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深化德育课程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2018-05-14 13:52贺克宏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5期
关键词:素质德育职业

[摘 要] 德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强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重要渠道,对人才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对如何深化德育课程改革提出一些思考,以利于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主要问题;初步设想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4-0272-02

德育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等基本素质的任务。目前,高职院校特别强调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中,除专业技能素质外,其他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都应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既要强调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能力开发,又要强调德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否则职业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针对目前德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在特定的职业教育背景下,实现德育效能和价值的最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高职德育课程改革提出一些看法和思考。

一、德育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层面:德育课内容多、课时少,教师难以有效驾驭

一直以来,学生对德育课程的首要印象便是“枯燥无味的理论”、“大”而“空”,教材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强,缺乏生动鲜活的内容,缺乏参与和体验。作为教学一线人员,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内容太多,课时太少,很难有效驾驭。如果按照传统的章节体系依次授课,要么讲不完,要么蜻蜓点水。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十分突出,导致德育课程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层面: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主要采用课堂教学模式,多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仍停留在“简单说教”的教育层面上,这在以技能为本位的高职教育中,根本无法提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德育课程教学正面临着学生不太喜欢听、教师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尴尬局面。而德育课程的考核方式上,随意性也很大,在不少情况下,学生翻翻课本、上上网或者互相借鉴、别人代劳,就可以顺利完成任务,造成学生不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而是过分依赖最后的临时应付,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并且这种考核往往不是以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觉悟作为出发点,德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并没有真正实现。

(三)学生层面:认识上存在偏见,心理上有抵触情绪

高职院校的生源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整体素质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思想比较活跃,好奇心比较强,但学习方面怕吃苦,探索知识的路上缺乏勤奋精神。不少学生存在德育课程仅仅是国家政策的宣讲的偏见,认为德育课程与自身专业学习无关,无太大用处,所以对德育课程的简单化理解造成了“德育无关紧要”的错觉,心理上重视程度很低,自然没有学习积极性。

(四)学校层面:课程定位太低,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上级相关红头文件很多,叫得很响,要求很高,但是,不少学校仍然把德育课程视为“填充”课,认为可多可少,谁都可以讲。考核又多定位为考查课,至于考查内容、考查方式由任课教师自己定。近年来,高职院校虽然不断强化实践教学,德育课程实践教学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不少难题:(1)专业课程都有专门的、齐全的实训基地,而德育等基础课程却没有或很少有专门的实训室、实践基地。(2)实践教学资源缺乏,覆盖面小,时间不充裕,持续性不强。(3)外出食宿行及经费开销大,学校很少愿意承担。(4)形式比较单一,质量不高,与学生的渴望和要求相去甚远。

二、德育课程改革的初步设想

德育课程改革应该以教材为纲,突出高职特色,“要精,要管用”。以教材为纲,就是要遵循德育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不能脱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另搞一套。突出高职特色,就是针对高职的培养目标、专业特點和学生的就业实际,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和拓展。“要精,要管用”就是要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以加强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要“适用、实用、够用”。

(一)由传统的按照章节次序依次授课的模式,改为按专题模式授课

所谓专题模式是指教师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吃透教材、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和整合教材相关内容,结合已有的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分成若干专题模块进行教学。每个专题模块既要体现教材的相关重点、难点,又要紧密结合社会的热点、学生的疑惑点,专题模块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其优势在于便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注社会热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这样课程内容繁多与授课时数较少的矛盾不但可以得到比较好的解决,而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职业需求,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提升学生应对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灵活性,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专题教学要求任课教师要在全面梳理教材知识的前提下,浓缩和提炼知识精华,领会教材背后的精神。理论的价值在于对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由知识教学向素质、能力培养迁移。课程教学基于教材而不死扣教材,不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体系的完整性,而是体现实用为主和够用为度的原则,以点带面,重点突破,联系职业实际,关切学生自身发展,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二)以“问题”为载体,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实施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通常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素质。它是以问题为引领,以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为目的,通过大家参与的形式共同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

实施问题教学,教师应当首先强化鲜明的“问题意识”。为此,要备好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关键问题;要研究学生,善于發现、捕捉学生感到疑惑的问题;要联系社会,关注国内外的重大热点问题。通过收集与教学各种各样的相关“问题”,形成汇聚各种问题的“问题库”,弄清“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再经过精雕与打磨,构建起符合教学实际需要的问题逻辑体系。以“问题”为线索,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组织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抓住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抓住了课程教学的“根本”。问题教学的精髓就在于以问题为抓手,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锻炼他们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潜移默化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品质培育和人格塑造。

(三)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施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指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主动探究,通过自觉感悟,砥砺品性,完善自我,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自我养成的一种教育形式。对职业院校来讲,实践教学应该主要围绕学生必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来设置,它既是德育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不能偏废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与就业、创业之间的过渡性训练。

实践教学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促使学生主动走出校园、深入社会,熟悉所学专业的发展现状,了解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为将来走向社会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打下一定的社会基础。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到军事博物馆、战争纪念馆、烈士陵园、历史文化遗址以及厂矿、乡村、社区、社会福利院等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参观考察或者组织学生参与诸如法制宣传、绿色环保、奉献爱心、青年志愿者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在加深对国情、乡情的了解,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同时长见识、受教育、增才干,培养主人翁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实生活和情景模拟实训活动,如模拟法庭、模拟招聘训练、形象设计训练、情景剧演出、创业技能竞赛、德育情景模拟实验等。通过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能使学生感性地获得对职业综合素养的领悟和体验。

无论校内实践还是社会实践各环节都力争从面向社会的职业人的培养以及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出发,从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入手,有针对性地解决高职学生普遍关心和迫切要求解决的在成长道路上和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将要面临的有关理想、事业、人生等方面的现实问题。

当然,要解决德育课程实践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要加大必要的经费投入,这是德育课程改革能不能得以深入进行的财力保障。

(四)积极探索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考核方式

德育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考核方式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努力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平时考核还是学期考核都要以任务为驱动导向,紧紧围绕高职教育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尽可能地与学生将来生活和就业中容易发生或遇到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有效的考核方式既要能达到对学生相关基本知识的考查,更要能实现“知、情、意、信、行”的统一。

总之,德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以勇于探索的精神反复实践,努力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职业院校德育教育新模式,从而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德育课程充满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贺克宏.对职业院校德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教学刊,2016(11).

[2]陈德祥.问题意识、问题逻辑、问题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J].学术论坛,2013(5).

猜你喜欢
素质德育职业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