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一村万树”行动 打造振兴乡村“绿色聚宝盆”

2018-05-14 09:03王小栋
浙江林业 2018年2期
关键词:一村种苗树种

王小栋

衢州市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为引领,创新开展了发展珍贵树种“一村万树”行动,积极倡导抓“一村万树”就是抓发展环境、抓“一村万树”就是抓民生改善、抓“一村万树”就是抓绿色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村庄边角地、废弃地、荒山地、拆违地、庭院地“五地”作为种树主阵地,见缝插绿、见缝造景,在为乡村增美的同时,又为当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留下一个“绿色聚宝盆”,使植树富民与乡村美化完美融合。2017年,衢州市投入专项建设资金2.8亿多元,建成“一村万树”示范村233个,完成计划数的129.4%,盘活闲置土地2万余亩,种植浙江楠、枫香、银杏等各类苗木260万余株,带动旅游景观打造、旅游产品业态开发,有效改变农林业产业单一、附加值低的现状。

谋篇布局   合力推进“一村万树”行动

全市上下对“一村万树”工作高度重视,把该项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党委、政府重点工作进行部署。

高度重视,全面部署推动。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新植1亿株珍贵树”五年行动的重大决策部署,在省林业厅的大力支持下,衢州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一村万树”行动,省林业厅厅长林云举参加“浙江省新植1亿株珍贵树‘一村万树”行动暨省市共建启动仪式,省林业厅副厅长杨幼平多次到衢州调研指导“一村万树”工作。市委、市政府多次对“一村万树”行动方案进行专题研究、科学论证,出台了衢州市《关于开展珍贵树种“一村萬树”行动(2017—2019年)的实施意见》,全市计划到2019年建成以珍贵树种或彩色树种为主的“一村万树”示范村600个、种植珍贵树1000万株以上,建成保障性苗圃6个。

统筹安排,把握工作标准。以县为单位,细化分解任务,制订分年度计划,把工作全面落实到乡镇、村及具体地块。各县(市、区)也相继出台总体规划、乡镇和村级规划,与“五四三”“一县一带”等专项工作有机结合,明确“一村万树”行动的重点乡镇、重点村;在微观层面,重点利用好村庄周边的房前屋后,以及边角地等“五地”开展种植,做到能绿的地方确保绿、能种的地方确保种。

政策引导,多元化投入资金。市、县两级财政统筹整合相关专项经费,加大对珍贵树种“一村万树”的苗木种植、后期管护和工作队伍正常运行经费投入力度,争取省以上资金、苗木等方面的支持,确保每村投入不少于30万元。结合衢州绿色金融改革示范区建设,探索实施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和社会投入为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

因地制宜   打造特色彰显的美丽村落

在树种选择上用心打造细节。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树种,选取能体现地方风俗和人文特点的珍贵景观树作为主景树种,如在当地存活数量较多的古树名木。融合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学艺术作品、神话传说、文化活动等相关联的森林景观,打造有故事的森林小镇、有记忆的乡道、有味道的院落。

在种植模式上注重融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保留古树、古建筑、古道、古村落原有景观阔叶林风貌,突出周边高山地段边坡彩化和村庄中心区珍贵化、彩化、美化,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树种、多色彩的林相结构,做到人与自然、与建筑的和谐统一、完美融合,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在收益分成上调动农户积极性。主要采取了“民办公助”“股份合作”“村企联合”等模式。“民办公助”主要是林业部门或村集体提供苗木和技术指导,农户可以在闲置地上自种、自养、自销,未来收益归农户所有。“股份合作”主要是农户以闲置地、抛荒地入股,由村集体或村旅游开发公司组织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营销,未来收益按照入股土地面积或种植数量进行分红。“村企合作”主要是针对靠近园区、厂区的村庄,由园林公司或企业后勤服务公司提供种养销一条龙服务,未来收益由农户(或村集体)与企业按8∶2分成。

注重实效   以精品意识推动连村成景

按照“示范带动、点面结合、连村成景”的要求,统筹推进,以示范村建设为龙头,先行推开,为面上借鉴、推广创造条件。

治点造景披新绿。以治脏乱、造美景为目标,调整种植布局,在房前屋后、边角杂地、闲置田地等点位做好增绿补绿复绿添绿工作,推动农村环境向“净齐美”转变。中央方村选择种植树形挺拔、经济价值较高的浙江楠;荷塘村选择种植与本村“荷塘月色”意境相符合的桂花树,种出了百桂园,引入了台湾宜兰休闲产业协进会打造宜兰民宿;华墅乡三官岭村围绕本村两棵千年银杏“树王”,新植1万多株银杏树,打造“扇叶王国”。

串点成线连风景。坚持条块结合,推动串点成景,将“一带一树”与“一村万树”相结合,全面推进区域道路景观大改造,用榉树、枫香、黄山栾树、胡柚等标志性树种,着力打造一批“特色景观带”。如城关—古田山森林景观带以“田园风情”为主题,保留茶园、农田等农业景观,在村庄补植枫香、黄山栾树、鹅掌楸、鸡爪槭等秋色叶树种,增强季相变化。

聚点成面造景观。打造一批核心景观区,有效推动美丽乡村从“一处美”向“全域美”转变。围绕“妙缘双溪”、桃源七里4A级景区,委托设计单位编制方案,统一安排项目时序,快速推进项目进度,连片打造景观,使整个区块更加和谐统一。

强化保障   确保种苗供应到位

加快种苗培育。在省里珍贵树种赠苗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大规格容器苗的生产规模,每个县(市、区)均建立起1个以上林业保障性苗圃,同时引导和规范社会化苗圃,完善定点育苗、订单生产等种苗保障机制。

确保种苗质量。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技术规程,落实育苗质量管理制度,加大种苗综合执法力度,加强对工程造林用苗的质量监管,坚决杜绝未知种源、假劣种苗、不合格种苗流入市场,做到工程用苗种源清楚、品种清楚。

调整种苗结构。坚持容器化育苗方向,不断丰富珍贵树苗种类结构,重点培育价值较高、适应性强、群众喜爱的榧树、浙江楠、降香黄檀等珍贵树种苗木,逐步扩大3—5年生容器大苗。各级林业部门要建立技术服务团队,重点解决种植、管护中的实际问题,要做到造一片、活一片、成林一片,最终成材一片。

严格把关   落实“一村万树”工作责任

全面建立工作清单、责任清单、进度清单“三张清单”,做到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确保责任落实到事到人、到底到边。

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一村万树”行动领导小组整体统筹,建立健全了季度信息通报、部门联席、领导联系等多项制度。进一步简化招投标程序,整合农办、国土、水利、林业等部门资金,有效利用各系统内部的相关政策,确保足够资金用于“一村万树”行动。同时,各实施主体切实落实把好设计关、施工关、验收关、统计关。

强化群众的主人翁精神。积极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主人翁精神、主力军作用。落实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的主体责任,做到镇村联动、党群联动、干群联动。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讲座、组织互看互学等活动,广泛组织群众种植珍贵树,全方位、多角度宣传珍贵树种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强化督查考核“钉钉子”作用。把发展珍贵树种“一村万树”3年行动计划纳入县(市、区)政府、乡镇政府年度目标综合考核,通过责任书、年度考核等形式,坚持问题导向,明确考核责任和奖惩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猜你喜欢
一村种苗树种
珍贵树种黄檀栽培技术
树种的志向
林木种苗行业发展现状及管理措施探讨
浅谈林业种苗管理措施及生产技术
树种的志向
人工营造混交林树种的选择与配比
苗木信息
林业种苗管理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虚惊一场
最幸福的三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