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情 有效教学

2018-05-14 17:17
中国学校体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学情体育设计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适切性,充分发挥跨区域教学研讨活动的交流与辐射作用。2018年5月20-22日,在浙江慈溪举行了“浙江省九城区中小学体育教育联盟(小学组)第九届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以《纲要》为依托,以方法体现篮球项目特征、方法是否有教学味、学生是否通过方法学会学习等方面观察记录分析为评课点;围绕《多种形式的拍球游戏及综合游戏》单元,呈现了2节课。本期邀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素梅研究员、浙江省体育教研员余立峰等针对本次活动的主题、课例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也结合本次课例,对一线教师进行征稿,以期通过本期所呈现的文章,为体育教师深入研究课堂、拓展体育教师对课堂设计的思路、促使体育教师更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进而通过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让学生受益。

实施有效的体育教学与诸多因素有关,诸如教师、学生、场地、器材等。但能否把握好学情起着关键性作用。如何把握学情实施有效教学呢?

一、了解学情 优化设计

在体育教学设计环节,对学情的了解程度决定着目标确定是否更加具有针对性,练习手段是否具有实效性等。因此,充分了解学情才能做出最优化的设计。

1.教学设计诸要素与学情的把握程度有关。体育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很多要素,如,内容选配、目标确定、场地布置、器材发放、练习手段选择、安全防范、重难点确定、时间分配等。这些方面的确定,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素质和运动技能基础,还要了解学生相应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尤其是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容忽视。如,在内容的选配上,主教材的选择和体能素质练习内容的确定都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如,班级内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不同,假如一半学生上肢力量不足,另一半学生柔韧素质相对较差,在“课课练”部分,就要依据学生的素质不同选择练习不同的内容。又如,目标的确定,学生的素质基础和运动技能发展水平不同,其目標也应该有别,了解学情便于把握目标层次。

2.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文本撰写方法。体育教学设计对学情分析的结果要呈现在教学设计文本之中,需要呈现哪些信息?过去的学情分析文本内容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有学情而没有分析或很少有分析,多数仅仅介绍了任教班级有多少学生,学生性别分布情况,有什么兴趣爱好等。其实,学情分析重在分析,除了对基本学情的陈述,更重要的是要做关联性分析,并有适当地对课上学生学习的预判。如,小学六年级某班的学生学习篮球行进间运球技术,班级人数是45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20人。就学生基础而言,男生多数具有一定的篮球基础和兴趣,有2名学生是篮球校队队员。女生总体上不太喜欢篮球运动,过去的篮球课上的积极性不高,仅有个别学生表现出积极学练的态度。还有极个别学生过去总出现篮球课上故意见习现象。基于这样的学情,要进一步分析,采取何种措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充分发挥2名校队队员在篮球行进间运球技术学习中的作用,除了帮助教师指导学生们练习,还可以采取让2名队员做示范的方式,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另外,基于学生不同的基础,可以提出好、中、差3个层次的目标要求等。通过合理的组织,能够预测到每名学生都能有不用程度的提高。

3.了解学情优化教学设计需要考虑的特性。无论什么样的学情,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育性、准确性、实效性、安全性等均不可忽视。其中,趣味性,不仅仅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要充分考虑到兴趣的保持,所以,趣味性并非是做一个学生喜爱的游戏那么简单,要能够基于学情找准多元化的兴趣点。教育性,在教学设计环节不仅要充分考虑,而且要有具体体现,尤其是如何发挥体育课堂教学的教育价值,包括教材的教育价值,组织方法的教育时机把握等。准确性,一方面指选择的教学手段和练习方法要尽可能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考虑是否适宜学生特点和发展需求。实效性,更是要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把握教学设计环节,如果不能考虑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在上课阶段就更难以体现。实效性的具体衡量可以从2个方面来把握:一是基于学情设定的目标能否顺利达成;二是从“乐动会”,如何设计才能更有利于学生能够“乐”在其中,“动”得合理,“会”得全面。然而,“乐”并非简单意义上地做个游戏让学生开心体验一下运动的乐趣而已,要考虑持久地享受体育运动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动”的体现要考虑如何分组让学生动得更加合理、有效,尽可能地让他们少等多动。“会”应注重5个方面,即会说、会做、会用、会学、会做人。尽管在一节课上学生不可能完全达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方面,尽可能地注重会的5个方面的教育教学和正确引导。

二、观察学情 适当调整

体育课堂上对学情的观察至关重要,根据课堂上的真实学情,可以及时做出学习的调整,包括练习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可以做出微调。

1.教案是预案,有时不与教学相对应。教案和教学是什么关系?课堂上通过观察学情才发现,教案只能算是一种预案。因为,在撰写教案时,是基于前期对学情的基本掌握做出的预设,但实际教学中,并非完全如此,基于课堂上的学情变化,无论是教学组织方式,还是练习手段的难易度把握,均可以依据课堂上观察到的学情做出适当的调整。因此,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至关重要。对体育任课教师而言,观察学情做出及时调整,是提高教学有效性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要能基于学情做出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提高与发展。对观课者而言,需要认真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表现,还要观察任课教师是基于学情做出合理的调整,还是不顾学情原原本本地按照事先设定好的教学组织方式和练习方法机械地完成教学工作。切不可将基于学情灵活把握课堂的教师误认为是未能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

2.课堂观察学情应把握几个关键要素。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包括听讲、观察、练习等多个环节,学生究竟是如何学习的,教师如何通过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判断学生会不会学,以及学没学等。首先,对学生听讲行为的观察,需要把握的是听了吗?怎么听的?哪些学生没有认真听?基于学生的听讲情况考虑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听讲法指导?其次,对学生观察行为的把握也十分关键,有些学生在体育学习时会观察,有的学生不会观察,甚至还有的学生不观察,对于不会观察的学生,教师应该做出观察的指导,尤其是在教师示范前,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并进行有效观察,就需要向学生讲明观察的具体方法。除此之外,根据学情不同还决定了示范的位置和方法,甚至示范次数也与观察到的真实学情有关。最后,练习是每一节体育课堂都会有的环节,观察课上学生的练习情况尤为重要,不仅要观察学生练了没有,怎么练的,会不会练,还要重点观察其练得是否有效与安全等。因为,学生不同练习行为决定了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指导方略,但无论学习什么,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动作时,决不能只强调结果似的指导,而是要根据学生不同的错误原因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当2名学生1组进行垫球练习时,球总是垫不到对方接球范围内的位置时,不能仅强调“垫到位,垫到位”,而是要结合垫不到位的原因做出具体的过程性指导。观察学生是不是双臂的掌根和前臂没有并住,肘关节有弯曲等错误动作。

三、反思学情 质量提升

课后,教师们会撰写一份小结,多数会反思课堂上发生的情况,以及总结上课的效果等。然而,当在课后进行反思时,对学情的反思不容忽视。因为,反思学情,不仅对已完成的课堂有一个基于学情的客观评判,还能够对以后如何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对学情的反思可以聚焦在乐、动、会3个核心要素上。

1.对课上学生“乐”的反思。“乐”与“不乐”是反映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学习效果优劣的重要体现,究竟“乐”的程度如何,除了在课堂上重视观察及时调整,课后的反思也较为重要。课后需要反思的是:学生在这节课上真正的“乐”了吗?哪些环节体现出了愉快的学习?大约有多少学生比较快乐?学生的“乐”持续了大约多长时间?是一个游戏结束即终止,还是几乎贯穿整堂课?如果通过反思,课堂上大多数学生“不乐”,就需要认真分析“不乐”的原因,是教学内容匹配的问题,还是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的问题,或是练习手段缺乏适宜性和新颖性的问題。反思确定具体原因后,就要考虑在以后的教学中该如何调整。

2.对课上学生“动”的反思。“动”既是体育学科最本质特征所决定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决定学生是否能学“会”的关键因素。课堂上学生“动”与“不动”,“动多”与“动少”差别很大。过去曾有教师提出在教学中应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但这还不够,因为有时教师并没有“多讲”,甚至没有讲话,学生依然“动”得有限或不足,因此,上好体育课还要遵循“少等多动”的原则。“少等多动”意味着把课堂时间充分地运用起来,尽可能地将各种浪费时间的现象消除,如有的课上排长长的队领取器材,有的课上分组组别过大,十几名学生排队等候练习,这些都难以达到“多动”。除此之外,还要反思课上“动”得是否准确、合理与安全。这些都可以与学习效果关联起来,准确与否、合理与否都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假如“动”得不够安全,还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当课堂上出现伤害事故时,需要认真反思,事故发生的教学环节是哪里出了问题,设计的练习手段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基于此,反思“动”的情况对改进未来的教学十分关键。

3.对课上学生“会”的反思。“会”与“不会”,“会多”与“会少”,对于一节课的学习而言,是衡量的尺度,也是课后反思的关键点。“乐动会”中的“会”重点指向“会说、会做、会用、会学、会做人”,这“五会”可能难以在一节课上全部达成,但作为任课教师要能够尽可能地考虑到“五会”尽可能地在不同阶段实现。课结束后,究竟学生将“五会”中哪些内容有所呈现了?学生“会说”了吗?是如何知道他们会不会说的?学生是否“会做”了?与教学目标相比,达到的程度怎样?课堂上学生是否懂得所学知识将如何使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了吗?在做人方面,学生有没有体现出乐于助人、遵守规则、顽强拼搏等优良品格呢?假如通过反思,有些环节忽略了对学生的及时而正确的引导,如当教师做示范时,多数可能忘记了在示范之前告诉学生如何观察示范,结果学生不会观察,后导致练习出错率增加。反思学生的“会”与“不会”,并找到其根源,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后续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重要参考。

四、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的前、中、后3个环节,都不可脱离学情而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和课后反思,因为,教学要以学生的学而教,教是为了不教。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实效性,“乐动会”课堂不仅要求把握一种为学生发展需求而实施教学工作的理念,更要真真切切地把握学生是否真正达到了“乐”“动”“会”。为此,把握好学情,才能实施更有效教学。

猜你喜欢
学情体育设计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BUBA台灯设计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有种设计叫而专
我们的“体育梦”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设计之味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