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创森路 “盆景”成风景

2018-05-14 09:03何晓玲胡月多张黎琳
浙江林业 2018年2期
关键词:盆景绿化全省

何晓玲 胡月多 张黎琳

浙江省政协于2018年1月18日召開一年一度的全省“关注森林”工作会议,表彰新一批获得“省森林城市”的6个县(市)。至此,经过长达十年的不懈努力,浙江省共创建省级以上森林城市78个,覆盖全省所有县(市)。

十年耕耘,十年收获。浙江以不忘初心、久久为功的坚守和恒心,使创建的一个个森林城市遍布全省,绿色“盆景”已然成为美丽风景。如今的浙江大地,到处郁郁葱葱,色彩纷呈,一派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怡然景象。

“这十年,浙江全省累计投入创森资金850亿元,新增城市森林面积372万亩;平原区林木覆盖率提高5.21个百分点;新植珍贵树4545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61%的历史新高,位居全国前列;林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以占全国2%的林地创造了8%的林业产值。重点林区县农民收入50%以上来自于林业。”浙江省林业厅厅长林云举在全省“关注森林”工作会议上介绍。

从统一认识着手   全省上下齐抓共建

浙江的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起步较早,早在2007年就成立了由多部门组成的省关注森林工作委员会,由省政协主席任组委会主任。而且从一开始就是高站位、全局性部署,设计了省、市、县联动,城镇乡村共建,全省齐创、整片推进的创建模式,全面创建森林城市。

每一项重大行动的实施,首先都要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浙江省创建森林城市不是面子工程,也不是一时起意,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所采取的一项明智之举,也是高水平全面实现小康、赶超发达国家的必然选择。基于此,创森之初就从上到下广泛宣传,全面发动,统一思想。省委、省政府连续8年召开全省平原绿化工作座谈会,省委书记亲自主持。省政协每年在省“两会”期间召开“关注森林”工作会议,全力推动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省林业厅连续9年与省电视台联合打造“县委书记谈绿化”高端访谈节目,全省有46位市、县(市、区)一把手书记,走进演播室,畅谈绿化新理念。各级党委、政府都将森林城市创建列入为民造福实事工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书记、市(县)长亲自挂帅、部署、督查,使创建森林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把手工程。

通过宣传发动,全省上下形成共识,牢固树立了创森就是拓空间、促发展的理念,创森就是惠民生、增福祉的理念,创森就是优生态、促文明的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多大的生态环境容量,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多持久的发展潜力,就允许有多快的发展速度。我们开展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在人口最密集的城市种树,把树种在人们最需要的地方,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为本,生态惠民的思想。通过创建,把森林引入城市,把城市建在森林中,这是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最快捷、最经济和最有效的途径。”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杨幼平说。

从增加绿量着手   国土绿化高歌猛进

十年来,围绕“关注森林”、创建森林城市活动,浙江省大力推进国土绿化。省委、省政府持续出台重大林业改革发展政策和文件,广泛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全面实施“1818”平原绿化行动和珍贵树发展行动,推进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大幅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心工作,在拆违补绿、四边三化、植树治水中,充分发挥造林绿化的特殊作用。这一系列重大行动,使全省绿化面积和森林总量持续增长,森林覆盖率达到61%的历史新高,林木蓄积量10年增长73.7%。尤其是平原地区,新增绿化面积258万亩,覆盖率从十年前的14.8%跃升到20.01%,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使得原本缺林少绿的平原水乡,呈现出森林遍布、绿树成荫,林水相依、绿美交融的生态美景,曾经的生态洼地,已然成为生态福地。

在大力植树造林、扩大绿量的同时,浙江省十分注重森林资源的保护。采伐总量逐年减少,实际年均发证量仅占国务院下达采伐限额的38%;强化湿地保护和修复,制定出台湿地管理办法,湿地保护面积1500万亩以上;新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6个、森林公园35个、湿地公园47个;朱鹮、扬子鳄、百山祖冷杉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取得新突破。启动开展航空护林,全省年均发生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因森林火灾伤亡人数分别比十年前下降67.4%、71.9%和67.1%。全面落实保护管理责任,森林覆盖率、蓄积量均列入省对市县发展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省财政对18个重点生态功能县,覆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的奖励300万元、蓄积量每增加1万立方米奖励50万元,涉及奖补资金每年达15亿元以上。

在创森和绿化过程中,还积极创新各项机制。先后制(修)订创建森林城市的申报办法、主要评价指标和核查办法。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良性互动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如温州市创建森林城市4年间,投入建设资金相当于前30年绿化资金的总和,其中20多亿元来自于社会资本。通过流转、租用、征用等方式,创新用地保障机制,解决绿化用地问题。

从提升品质着手   生态福祉惠及民生

创建森林城市,不仅要追求城市颜值,更要增进百姓福祉,让老百姓有真正的获得感。创森十年,浙江省在森林的提质增效上狠下功夫。

为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实现藏富于民、藏宝于地,省政府启动“新植1亿株珍贵树行动”,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实施以来已完成任务近半。科学开展森林抚育,培养大径材和战略储备用材,全省林木蓄积量十年增长七成多,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达到5343亿元。呈现出总量加速增长、质量稳步提升、生态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

依托良好的森林资源,林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林农增收持续推进,绿水青山真正转化成了金山银山。实施竹木、花卉苗木、木本粮油转型升级三年行动,竹业年综合总产值470亿元,约占全国的1/4;花卉苗木生产面积23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超过570亿元;油茶、山核桃、香榧等木本油料总面积429万亩,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建设了一大批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人家,2016年全省森林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1.8亿人次,产值1356亿元。累计推广香榧高效生态栽培、林下套种三叶青、铁皮石斛仿生栽培等“一亩山万元钱”十大创新模式63.7万亩,总产值75.3亿元,实现亩产1万元甚至5万元的目标。加强品牌建设,5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多家林业企业获得省政府质量奖。每年举办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将林业产业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年均参展企业1400多家,年均参加的国家和地区40多个,累计实现成交额393.5亿元,成为全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性林业盛会。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良好的生活品质和经商环境,“义乌把创森作为城市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品质城市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一手抓小商品市场发展,一手抓生活品质提升。”义乌市委常委、副市长周丽水说。

从文化滋养着手   生态文明深入人心

创森的过程,不仅是建设的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创森十年,浙江省始终把宣传和弘扬生态文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义务植树运动蓬勃开展,成为社会新风尚,省市县各级领导每年带头参加义务植树劳动,新婚林、青年林、记者林、妇女林、互联网林等各类纪念林遍布全省,近5年全省种树5亿株,累计参加义务植树2.25亿人次,建立义务植树基地5790个。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活动,每年举办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湿地日、爱鸟周和“森林旅游节”、油茶香榧山核桃文化节等宣传活动,先后开展最美森林、古树、古道、湿地、通道,“最美护林员”等最美系列评选活动,吸引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命名179个省生态文化基地、587个生态科普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参观考察近2000万人次。32个行政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数量居全国第一。启动古道专项保护工程,投入古道修复资金近2亿元。出台古树名木保护办法,将保护资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广泛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浙江省古树名木标识,统一制作、统一挂牌;打造各类主题公园、绘制全省“古树名木地图”。现如今,植树护绿、保护环境,已在浙江大地蔚然成风,成为老百姓的自觉行动。如在金华就有这样一批被称为守护森林城市“活探头”的社区干部,“每天早上8点半,到社区居委会签到后,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辖区巡查,公园、绿地、街道……哪里的垃圾没扫干净,哪里的树木出现折弯损坏,我们都要第一时间协调处理。”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南街道金龙湾社区党总支书记潘晓芬如是说。

十年已成过去,下一个十年、二十年该怎么做?走进新时代,浙江省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要求。力争到2022年,全省设区市全部建成国家森林城市,30个以上县(市)成为国家森林城市,50%以上城镇建成森林城镇,省级中心镇创建实现“省森林城镇”全覆盖。到2035年,高水平实现浙江林业现代化。

猜你喜欢
盆景绿化全省
桌上盆景(外一幅)
忻州市:光伏扶贫总量全省第一
我省初步建成全省湿地保护体系
萝卜盆景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我爱绿化
柚子,变变变
小猴栽树
山西:2003年GDP增长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