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建设和校园安全稳定的内在联系性

2018-05-14 13:52毛艺瑾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5期
关键词:校园心理大学生

毛艺瑾

[摘 要] 在当代经济、发展迅速的社会大环境下,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在面对各类生活、学习压力和社会矛盾时,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诱发精神疾病,高校校园近几年频发的校园危机事件,都需要进一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安全问题教育。

[关 键 词]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大学生;校园安全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4-0253-01

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建设直接影响着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建设,加强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建设是预防和解决高校校园不稳定安全事故的重要前提,是实现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条件。

一、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客观因素

1.学习模式的变化。高中阶段是相对单纯的高考课程,前进的目标明确,进度循序渐进,有章可循。家长、老师时时辅导、督促。大学注重的是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取得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课程,必须要自学、自强。高中和大学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点不同:(1)教学内容由基础学科变为专业专项学科。(2)学习方法由监督学习变为自主学习,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注重的是学习能力和专业科研能力的提升。(3)授课方式由全面覆盖,反复讲解到重点指点,讨论学习为主。(4)学习目标由考大学这个单一目标向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等多元化目标转变。

2.环境适应障碍。大学时期是从校园到社会非常重要的过渡阶段,大学是一个让学生从学校阶段过渡到社会职场的具有特殊意义的阶段,是在心理、生理上从少年到成人的重要转化。身心发展还处于不稳定、不平衡状态,个性鲜明,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弱,对未来充满激情和期盼,但是因为缺乏社会经验、自我调节能力,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承受能力都比较差。

(二)主观因素

1.自我意识型。现在的“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呵护,自我意识很强。在生活中从小受到呵护和溺爱,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严格控制和督促下成长,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有独立处理事务的锻炼机会,关注的只是分数的高低,就算有个人兴趣规划,也早早为高考让步。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很差,抗逆境的心理调解能力弱,因此,一旦到了大学,学习方式、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对以往的自我认识会怀疑、会迷惑、会不知所措,容易形成对自己过高或过低的判断。

二、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建设基本途径和措施

近年来,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设置了专业的心理机构、专业的心理教师团队、形式多样的心理课堂,多途径多元化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意识,培养其自觉形成安全心理预警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途径和措施。

(一)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正面、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良好、积极的人格特征,心理安全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块很重要的内容,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结合安全心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对安全心理知识有一个更具象的认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预防辨识能力,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二)开展丰富的心理安全教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邀请专业领域名人开展的专题演讲,有教育、科普類的大型宣传教育活动,有主题鲜明的专题性系列活动,还有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类社团活动等。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校园活动同时也是我们宣传和开展安全心理教育一个很好的平台,对安全心理教育的宣传起到引导性的作用。

(三)加强安全心理课程建设,加强心理教师队伍建设

心理教育课已经被各大高校列为必修课,有专业的心理教师团队,有专门的心理研究机构,成立“心理咨询室”,在大一新生刚进校园就进行全面的心理普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既有对个别学生一对一的针对性咨询帮助,也有对共性问题进行的团体咨询辅导,确保大学生在高校中能有一个稳定的、系统性的、中长期的安全心理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很重要的疏导、指引作用,对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也有重要意义。

(四)增强法制宣传教育

增强法制观念和意识,让大学生了解法律法规,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规范约束自我行为。很多发生的,让人惋惜和痛心的大学生违法事件,都与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增强法制宣传教育,普及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意识,对大学生自身的安全和对高校校园建设的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三、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与高校校园安全的内在关联性

大学生心理安全建设是高校安全稳定建设的重要指导之一,高校安全稳定衍生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安全建设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性。大学生心理安全建设对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建设有着根本性的意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障学生安全的内在原因,能在很大程度上杜绝和抵制一些心理、情绪上的不良安全事件的发生。高校应调动各方面的资源,调动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良好的、客观地进行自我认识,塑造大学生积极的、健康的人格特征,增强处理事情的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力。

参考文献:

[1]魏振瀛.民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简敏.法学视阈下的校园危机治道变革[J].社会科学家,2005(5).

猜你喜欢
校园心理大学生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心理小测试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