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就业服务最大民生职业教育要有责任担当

2018-05-14 13:52刘惠河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5期
关键词:民生毕业生高质量

刘惠河

[摘 要]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深刻认识促进就业服务最大民生的重要意义,以及职业教育促进就业服务最大民生责任使命的“三个坚持”,并提出高職院校在促进就业服务最大民生的四个路径。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就业;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4-0298-02

“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这一论述,顺应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对职业教育如何促进就业服务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深刻认识促进就业服务最大民生的重要意义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事关广大学生及其家庭切身利益,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特别是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其所具有的意义更为重大。

(一)从历史使命看,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向中国人民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十九大”报告更加清晰地规划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这一伟大工程,就必须有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作保障。

(二)从社会发展看,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本支撑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实现高质量和比较充分的就业,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社会稳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失业问题突出,必将导致社会收入差距拉大,加剧贫富分化,甚至引发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稳定。只有就业问题解决了,吃穿住行得到了保障,人心才稳,社会才能安定,经济才能发展。

(三)从人民福祉看,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民以食为天,就业是人民群众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大多数家庭维持生计、改善物质生活、满足精神需求都要靠家庭成员工作获取收入而实现。就业关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具有“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带动效应和积极作用,更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

二、职业教育促进就业服务最大民生的责任使命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党组书记、部长在10月22日十九大新闻中心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就业面临着两个方面的矛盾:一是总量压力依然很大。未来三年,城镇每年需安排的就业人员超过1500万人,其中大多是青年学生。二是结构性的矛盾更加突出。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高校毕业生、青年学生就业难,因为他们要求比较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在12月7日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也指出,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20万人,就业创业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

面对就业的挑战和压力,职业教育作用何在?应该有怎样的责任使命?职业教育是就业链条的关键一环,它的根本任务,说到底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就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以及适应岗位需要、企业要求的各种素质,在学生和企业之间架起一座顺利就业的桥。在这方面,高职教育的作用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特别是企业意识的培养,这恰恰是企业所期盼而基础教育又无法做到的“短板”。如,时间观念,企业有明确的交货期,刻不容缓,这在基础教育中是比较缺乏的;如,质量意识,企业要求的产品质量必须百分百合格,否则就是废品,而基础教育中的学生可以考100分,也可以考90多分、80多分、70多分、60多分,及格就可以;又如成本观念的教育,这也是基础教育比较少涉及的。因此,职业教育必须担起这个责任,把基础教育无法做到的、企业又必须具备的这些“短板”给补上,架好高职毕业生就业这座金桥。

落实促进就业服务最大民生这个责任使命,职业教育必须做到“三个坚持”:(1)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思路。学生能不能顺利就业,关键看企业的需求与否。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家庭增加收入。(2)坚持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毕业生就业顺不顺利,不仅要看专业是否适销对路,还要看其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多参与企业实践、多接触企业生活,做到学而有用、学而能用。(3)坚持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原则。一般情况下,企业看中的是那些既能尽快适应岗位需要、很快就能上手,又有良好职业道德、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同等情况下,这些人更容易获得企业的信赖,发展空间更大。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着力培养有职业道德、有职业素质、有精湛技术和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高职院校促进就业服务最大民生的路径思考

高职院校促进就业服务民生,积极承担应有责任,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专业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是职业院校开展教学的基本单元和载体,是社会需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结合点。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准则,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建设项目,契合产业设专业,顺应发展调专业,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充分调研论证分析,科学合理建设专业群,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企业产业发展;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实施品牌专业、主干专业和特色专业等重点专业建设,形成品牌专业引领,主干专业带动,特色专业凸显的专业协调发展格局。对此,必须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形成一批“亲产业”的专业群。比如,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契合漳州农业,特别是花卉产业优势,以及近年来大力推进的“生态+”发展模式,设立专业。同时与当地相关部门合作开发课程,开展项目教学,服务漳州产业转型升级。毕业生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又经过专业训练,走上岗位后,能迅速成为骨干。

(二)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千姿百态,最佳的选择应当是有利于促进就业这个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融合、合作中创造更多更好的实践教育资源,让教师更多地接触企业、了解企业,更多地参与企业项目研究,不断提升实践教学的素质和能力;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锻炼,参与生产、管理、服务等实践,开展技术创新工作,适应企业环境,更好地掌握就业必备的本领。以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学院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项目引进为着力点,采取“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校内建设广播电视台、电商生产性实训基地,辐射整个高校园区。学生直接参与具体生产制作工作,边学边做,夯实了专业基础,提升了专业技能,接触了市场,参与了经营,取得了实效。

(三)以差异化就业为着眼点,坚持因材施教

在企业招聘过程中,因为同质化的问题,往往出现同专业的毕业生“抢饭碗”的现象。因此,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就必须有差异化培养的策略和手段,根据不同学生的禀赋和爱好,因材施教。要探索学分制和课程组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微课、慕课等“互联网+”教育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优势,推行探究式、案例式、项目式教学。除了专业必修课程外,打破专业、年级界限,面向全校学生开放课程选择,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泛在学习,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使同一专业学生具备不同特质,更好地实现差异化就业。

(四)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毕业生习惯于被动就业,有的又抱着“钱多事少离家近”的想法,期望值过高,再加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就业结构矛盾等原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仍然存在。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到基层一线就业创业,服务社区、服务乡村,到国防军营报效祖国,甚至“走出去”,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细化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弹性学制管理等政策,加大创新创业的场地、资金、指导、服务等方面投入力度,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品质的熏陶、创业能力的训练、创业心理的培育,使学生放眼未来,脚踏实地,积极就业,以自身的创业带动身边人就业,以自身实力实现人生目标,体现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人民出版社,2017.

[2]张留禄.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促进问题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民生毕业生高质量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