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小河镇街区景观改造的肌理保护研究

2018-05-14 10:51王家钱李顺燕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2期
关键词:改造保护

王家钱 李顺燕

【摘要】保护历史文物及古建筑的价值在于一个城市需要它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个性。城市在进步,如何在不破坏原有城镇肌理的前提下对历史街道进行改造,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所在。孝感小河镇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镇,尤其以环西街最为闻名,无论是从建筑形式、地理位置或者是气候水文等方面来说都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宜人居住空间。本文以环西街的景观要素为引,研究小河镇传统肌理的形成,并由此对小河镇街区肌理的改造及传承上做出相关的分析,希望对今后小河镇及类似城镇的文化生态改造与修复发展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历史街道;城镇肌理;保护;改造

【中图分类号】TU948 【文献标识码】A

一个地域的特色和历史都浓缩在了一街一巷中,这种自然形成的城镇规划是当地居民对于居住舒适度的探索和智慧的结晶,狭窄的街道不仅仅拉近了商贩和客人的距离,在这狭窄的街道里,同样也成长了几辈人,这一街一巷对于这些人来说是家乡的记忆,是乡愁的具体表现。所以,涵盖了这一街一巷的城镇肌理,就显得格外重要。如何在不破坏城镇肌理的前提下对古街道进行文化生态改造与修复,让历史街道在今天也能作为载体承载居民的日常活动,是这篇文章主要研究的话题。本文以环西街的景观要素为引,研究小河镇传统肌理的形成,并由此对小河镇街区肌理的改造及文化生态修复传承上做出相关的分析。

一、古镇肌理保护的意义

(一)城镇肌理的表现

肌理,字面解释为肌体的纹理,可扩展到物体的结构和走向,更深层的含义还可体现在视觉效果和对心理影响等。同样,一个城市作为融合了万千建筑道路和人民意志的综合体,其内在也存在着肌理。城市肌理不单单表现在具体形态上,从宏观角度上对城市的外观和格局,是最显而易见的城市肌理的一种表现,其次在人的视觉、心理、印象和情感甚至城市历史沉淀上也有表达。房屋建筑、山体及河流走向等基本元素构成了城镇肌理,视觉上可以表现在街道、地铺、桥梁、植被以及质地等,以至于街道的宽度、建筑的颜色、高度等,以及表现在城市的种种细节中;情感上则表现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取向、民俗风情、当地礼节和宗教信仰等。

街道是城市印象的形成中有尤为重要的一个部分。街道在尺度、形式和色彩等的具体表现上给游走其中的人们最为直白的感官体验。其次,建筑在城市肌理的形成上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街道作为一个场所承载着人们日常活动,以两旁建筑为界限,划分出居民交谈碰面的场所。

(二)肌理保护的重要性

一个城市的印象,不是由一栋建筑或是一条街能够勾勒的,对城市印象起着尤为重要作用的是最普通的老巷子、老胡同。因为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些老巷子、老胡同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起居及安全需求,在城市改造中被大面积拆除。在原来地方上,新的玻璃大楼拔地而起,而城市的印象也在老建筑倒塌扬起的灰尘中随风飘散。一座城市不应该被这样简单粗暴的拆除重建,没有了记忆中的街道、建筑,城市的色彩也在大拆大建中变得难以辨认。不同的街道、建筑和色彩在不同的城市里应该有所差异,而不该是“千城一面”。肌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会议中说过:“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一个人对于家乡地域整体印象的有选择性表达,每个人记住的特征不同,可能是曾经经常游玩的公园,也可能是走过的小巷。但总体而言,还是城市肌理对公共空间的具体表达,决定着人们乡愁的具体体现。同样的,乡愁是对一个地域特色的浓缩体现,具有唯一性。当地人的历史与情感形成特殊的场所精神,是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环境的追求,其中包含了场所的历史与人们的情感追求,是当地人产生归宿感、参与感的主要因素。保护了城市肌理,当地的风土人情得以延续,集体的记忆也能够保留下来。

二、小河镇环西街的现状

(一)小河镇肌理特色的成因

小河镇地处湖北省北部,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时期。明清时期商贸密集,尤其是清朝,在小河镇设立了衙门,是当时孝感地区北部的政治中心。环西街总长约一千五百余米,宽五米左右,小河溪从街头公孙桥下穿流而过北去注入澴河,这里曾经水运交通发达,是当地的贸易中心,自古以来都是商贸繁华的码头。如今小河镇的历史建筑格局尚存,尤其是环西街,因保存比较完整而闻名,当地人称之“明清一条街”。环西街周边历史建筑林立,现存仍有180多间。

环西街两边灰色屋顶建筑为历史遗留古建筑。 由于其特殊的建筑形式,楼与楼同山共脊,一屋有损则危及邻居,因为互相牵制,古街的原貌保留完好。环西街为南北走向,明清时期形成的街道基础结构保存完好。其特殊的街廊结构使得天气对街上集市的影响被降到最低,雨雪风霜天气时人们都可在屋檐下正常经营,这是典型的因商业需求,以商铺为功能需求建造的原始商业空间。

(二)小河镇肌理特色的具体表现

城镇肌理不仅仅存在于宏观上,在微观层面上,环西街的空间表现以及建筑形式及民风民俗等多个方面也有所体现。

在空间上,小河镇的总体布局呈现出以环西街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布局,环西街也是构成小河镇肌理的主要元素,环西街的景观也是体现小河镇肌理的主要表现基质。街道的宽(用D表示)与临街面建筑的高(用H表示)之比:D/H是影响人视觉印象最直观的比例。在环西街中,D/H大约多在1到1.5之间,1

在建筑风格上,环西街的房屋大部分是民居,建筑风格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格,屋外附带飞檐,建筑风格统一,街道上的民居拥挤却排列有序,楼体普遍不高。建筑结构上以砖木为主,建筑的临街面也就是门面建筑形式相近,材质也相似。门面的宽度普遍不大但进深长,没有阔门洋楼等,财富并没有在建筑上面体現,正如中国传统藏富的习惯,不显山露水,很好地反映了小河人民的商业理念,民主平等,不猖狂的秉性,内敛务实的处世态度。

在建筑形式上,为了解决房屋狭窄进深长的布局,室内多建有天井,据当地人估算,九成以上的房屋建有天井。小河镇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水大,温暖潮湿,通风的需求较大,同时因为临街门面宝贵,房屋开间小,进深较大,采光较差,所以天井还有采光的作用。夏天,孝感天气炎热,天井优良的通风作用使室内凉爽通彻,不至于闷热。周围房屋都向天井排水,在风水上,有财不外流的含义。同时,天井也是建筑内部的活动中心,为家人交谈和传递感情创造了场所。同时,天井采光良好也可种植花草修身养性,可以说,天井是小河人结合了功能和情感沟通的需要对建筑格局的选择,构成了与当地人文地理相结合的建筑风格。

环西街现有格局多是明清商贸衍生出的产物,它卓越的地理条件和方便的交通使其形成过程深受商贸影响。沿街街廊是环西街最具特色的建筑形态,木质的街廊作为独特的“灰空间”作为室内与室外的缓冲空间有效地保护了店面,满足了商业活动的需要,使商品交易免受南方阴雨天气多的影响。小河镇的建筑形态是以商贸为基础需求建造的典型历史商业街,其独特的街廊结构和小开间大进深的建筑格局是形成小河镇肌理的基础元素,也是小河镇肌理在建筑形式和空间上的具体表现。

三、基于肌理保护的古街道改造研究

(一)历史的沉积与现代化改造

历史街区虽然是历史文物,是文化的精粹,但也是人生活的场所,承担着生活的特殊要求。所以,对于古街道的肌理保护研究中应当在保护的基础上更新老旧街区的实用价值,让其能够作为人的生活场所。在环西街改造中,对于独特的街廊结构以及小开间大进深的格局予以保留。但是环西街的建筑由于大多因缺少维护,破损严重,久而久之成了危房。因此,应对这些破损较严重的建筑分析,采取旧貌修复加固或是拆除原地原建。同时,环西街的基础设施如水、电和下水道等都比较落后,满足不了现代生活的需求,在改造过程中,应当以不影响环西街的整体面貌的前提下,对水电等基础设施采取暗线暗渠等方式进行改造。对于沿街商铺这类风貌特征显著的建筑应当进行复原式修复,还原明清风格。对于后来居民自行改造违建的影响建筑整体风貌和历史空间形态的,应当进行拆除。

(二)整体风貌与个体建筑

历史街道不单单是作为建筑单一存在,周边环境也是其历史价值的一部分,在环西街的保护与改造中,不能局限在单单几栋历史建筑或是沿街商铺,应当扩大到对整个历史街区以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古街道的自然景观以及各个节点之间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破坏了其中任意一环,都会造成整个历史街道肌理的断层,使某一个被孤立出来的部分与周边肌理形成严重的冲突。

建筑立面的合理控制。空间立面肌理是相对于其他部分来说比较容易被破坏的,但是立面肌理的色彩、门窗的材料、构件和纹理是决定地域特色的直接因素。合理地对建筑立面进行改造能让建筑延续传统肌理。门窗的雕花、廊柱的装饰等极具地域特色。虽然环西街的建筑在经历了长期的风吹日晒显得有些颓败,但是其历史风貌还保存较为完好,只有小部分居民私自改建房屋破坏了整体风貌。在政府层面,应当出台政策禁止居民随意改造房屋外部结构和材质,充分利用小河镇当地传统建筑材料,并用现代工艺进行改进,也可添加现代材料,如钢等,在使用形式上让新型材料融入传统街道中。

建筑体量的严格把控。几百年来,小河溪人虽纵横商海但藏愚守拙,内敛不张扬的为人处事,住宅也是基本处在一个体量上,只有少数特殊建筑如书院、寺庙、政府衙门等重要建筑才会特别突出,显示其重要性。民居细密均匀的布置在环西街东西两侧,在建筑高度和空间大小上也表现出了相等的特点。所以,在建筑的体量上应当合理控制,建筑体量与传统建筑保持一致,以两层阁楼为主,高度也应与传统建筑高度接近,在不破坏整体肌理的条件下适当增加3米以内的差距,在保持传统的同时让人在尺度上感到舒适。

(三)地域特色与商业开发

在历史街道的改造中,应当尤为注意特殊的建筑形式特征、建筑和街道的尺度关系、建筑细部的装饰风格和空间布局等重要元素物质形态的保护,不能使生活其中的居民产生陌生感,造成地域文化的断层。在小河镇历史街道的改造中,我们不能仅仅只对建筑和景观进行物质上的改造和修复,那样会让居民形成一种自己是游客的疏远感,街道仅仅在视觉上是旧街道,而不是人们熟悉生活的场景。所以,在历史街道更新中,我们不能忽视地域人文因素在空间上的要求,要保持历史街道鲜活的生命力,为它注入新的灵魂。

结合传统手工业,发展旅游业。文化作为传统肌理的灵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手工业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小河镇的传统手工艺种类繁多,如剪纸、木版画和张正太造纸等都闻名遐迩,历史文化价值意义巨大,但因缺乏保护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处境不容乐观。在政府层面,应出台相关政策,如给予传统手工艺从事者补贴等方式,让这些传统手工艺能够传承下去。其次,对明清一条街进行旅游开发,在保持原貌的格局上,对重要建筑,如张家大院、四宫殿、驿站旧址养马场和张正太故居进行复原式修复,打造成为古街旅游的节点,打造以地方手工艺为特色,明清建筑为载体的观赏游商一体的旅游街,吸引商户入驻,打响“明清一条街”招牌。

(四)生态维护与文化传承

小河镇因水而名也因水而兴,小河溪作为养育小河人民世世代代的母亲河,如今状况却不容乐观,河道干枯被填塞,污染严重。小河溪贯穿了环西街,水与城早已融为一体,水是小河镇景观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组成小河镇肌理的重要元素。对小河溪的改造首先要从上游做起,要打通堵塞,要让水流得进小河溪,也能流出去。其次,对小河溪坡岸进行生态修复,严禁居民在此处倾倒垃圾,让居民能够参与到整个大环境的塑造中。还原历史古貌,传承如剪纸、木版画等地域文化,在重要节点可以建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小型河岸生态公园,让小河溪在公共空间上的功能得以延续,更好地服务大众。还可建设民俗博览室,展示特色民间文化,以及民间手工艺传习所等,让传统手工艺能够得以传承,让传统历史文化能够延续下去。

综上所述,在历史街道的改造中,必须首先保证传统肌理的完整性,在建筑立面和建筑体量上进行保护性改造,充分考虑人文因素对建筑肌理的影响,对不满足时代需求的部分进行合理、有尺度的修改,尽量保持与原有肌理的同质性。在保护原有商业属性的基础上调整古街,拒绝简单的拆建,强调古街内涵,保护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孙莉.城市肌理的传承与织补阅读西扎[J].福建建筑,2012(6).

[2]马非.城市肌理在福州旧城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D].福建厦门,厦门大学,2006.

[3]张建华.小河镇明清古街民居建筑文化特征?[J].山西建筑。2007(12).

[4]寧雪.基于地域性城镇肌理保护的旧城更新研究——以小金县为例[D].西南交通大学,2015.

猜你喜欢
改造保护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300MW机组顶轴油系统改造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论电梯单开门改双开门的改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