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联动耦合机制研究

2018-05-14 16:22李玮贾颖莲苏留明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大学生

李玮 贾颖莲 苏留明

[摘要]当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成为高等院校关注的焦点,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绝非易事,单纯依靠院校自身力量难以实现。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联动耦合育人机制。文章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了联动耦合育人机制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联动耦合机制的合理化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联动耦合

[作者简介]李玮(1977- ),女,江西宜春人,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贾颖莲(1978- ),女,黑龙江大庆人,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江西 南昌 330013)苏留明(1982- ),男,河南平顶山人,南昌理工学院,讲师,硕士。(江西 南昌 33004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城轨交通供电专业‘校线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JXJT-17-53-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8-0081-04

当前一个时期,创新创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现代社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这也反映了全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急迫需求。基于此,肩负着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高等院校纷纷祭出各自的绝招,其中,联动耦合人才培养机制成为很多高等院校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选择的主要范式。本文正是基于当下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结合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瓶颈,从构建多方联动耦合机制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等院校为数众多,但真正出台具体政策的高等院校少之又少,即便有的高等院校出台了相对具体的政策,这些政策也大都关注创业前期的各种筹备工作,而忽略了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得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缺乏后劲。

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走专业化道路,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在许多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应地也就没有构建起覆盖全体学生的教育体系。此外,专业化教师匮乏是摆在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面前的一个“拦路虎”。这些专业背景单一、缺乏创业实践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因自身眼界、阅历的限制而导致学生创业时选择项目的滞后性和盲目性。

3.创新创业教育与办学特色脱节,教育内容流于形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在高等院校自身专业设置的基础上来实现的,但有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看到创业教育十分火爆便盲目跟风,不顾自身专业实际和办学水平,最终不仅没有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预期效果,还影响了原有的教学秩序和办学水平,造成了较多的负面效应。

4.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创业服务平台。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效,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往往会出台众多政策与制度,但由于在宏观层面缺少完善的创业服务平台,导致相应的政策与制度在实际落实时并没有经过系统、科学的统筹与安排,效果大打折扣。

5.校政企各方合作深度不够,各方支持力度有限。创新创业教育从理论学习到项目申请、落地,中间经历一系列的环节,离不开学校、政府和企业等多方的协作。换言之,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要融入校企协作的理念和实践。但现如今,校政企各方尚未就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构建起完善的协作机制。现有协作机制大多处于较浅层次,缺乏通盘考虑和整体运筹,并未根据学生实际和专业特点探寻合作契机,实际育人效果与预期差距较大。

二、联动耦合育人机制的主要特征

1.目标一致性。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联动耦合机制构建,需要包括学校、政府、企业等多方在内的多个组织共同参与,这些组织因彼此之间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所发挥的作用、产生的影响也会有所区别。但是上述几个不同育人主体的契合点却高度一致——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联动耦合机制构建发挥自身优势,确保这一机制的顺利构建与健康运转。

2.主体互动性。多个育人主体基于共同目标构建起联动耦合机制,消除了原有壁垒,使得技术链、专业链和政策链在同一框架内运营,原来界限分明、层级节制的松散结构被共生共荣、互惠互利的网络组织所替代,这一协同作战、多方融合的模式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主体间的互动性。接纳与配合代替了等级与排斥,协调与互助代替了指挥与控制,积极參与代替了被迫接受,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成为三方共同的行动理念和价值追求。

3.时空接续性。联动耦合机制在构建完成后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动态化完善,多个育人主体之间的协作无论是在时间层面,还是在空间层面,都呈现出互相衔接、前后相继的特点。一方面,就时间层面而言,量变引起质变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的关键要素。在这一过程中要长期坚持,杜绝“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另一方面,就空间层面而言,校园不再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唯一场所,要鼓励大学生通过情景式、体验式的各种实践活动来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4.效果放大性。多个育人主体构建联动耦合机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充分释放各方活力、消除掣肘,实现多方合力最大化。多个育人主体基于同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各尽其力,各展所长,共同致力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从而达到非协同情况下无法达到的效果。具体来说,学校苦练内功,深化教育改革;政府出台配套政策,并确保相关政策平稳落地、取得实效;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进行沟通,选留符合自己要求的人才。

三、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联动耦合机制的合理化路径

1.构建完善的领导体制。根据以往的办学经验,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常常是“单枪匹马”,即便有时需要与企业、地方政府配合,协作层次也大多是浅尝辄止,根本不会构建完善的领导体制。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联动耦合机制下,育人主体由高等院校自身转变为“高等院校+企业+政府”等多个组织构成的共同体。三方地位同等重要,没有主次之分,因此,如果任何一方存在“短板”,整个体系就不能稳定运转,直接影响整个育人共同体联结的优化性。从这一层面分析,构建完善的领导体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具体来说,一方面,构建功能交叉、重叠的多边混生组织。例如,联合各方人员成立协同育人中心委员会、青年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园以及协同育人中心等。其中,协同育人中心委员会居于核心位置,该委员会以下有完善的机构设置,包括人事、教务、财务以及信息等多个部门。为确保决策的法治化、民主化和科学化,由协同育人中心委员会针对有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问题进行统一商定、规划,避免因信息传递而消耗时间,以及某一方单独制定政策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完善协同育人制度,明确机构工作职责。为使共同育人体内部的资源、信息、行动得以有效共享,联动耦合机制要经历“制度耦合—制度不耦合—新的耦合”的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在联动耦合机制发展过程中,不同主体应根据自身实际发挥应有作用。政府负责设计、监督相关机制顺利运行,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创新创业的市场、税收、金融政策予以动态调整、优化;高等院校和企业依据相应的制度、政策执行具体的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任务。

2.构建资源协同机制,促进资源共享、深度融合,提高资源优化配置。创新创业教育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大,是一项名副其实的“复杂工程”,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各种资源,如资金、信息、人力、设施以及政策等。但这些资源的所有权并非由高等院校自己掌握,而是掌握在多个部门中,甚至还有一项资源归属多个部门的难题,这样一来,要想顺利获取、整合各种资源,单凭高等院校自身的力量就显得有些“独木难支”。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高等院校与政府、企业之间始终存在着绕不过去的密切关系,基于此,三方构建资源协同机制,可以有效提升资源的获取水平、提高优化配置效率、促进各种资源深度融合。

在资源协同机制构建过程中,居于中间位置的高等院校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有助于协同育人各个节点的串联、组织,还有助于将各个要素的获利最大限度地释放到完整的育人系统中。(1)高等院校应结合专业开设情况和当地产业结构实际,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开设课程,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以培养更多适合当地企业需求的高端人才。具体来说,企业在参与过程中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与院校深度合作,建立完善、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加强人才资源协同。一方面,选聘政府高参、企业高管到校任职;另一方面,向政府机关、企业车间中输送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打造一支兼具理论素养、实战经验的“双师型”创业导师队伍。(3)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构建育人主体间畅通的沟通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便捷的信息获取、沟通渠道对于创业者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且建设信息平台还有助于确保民主协商、信息沟通的顺畅,以及良好信任环境的形成。(4)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各种资源,尤其是政务资源在多个育人主体之间互动,推进成果共享、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知识共享局面构建。例如,可以由政府主导制定优惠政策,协同高等院校与社会网络经营商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产品展销网;建立区域或省际科技创新转移中心,统筹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等。

3.构建长效约束、激励机制,明确联动耦合机制内部各方职责。任何一个组织想要健康、高效、持续地运营,需要具备源源不断的推动力,而推动力来自机构自身完备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约束机制制定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各项工作的底线,为联动耦合机制健康运转“兜底”;激励机制确保每个成员在按时完成基本育人任务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开拓新的工作领域,带动联动耦合机制持续、向好发展。

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联动耦合机制构建过程中,一方面,通过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妥善处理好两种动力,推动育人共同体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出成效。两种动力也可以称为内动力和外动力。前者是联动各方对预期利益的追求,这其中又包含了非物质利益(各协同主体发展的需要、精神上的满足等)和内部边际收益等;后者主要是宏观经济背景的影响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从这一层面上分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联动耦合机制各方只有形成共同体,才能达成协调的行动、共同的目标以及相近的价值,才能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破。另一方面,学校、政府、企业各方尽管形成了联合育人体,但在整个权力矩阵(也可称之为利益矩阵)中,各方所扮演的角色、所处的地位有差异,这就要求协同育人机制在顶层设计上要尽量寻求各方利益的最佳平衡点,建立一整套制度或契约安排,根据各方贡献大小、风险大小合理公平地进行利益分配,弥合各方在成果评价、分工协作上存在的沟壑,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4.完善全面、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联动耦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完善育人共同体的反馈机制,为协同育人具体措施、相应政策的设置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评估各方对整体系统的贡献与不足。

具体来说,高等院校可以从联动耦合机制的人才培养环境、投入、产出、运行过程、育人效果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其一,在育人环境方面,考核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政府对协同育人企业的税费优惠、金融支持政策,对大学生创业出台的优惠政策,以及相关服务机构的数量、服务能力等诸多方面。其二,在育人投入方面,考核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创业孵化园数量、面积以及级别,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场地面积,企业、政府的投入在全部创新创业经费中所占比重以及创新创业导师的数量、知识层次和结构等。简言之,对投入层面的考核包括场地、设备、资金以及人力等多个方面。其三,在育人产出方面,考核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大学生创新竞赛获奖层次和数量、创业成功率、创业率以及申请专利数等。其四,在育人运行过程方面,考核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摩擦差异协调情况、信息资源共享情况以及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等。其五,在育人效果方面,考核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创办企业盈利情况以及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知识储备等。

在上述多方面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为了确保取得实效,应注意:其一,在评价方式方面,可以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短中长期评价相结合、自评他评专家评相结合等;其二,根据不同评价内容的性质、地位赋予其不同的分值;其三,评价体系应及时根据育人需求进行动态调整。

[参考文献]

[1]张海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響因素及机制构建[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2]宣慧.协同创新模式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高教学刊,2017(1).

[3]宋润良,吴长根.以老区高校为例论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

[4]李跃军.创立地方高校招生、就业与创业联动机制的探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2).

[5]刘波.高校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耦合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12).

[6]朱金生,匡东.我国创新创业的耦合关系演进及其就业效应测度[J].财会月刊,2017(12).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