了解信息、获取信息、学习的工具,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值得深思的。当前大多数人使用手机特别是我们的中职生,仅仅把手机作为一个聊天工具、游戏玩具,而不懂得拓宽手机的使用功能,使其成为自己的第二“大脑”。智慧校园的建设,众多的学习应用平台,也成为“互联网+教育”的新常态,但是对于没有建设智慧校园,不常使用学习应用平台的欠发达地区,中职学生使用手机只有单一功能(聊天、游戏、娱乐),这就需要借助老师的正确引导,转变学生使用手机的观念,根据课程合理利用学习应用平台辅助教育,让学生逐步适应“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同时,也能够拓宽学生汲取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尊重生命成長的规律,其次是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如果不能做到遵循这两个规律,做,可能就是乱作为,乱作为比不作为更可怕。

参考文献:

[1]张文质.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格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3]闫学.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苏霍姆中职孩子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给尊敬的中国教师们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