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非物质遗产保护与利用路径研究

2018-05-14 10:51杜晓萍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2期
关键词: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开发利用

【摘要】近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研究,比如印度或者巴西等,这些国家会制定一些相关法律条文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我国来说,有着历史悠久的优势,并且中国还是多民族,文化资产丰富的国家,从此角度来说,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更多特殊和严格的刚性需求,以确保保护我国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多样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世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这些人类文化遗产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人们重新认识到文化遗产带给当今我们的意义。由于社会和世界的复杂,不得不感慨那些慢慢地消失在我们周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慨对于它的保护措施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会引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些地区是经济文化水平发展提高的“名牌”,会把它当做提高当地知名度的旅游观光圣地,并且费尽心力申遗。这样看来,他们在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巨大的努力,提供了很多的资金去支持,这些看似的努力只是因为他们密切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去获取更多的关注度,更多的经济回报,却忽视了它的精神作用。他们认识到的主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 只是希望通过申遗获取更大的经济回报。其实,他们只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招商引资的手段,这样看似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其实并没有任何意义,其非遗的内在精神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只是侧面显示非遗的外在形式。

第二、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消费”行为后,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和旅游人士参与进来,成为大家备受关注的对象,地区为了市场需求便对非文化遗产进行一定的改造,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逐渐消亡。随着不断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遗留在我国民间的传统艺术,不断地受到了媒体和人民的广泛关注,然而艺术最初的特色却消失在舞台。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最天然、最自然的民间艺术逐渐走向消亡,脱离了它本身存的环境,失去了它独特的意义。

第三,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进入非文化物质遗产中,使非遗的价值变得更加空洞。在端午节的龙舟文化中,划龙舟是一种对神灵的敬畏,或者说是对诗人的敬仰,但在现代的龙舟比赛中,它逐渐成为了一种娱乐和生活的休闲方式,或者是一种体育项目。

二、中原非物质遗产保护

(一)从交易成本角度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模式的选择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有两个难点:一个是非遗文化的财富价值如何来衡量,范围不好划分;另一个就是对非遗文化的保护的交易成本过高,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两者相对来说,后者决定前者。所以,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要考虑根据交易成本的金额来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案,针对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不同的保护。

(二)协调私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的制度设计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主要有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两种,那么如何对两种方案进行相互匹配呢?最合适的方式就是把这两种方案相互衔接,互不干扰,有序完成。如何达到最好的相互衔接程度呢?就是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记和保存以及开发等各个方面进行相互串联,好比在一个绳上的每个节点一样,彼此相互影响。这个绳子的两端,一端是登记,另一端是保存,中间就是开发与利用。对于非遗文化的行政保护就是针对绳子的两端问题,对于非遗文化的司法保护就是解决绳子中间的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两端互不干扰,并且每个流程相互配合。首先,绳子上的不同节点有特殊的保护方案。可以根据自身的功能来进行相应的保护措施,实现了与各自的功能和目标定位完全匹配,这样在保护的不同阶段,相关负责人会对保护措施进行不同时段的预防以及规划。其次,在绳子上的每个具体环节对应的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并没有相互影响,比如,行政保护还可以解决司法保护因为信息不完全产生的問题,从而大大降低成本。最后一点又是最重要的,对权力的分配以及权力的内容设定主要在中间,但他会影响整个绳子当中的结点,避免不同空间出现制度不协调的现象。

(三)政府积极投入之激励与政府寻租之防范

政府作为当地的行政机关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来约束政府的行为。具体来说,政府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基金项目进行严格管理,规范基金的使用方式以及监督机制,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保护措施做到公开化,透明化。第一,当因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产生一定的损坏性,政府能够及时应对和分配相关的措施以及负责人进行调度和安排。第二,政府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定的预估,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一定的判断,确保制定更完善更合理的保护计划。第三,对那些人为破坏自然环境,造成非遗损坏的行为,政府要及时处置,防治事情再度发生。最后就是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政府也要及时采取施来防止损害恶化。

三、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其实是对其进行加工与改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并且有一种新的存在方式,以确保不流失它的文化价值,并且可以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就这一点,我国大部分地方做得相对比较好。例如,中国联通的标志就是通过中国结的联想而来,傣族的泼水节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旅游开发,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使它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但避免不了一些人的“过度”想法使其形象恶化。

如何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的关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对于非物质文化保护,不能根据观光者的人数来进行衡量与比较,这些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受到保护,而不是根据是否在人群中受到欢迎来决定它存在的必要性。如果紧盯着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开发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那么保护工作也因此失去它的意义。

第二,保护不能被开垦使用取代。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在音律和视听感觉上与现代声像技术差距甚大。若对观众的反应和参与过分集中,传统艺术将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这样一来结果就是现在需要我们保留的艺术形式将重返淘汰之路。古琴这种体积和声音都较小的乐器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古琴不适宜 在人多热闹的地方演奏与欣赏。古琴的声音是在心灵中安静流动的音乐,像深谷的幽兰,它的安静不同于流行音乐的躁动,同样这也是古琴的灵魂。目前无法分清古琴的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仍是古琴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缓解技术进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一个典例是北京大观园里的拉洋片摊位的做法。拉洋片是一种面临失传的文娱形式,又可称拉洋片西洋景或拉大画儿,它在清朝同治年间产生,在老北京庙会十分常见。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电影和电视渐渐取代了这种传统的娱乐形式。说起老北京天桥的拉洋片,艺术时间仿佛只定格在那天橋广场的拉洋片雕塑。不过让人喜悦的是,大观园里为游人亲眼目睹拉洋片艺术所准备的专门拉洋片的摊位,现在的演唱者便是当年有名的拉洋片艺人“小金牙”的弟子尚斌生。听尚老人说,之前有人建议他使用现代电子工具记录,当游人有需求时拿来播放。然而他不想这样干,他说拉洋片作为电影的前世,若电器化了,就与电影一样了。假设说,通过多次改进拉洋片艺术以招徕更多的生意,那么,如今我们就没有机会在大观园里体会到一种口耳相传的艺术的魅力。拉洋片的地摊不单单是拉洋片艺术的历史重现,更主要的是它让我们知道原生态的传统艺术形式还有存在的可能性及它带给观众的怀念。

四、结语

有得必有失。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带走一些东西,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就是要在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不可阻挡之时,给即将被带走或消失在人们的审美视野及生活世界的传统文化形式腾出一席之位,使人们能够有机会在这个时代领会另一时代的艺术和艺术精神,唤起人 们对自己生存境遇的重新思考,也对人们的审美能力进行新的培养,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垦使用不是保护,也不能替代原生态的保护。保护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合理的开发。

参考文献:

[1]李小莉.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小学校园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4(3):90-94.

[2]赵毅.中原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研究[J].黄河之声,2012(17):20-21.

[3]胡晓瑛.中原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J].大舞台,2012(5):286-287.

[4]李孝敏.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6):98-100.

作者简介:杜晓萍(1980-),女,汉族,河南漯河市,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工程经济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开发利用
“老字号”川菜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方略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实证分析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若干问题分析
审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审计成果利用探析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梧州龙母文化动画剧本研究
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