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代媒染工艺的发展

2018-05-14 10:51曾巧兰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3期

曾巧兰

【摘要】本文多角度疏理了古代媒染工艺的史迹,认为其起源于先秦时期,媒染现象的发现与经验形成具有很强的偶然性。至明清时期,古代媒染工艺已迈向成熟阶段,实现了媒染剂的人工化和商品化,成熟运用复合的染色工艺,呈现色谱的丰富、染材配比精确等特点。经过经验的积累,古代媒染工艺伴随着现代化学理论的发展走进科学认识时期,从而奠定了现代媒染技术的基础。

【关键词】媒染工艺;植物染色;非遗技艺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植物染色技术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中重要的一支,也是当代的非遗技艺之一。19世纪中叶,人造染料伴随着机械工业的引入而被广泛使用,植物染色工艺日趋没落和消亡,如今仅有极少数地区保留有这种传统手工艺。近年,随着绿色印染、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呼声的日渐高涨,植物染色技术逐渐被应用于高端纺织品开发和各式文化、商业等的推广活动中。媒染工艺作为植物染色技术中的重要环节,是植物染色文化成就丰富的关键支点,但传统媒染工艺的研究一直处于零散、不系统的局面。在此,笔者从古代文献的简略记述中,多角度疏理古代媒染工艺的史迹,探索不同时期媒染技术的运用情况和特点,以此作为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基础,并为下一步的传统媒染工艺复原实验提供参考。

一、古代媒染工艺的萌芽阶段

媒染工艺源起何时?从文献考证的角度来看,媒染现象的发现可能是源于丝绸的洗练工艺。据周代《考工记》记载的丝绸精练生产工艺,以加入含氢氧化钾的草木灰汁温水来沤丝,后又以含有铁、铝等离子的梀叶灰水来渥淳布帛,如此精练后的织物纤维上含有少量金属离子,这些金属离子极可能在后续的丝绸染色中起到了媒染作用。其次,媒染现象的明确出现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钟氏染羽”工艺中,以化学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明确“钟氏染羽”是有硫酸铜媒染剂参与反应的茜草多次浸染法。由此可以推断,媒染工艺起源于三代时期,“钟氏染羽”是早期媒染工艺幼稚形态的反映。

先秦时期的媒染工艺从偶然中萌芽,在实践中积累了操作经验,并把经验形成总结,指导官方或民间的染色工作。周代时期已普遍用茜草与矾媒染剂染红,齐国又“一国尽服紫”,要得到紫色一是以紫草和绿矾媒染得色,二是以苏木与绿矾媒染得色,紫草若无媒染剂帮助,甚至不能着色,苏木直接染也只得到类似红褐的色彩,可以看出,在这个“染紫”的过程中,当时工匠已经有意识地利用媒染剂,并且使用率很高。由此我们可推测,先秦时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媒染工艺的基本经验,但在科学理论在中国还未形成的阶段,一切玄机尚不知所以然。

二、古代媒染工艺的成熟阶段

在先秦染色经验的基础上,传统染色技术继续深化,媒染工艺的染色经验得到充分扩展,尤其是媒染、复染、套染等多种染色法的交叉运用,使色彩明显增多,色谱复杂化,织物染色的效果更加艳丽,并出现了媒染剂的人工制造和商品化,进一步精细化了媒染工艺的使用。在这一成熟阶段的轨迹中,媒染工艺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特征。

(一)媒染剂的人工化与商品化

秦汉时期,黑色是平民服饰的常用色,也是各式旄旌的喜用色,因此对染黑色需要的铁媒染剂需求量很大,并日益增多。至唐代就有人工制造媒染剂的方法和行当。从《本草纲目》记载的“铁浆水”判断,人们已熟练应用铁浆水的制法,从《天工开物》记载的“矾”来看,古代最常用的矾不仅实现了人工生产,且价格低廉。

唐宋时期,绿矾、白矾已普遍出售并成为紧俏商品。当时的敦煌文书就载有:“某乙铺上且有:白矾皂矾,紫草苏芳”,材料显示有白矾、皂矾在售,并按相似用途与紫草、苏芳(枋)等染材一并排列,从中可以看白矾、皂矾的商品属性。白矾、皂矾是矾石中的主要种类,用处很广,可以染色亦可以药用,是商贩首选经销的种类。根据《诸蕃志》卷“阇婆国条”有关矾的记载可知,绿矾、白矾在当时是紧俏商品,蕃商屡屡违禁贩运绿矾、白矾以谋求高利润。白矾、绿矾的商品化和紧俏状态,反映出社会对矾的需求量很大,这类媒染剂的人工开发和商品化满足了不断增长的染色需求,极大地促进了媒染工艺的快速发展。

(二)复合工艺的成熟运用

先秦时期的“钟氏染羽”抽象地反映了茜草媒染工艺较原始的状况,但当时的文字记录完全没有明确显示染色的操作步骤和反应现象,可见先秦时期的媒染复合工艺是抽象的、概括的、认识模糊的。但自汉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相关专著来看,记录了复合型媒染工艺的详细染材、清晰工序,反映出更成熟的复合工艺技术。如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的染大红官绿色,就先用槐米煮染布帛,再用蓝淀水浸染之,形成复色,最后用明矾来调整布帛的染色深浅。槐花为媒染性染料,与明矾媒染可得黄色,复用蓝淀套染,才能染得绿色系之色。可见至明代时,人们早已掌握了复色原理以及媒染复合工艺的应用,也正由于复合工艺的发展,使植物染色的色彩增多,色谱复杂化,染的色彩更加艳丽。

(三)色谱的丰富

先秦时期,人们使用的色相已经不少,但由于染色技术的相对简单,人们认知和使用色相主要为正色,同一色相的纯度和明度上的变化很单调。大约到汉朝阶段,织物色调大大增多,在色相的明度和纯度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朱红、蓝黑、米黄、金棕、深棕等色泽。从西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出土的纺织品显示予以了印证。

到了明清时期,植物染料可以染出非常丰富的色相,经梳理当时的相关古文献,发现仅红色就有大红、桃红等6种色相区别,并设有专色染坊以制作出更细化的色彩,如专染天青、淡表、月白的蓝纺;专染大红露、桃红的红纺等。另有乾隆十九年(1754年)至乾隆四十年间染作档案的统计,有各种色名共40个,如红色系包括水红、桃红、大紅等5个色名;黄色系有明黄色、金黄色等12个色名;蓝色系有鱼白色、深蓝等8个色名。

色谱的丰富、细化不仅直接反映了植物染料的丰富,更凸显了染色技术的进一步改良,媒染工艺的发展大大丰富了植物染色色相,增强了染色牢度,使得色彩更加艳丽。

(四)染材配比的精确

至清代时期,植物染色的工艺进入历史最高峰,媒染染色已有详细的配比。民间染色著作《布经》记载的90多种色相中,有74项色调具有具体的工艺配比方法,如染京红色,需要南摊八斤、苏木六十斤、白丛三斤、广灰三斤;染油绿芭,需要苹蓝脚地和槐米各三十斤,白矾八斤、青矾五斤、广灰适量;染金黄芭,需要芦米三十斤、白矾七斤、广灰水适量。如此精确的染材配比从侧面反映了媒染工艺的广泛应用,民间工匠对媒染的技巧认识和操作已相当成熟。

媒染染色技术的高度发达同时也详细地体现在官属染色。《乾隆十九年分销算染作》以现在的重量单位计算,要染0.7斤的金黄色绒布,需要0.3斤槐子、0.3斤明矾、1.5斤栌木、4斤木柴。此外,该材料还记录了染元青色绒等应用媒染染色法要染色的工艺配比。如此精确的配比经验来自于长期的工艺探索与经验总结,反映了此时媒染工艺在操作技术上的高度成熟,不仅可以保证染色效果,还能使染色布匹形成规格化、统一化,并能核算费用支出。

三、科学认识阶段

19世纪上半叶,欧州的理论化学与应用化学都有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时期,许多化学家投入到染色研究中來。19世纪中叶近代化学理论通过书刊和教育传入中国,引领着传统的媒染工艺进入全新的时代,大量人造染料输入国内,我国传统的经验染色技术也进入了化学理论时代,从科学的角度认识植物色素和染色机理。撰于“民国”二十二年的《染色术》载“既与纤维结合之媒染剂,遇媒染染料,即生化合作用,化为染色胶,固着于纤维。此种染色胶非力学性而系化学性之化合物”,这是我国国内较早指出媒染染色化学机理的文献,归纳了我国古代经验型的媒染工艺的本质,并对媒染的固色作用作了科学分析,指出茜草色精这种媒染性染料之所以能有极强耐洗性,不仅是由于染色胶固着于纤维,而且有一种不知名的强大结合力存在,结合力进入纤维内部,使染得色彩艳丽、织物耐洗不褪色。这“不知名强大结合力”指的正是媒染剂与染料分子化合所起到的固色作用。

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传统媒染工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基于各种色素的化学结构分析,不仅实现了植物色素的快速提取,还开发了更多的媒染剂和其它助染剂,对同一色素与不同媒染剂、不同织物的媒染效果有了成熟的掌握和应用。至民国时期,传统媒染工艺与染化工业相融合,得到空前的发展,但同时许多关于染色安全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媒染工艺尤其是作用于天然染料的媒染工艺成为生态染化时代的重心之一。

四、结语

我国古代植物染料很大一部分是多色性染料,以不同的媒染剂和不同的工艺配方染得不同的色彩,对古代媒染工艺的发展进行深入梳理和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度挖掘我国植物染色文化,更有助于推动植物染色技术和绿色印染理念在当代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75-76.

[2]卢嘉锡总,赵承泽.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7):271.

[3][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第1、2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5):493.

[4][明]宋应星.钟广言注释.天工开物[M].北京:中华书局,1978:292.

[5]刘再聪,赵玉平.唐宋敦煌染料与紫服制度的被突破[J].南京师大学报,2010(9).

[6][宋]赵汝适著,杨博文校释.诸蕃志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6.

[7]孙嘉顺,高汉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丝织品上部份染料的剖析[J].纺织学报,1982(1):34-35.

[8]宋應星.天工开物[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71

[9]林淑心.衣锦行·中国服饰史相关之研究[M].国立中央图书馆,民国84年: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