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精准扶贫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探讨

2018-05-14 13:52吴兴排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5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人文精准

吴兴排

[摘 要] 在职业院校开展“精准扶贫”班是校地合作开展教育“精准扶贫”的一项惠民政策。通过分析职业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和“精准扶贫”班生源的特性,尝试提出对 “精准扶贫”班的学生要依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自信心,从而实现从受助向自助、助人的转变,达到从思想上“拔穷根”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

[关 键 词] 职业院校;精准扶贫班;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4-0294-01

一、职业院校对精准扶贫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现状分析

(一)职业院校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时间有限,缺乏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由于职业院校大多采取3年学制,其中有1年要进入企业进行顶岗(跟岗)实习。在时间上不能像本科及以上学生一样接受比较完整、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且由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多都侧重于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两年的时间掌握好一门技术,就必须要多参与校内实训,使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时间较少,体系不完善。

(二)职业院校对精准扶贫班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途径单一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多都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特别是一些社会力量参与的办学机构,大都以“管”为主,忽略学生自我管理及自我个性的发展。虽然具有较好办学底蕴的职业院校开设了相应的人文素质课程,但仅是利用课堂时间完成课程讲授。课外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仅仅以安全知识教育、文体活动或讲座为主,其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单一。对精准扶贫班的学生来说,缺乏个性化的人文素质培养体系,达不到让学生真正“成长、成才”的目的。

二、职业院校精准扶贫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一)职业院校学生受自身文化基础薄弱的影响,缺乏人文素质学习的自觉性

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是因自身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成绩不理想而选择职业学校学习技能。据笔者调查统计,有90%以上的学生认为因自己文化基础薄弱,没有考取理想的学校才到职业院校。有70%以上的学生认为,到职业学院学习就是学一门技术,对文化基础及相关职业素质理论的学习比较轻视。有80%以上的学生对职业院校的实践及实训科目比较重视,自愿动手能力强;但在课外则不愿主动学习有关人文素质的课程及相关内容。

(二)职业院校精准扶贫班学生受地域文化影响较深,缺乏自我突破的自信和勇气

职业院校教育精准扶贫的学生,大多来自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和贫困的偏远地区,其教育资源、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都比较薄弱。因家庭贫困,选择外出打工等方式解决一时之难成为多数家庭的选择;而对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学生来说,就成了“留守儿童”。这部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其心理上少了家庭教育的引导,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欠缺,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引诱,甚至成为“问题少年”。从长远来看,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庭贫困问题,而且使子女因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形成了贫困“代际传递”。“精准扶贫”班的大多数学生缺乏自信,与人沟通交流不畅,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单一,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没有长远的规划,甚至有了因贫困而自卑等思想包袱。

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需要系统化

结合上文所述,对精准扶贫办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应采取适應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模式,教育扶贫既要扶“智”又要扶“志”。

(一)建好心理辅导机制,引导学生自信阳光成长

资助不是让学生“比贫”“比困”,各类资助只是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自助才能走得更远。学校要结合学生实际定期或不定期为精准扶贫班的学生做专题心理辅导讲座,让学生明白困难只是暂时的,自信、自立、自强才是解决困难的最佳途径。

(二)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服务管理,培养学生自信与自助能力

资助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提升能力,砥砺品质、完善人格,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学校通过为学生提供各类勤工助学岗位,实现学生自我服务和管理。鼓励学生针对参与校园管理与服务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让学生从“被服务”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利用与校内(外)企业合作等多种平台,让学生到企业参与勤工助学,让学生开阔眼界,通过劳动换取报酬,解决个人生活难题。

(三)树立自信、自立、自强典型,发挥榜样作用,营造和谐向上的育人文化

育人不仅是老师“讲道理”,更重要的是让“事实说话”。正如职业学校的学生,更喜欢实践动手的实训课一样,学校在管理、服务、育人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典型事迹的收集、整理和宣传,把话语权交给优秀的学生,让他们讲自己的故事,讲同学们能接受的事实,汇聚榜样的力量,传递自信、自立、自助和自强的信息。用校内外典型例子引导广大学生,让学生明白,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有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机会,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四、结语

地方政府联合职业院校举办精准扶贫班,是一项惠民政策,是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职业院校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子在解决好“不因贫困而辍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一技之长,更好地成长、成才,不仅要在教学上下工夫,还应在育人上做文章,尤其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上“因材施教”,寻找适合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教育模式,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杨定玉,秦红平.论教育“精准扶贫”[J].亚太教育,2016(5).

[2]龙丽,王中华.对教育精准扶贫的解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36).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人文精准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