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中《黄水谣》排演要点分析

2018-05-14 10:51黄海航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2期

【摘要】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音乐经典作品之一,以黄河为创作背景,创作于抗日时期,至今已有70余年,赞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作为一部广为传唱的合唱经典,对该部作品的分析更是数不胜数,笔者作为合唱团指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之际,排练及演出了《黄河大合唱》备受感染,特将其中一首作品《黄水谣》排演要点整理成文。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黄水谣》;排演要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J641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侵华战争,到处战火连连,民不聊生。著名诗人光未然(原名:张光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带领抗敌演剧三队在陕西转入吕梁山的途中看到了黄河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景,那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深深地印刻在光未然先生的心里,在抵达革命根据地延安时写下了《黄河吟》,并在1939年的元旦晚会上激情朗诵了《黄河吟》。此时光未然的好友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在听了朗诵以后灵感突现并在抱病的情况下用了短短六天时间为其谱曲完成了这部气势磅礴、振奋人心的作品。之后《黄河大合唱》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抗日歌谣,也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传奇,凸显爱国精神主题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展示了中华各族儿女奋起保卫黄河、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热情颂扬了中华民众敢于牺牲、不屈不挠、自强不息、英勇斗争的民族精神。

在我国当时恶劣的环境下,《黄河大合唱》的誕生可以说是“量身定做”,似量身缝衣。《黄河大合唱》一共有八个章节:《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以黄河为背景,谱写了具有历史性、民族性、浪漫性的声乐套曲。

一、《黄水谣》艺术特征

该作品描述了河东民众经过艰苦奋斗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在日本侵略者的种种恶行下消失殆尽,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对安宁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恶行的控诉,对失去家园,失去至亲的无限痛苦。

在音乐色彩处理中,运用了男声和女声两种不同的音色,塑造了河东平原喜获丰收的民众形象和奸杀抢虐、无恶不作的“鬼子”形象。

二、《黄水谣》作品结构分析

此曲为一首传统的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的民谣式的作品,全曲为(A+B+A)三段体,一、三段为2/4拍,第一段的曲调优美、亲切、委婉,描绘了黄河两岸的人民世世代代在这肥沃的土地上耕耘生息的和平景象。

第二段为4/4拍,速度放慢,力度加强,用粗犷的男声来表现“鬼子”的到来,并运用紧张的减七和弦来表现“百姓遭殃”和“一片凄凉”的情景,给人更加痛苦凄凉的感觉,描绘了国土沦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悲惨处境。

第三段为再现段,旋律基本一致,而在速度以及情绪上有较大的对比,并在重复出现的歌词上加入二声部旋律,稳定了和弦音色,推动情绪发展。

三、《黄水谣》排练要点及演唱情感分析

该作品按照岸边近景—灾难来临—美好生活不再的情绪发展来安排,展现出黄河源远流长、一泻千里、奔流不息的特点,描绘了黄河两岸民众在肥沃的土地上安宁生活、辛勤耕耘的美好生活场景;控诉了“鬼子”惨绝人寰的罪恶行径,表达了黄河民众奋起反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排练时按照情绪发展需注意作品力度、速度的变化和特殊和弦的运用以及演唱时要注意气息的合理运用和准确把握歌曲情感表达和情绪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基础排练要点

首先,指挥须准确理解全曲的拍子特点、速度变化及力度强弱范围并做到层次区分明确。

全曲合唱共为三部分:6至40小节为第一部分(河边近景);46至57小节为第二部分(灾难来临);63至76为第三部分(美好生活不再)

1.拍子特点

《黄水谣》采用了2/4、4/4两种类型的拍子,指挥须区分和强调两种拍子的强弱特点,其中,A段为2/4拍,强弱规律:强、弱;B段为4/4拍,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A段为再现段回到2/4拍,强弱规律:强、弱。

A段中11、12小节中“长”字和34、35小节中“香”字同音反复为特殊小节,应按照4/4拍的强弱规律来处理,而指挥在排练当中需要提醒合唱团员在前奏、间奏进行时提前进入作品情绪及演唱状态,以保证作品情绪的延续,如间奏应从39小节开始延续合唱部分2/4拍的强弱规律,并从41小节开始清晰地向合唱团员传达4/4拍的强弱特点。

2.速度与力度的变化把控

速度与力度的变化根据作品谱面上所标注的术语来改变,而在对术语的理解上很容易出现误区。如作品首页标注的Largo espressivo在交响乐演奏术语中翻译为宽广有表现力的。排练时,指挥会片面地理解为用广板的速度演唱/奏,只决定了作品的速度,而术语除了表达作品速度之外更决定了作品的情绪。所以,Largo espressivo(宽广有表现力的)如何演绎应依据作品的背景、理解歌词大意作为参考,由此可获悉该作品的速度应是中速60-66,情绪表达应是悲愤地、痛斥地。

力度的变化在合唱中极其常见,力度变化的训练更是排练的重中之重,指挥在排练作品前须向合唱团员演示、强调在作品中每一个力度记号在演唱过程中的标准和区别。在作品B段56—57小节中可做mf—f—mf的的力度处理,在训练中,首先要区分渐强和突强、减弱和突弱,其次在力度变化的过程中音量的增加或减少要做到增减有度、均匀统一、自然流畅,而在做力度变化训练的时候力求做到每一个力度都是在控制中出现的,避免出现嘶喊的音色。

作品的力度与速度布局是情绪对比的重点,在力度的布局上A段以舒展流畅、富有线条性的叙述语气来延长;B段则需要用徐缓、悲愤、带有控诉的语气来演唱;A段为再现段,节奏型、乐句结构基本一致,而在速度上要相对放缓,力度上主要强调重复句“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将凄凉、悲惨逐步转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二)气息的运用和常见问题分析

1.合唱中气息的合理运用

气息运用是否正确决定了演唱效果的好坏,而在气息训练中吸气深、呼气匀、合理安排换气点是训练的重点。在该作品的排练过程中,A段第11小节就会因为乐句较长而出现了气息不够的现象,合理安排循环换气可有效解决问题,并处理好循环换气时乐句的音量的保持和情绪的延续性,但切忌在换气后因气息足发声而超过了合唱团的整体音量,打破了歌曲意境。

“声断气不断”是合唱作品排练中常见的演唱技巧,如A段17至20小节“奔腾叫啸如虎狼”中将二声部的各音做半保持音处理便能得到“声断气不断”的效果。

2.如何解决咬字不清、“吃音”的現象

在合唱排练及演出当中咬字不清、“吃音”的现象普遍出现,也因此会严重影响音准的准确性。在我国声乐作品中素来有“字正腔圆”的要求,而在合唱中更是要做到“字头快而准、字腹宽而实、字尾短而紧” ,放慢速度练习是解决咬字不清、“吃音”问题的最佳方法。

(三)演唱要点及音色对比处理

根据作品的分段设计,音色对比的安排是:喜悦-愤怒—哀怨。

A段根据对歌词主题思想、旋律的“横向”设计以及声部安排,指挥在排练前需要按照作品的意思来启发、帮助合唱团员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想象、塑造,处理好旋律线条的流动性。在声部上要以女高音为主,音色要求轻快、宽广、明亮,以求塑造一个“年轻、明朗”的民众形象和“宽广、博大”的黄河形象。

B段加入了男声谴责、控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种种恶行,如在49—51小节“奸淫烧杀,一片凄凉”中“奸淫烧杀”可做ff处理,并注意49、50两个小节中大七和弦的亮度和宽度,第50小节可做sfp-pp的处理,歌词“一”字在力度处理上用:sfp,在分别训练“突强”和“弱”时,合唱团员需注意气息的支撑和归韵时口腔内部需保持打开的状态。弱唱的处理一直保持到下一句“四处逃亡”结束。最后一句为情绪的叠加,但切记不能因为情绪过于激动而导致音准偏高。

A段为再现段,旋律、节奏设计与第一段大致相同,而情绪由喜悦变成了悲凉。在音色要求上与第一段也有明确的区别,由第一段轻快、宽广、明亮的音色转变成暗淡、悲惨、沉重的音色。在重复句“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演唱中可做渐强到减弱的处理,塑造一个“痛失家园,悲痛欲绝”的艺术形象

三、结语

如何在合唱排练当中准确表达作曲家的意图与合唱团指挥在排练前案头工作是否做到全面、仔细息息相关。在全面、准确把握作品创作背景以及作曲家所处环境之后,分析该作品的曲式结构及歌词要义,确定声部结构和各声部人员配置,继而进行合唱排练。合唱是听觉的艺术,指挥应力求在了解作品原意的基础上加于正确的二度创作,通过合唱团员的声音,将作品的情感以及艺术形象传递给听众。

作者简介:黄海航(1990-),男,汉族,广东省湛江市人,本科,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