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学通识课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探究

2018-05-14 10:34刘应美
知识文库 2018年7期
关键词:通识美学美育

刘应美

众所周知,美育是审美教育,它是人们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欣赏和感受来启迪心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美育同时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但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伴随着日益深入发展的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美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方面功能日益彰显。因此,笔者通过分析当前承担着美育使命的美学通识课教学现状,进而对高效美学通识课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思考。

1高校美学通识课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

1.1美学通识课教学观念与时代发展步伐不相适应:重理论轻育人

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甚至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1986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义务教育法”,第一次把美育作为教育方针进入到国家法规层面,明确规定了我国办学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1999年美育正式进入了政府工作的视野,当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①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美育要融入素质教育总体目标”,“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②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 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通过举办多姿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一系列要求。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明确把“美育”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201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再次强调“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③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引起社会广发关注。可见,美学通识课程的现代教学理念应是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气质和综合素质,注重美学通识课程的审美陶冶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及其发现美、欣赏美、传递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的个体人格气质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优化高校、社会的整体环境,而非仅仅是美学理论知识的传授。纵观过往教育理念,忽略了美学通识课教学宗旨——以美济心,很多时候往往过多注重知识的传授而非育人,从而导致了美学通识课教学的效果欠佳。

1.2对美学通识课程教学内容的规划和思考缺乏普遍性与适用性

普通高校开设美学通识课,是为了更好服务于当下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高尚的审美情操,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结构,以及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其教学内容的规划和选择应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知识储备情况和接收能力,采取不同人才培养方案。纵观当下美学通识课教学内容,往往过于学理化、抽象化,理论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度不高,既加大了部分学生的学习难度,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单一、封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通识美学课往往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以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以及无法体验教学之美。在所收集回来的78份问卷调查中其中对“你觉得课程讲授方面有哪些不足”、“你的建议是什么?”的回答,有52位学生都提到希望美学通识课程加强师生互动,老师多与学生交流。由此,可以反映出平时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没有体现“美学”的丰富多彩,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目前,高校教室都基本配备了多媒体设备,这为美学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便利硬件设施。但是,在如何充分高效利用好现代教学手段,制作适合教学情境需要的图文并茂或影像资料,使抽象美学理论直观呈现这问题上缺乏深入探究。这就造成学生既很难理解美学理论知识,也没有感受到美。

2高校美学通识课教学改革探索和思考

高校美学通识课和其他美学课相比尤其特殊性,即肩负审美教育的重要责任。随着我国社会迅速发展,大学生来自课业、就业等方面压力增多,而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以美济心成为美学通识课程重要使命。美学通识教育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夠正确看待生活,将美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积极、乐观看待生活、处理各种各样困难和问题。

2.1明确美学通识课特点和教学目标,更新教育理念

在现代社会,众所周知,科学技术就如一把双刃剑,在为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便利、进步同时也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如人文精神的逐渐失落,以致于精神空虚、人生没有信仰等现代病涌现。无疑,这既是现代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所导致的副产品,但也有教育方面的原因, 从总体上看,学生的学识获得了较大发展,而其人的感性则不同程度的有所萎缩。而美学就是发展和培养人的感性知觉能力的一门科。早在1750年,素有 “美学之父”之称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母嘉通就把美学定性为是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即审美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感性教育、情感教育。美育、德育与法制教育是有区别的:法制教育是强制性的,道德教育半强制性的,而美育则是非强制性的,它是以审美的方式来达到其塑造和培养审美的人这一目的的。自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明确规定“美育”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和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来,全国各大高校纷纷相应国家的号召与要求,开设了美学通识课程。美学教育相对于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来说,其独特性就在于其以春风化雨, “润物细无声”,“寓教于乐”, “以美储善”轻松自如、潜移默化中实现情感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美学教育的这种独特性,决定了它在教育系统中的独特地位。因此,作为美学通识课教师有必要根据此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适时更新教育理念。传统的美学教学往往重在美学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的传授,这既不符合美学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也不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作为美学通识课教师,首先应该以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美学教学的终极目标,结合大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审美教育的缺失问题,更新教育理念 ,培养大学生对美的兴趣和爱好,随时以审美的眼光来发现身边的美,亦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得眼睛”,进而达到加强大学生自身美学修养和人格完善的目的。

2.2精选美学通识课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审美需求

美学通识课受众以非美学专业学生为主,这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或大学学习期间基本上都尚未接受美学知识的教育,大部分学生在初涉美学通识选修课的时候往往把美学等同于美术课,也不明白美学作为全校通识选修课开设目标。面对一群缺乏相应学科理论基础受众,而且选修课课时极为有限的条件下,结合学科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审美需求择取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总体上来说,美学通识课教学内容选择可以将美学理论知识讲授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分两部分来讲。第一部分重点讲授美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美学学科性质,美的本质,什么是美感,什么是审美创造,以及为什么要审美,怎样审美,审美类型,怎样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下一阶段学习做好理论铺垫。第二部分主要对第一部分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运用,重点讲授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这样既可以提高美学通识课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减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难度,也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审美鉴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其发现美、欣赏美、传递美、创造美。

2.3采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美学学科特性决定了高效教学效果要应该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美学通识课要获得高效教学效果仅仅依靠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空间宽广(家庭、学校、社会)第二课堂充分运用起来。美学理论才不过于抽象,学生也才会逐渐对美学的学习兴趣,认识到美学理论实际价值。如美学课程中涉及的饮食美、服饰美、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都离不开实践,仅仅通过图片和教师的讲解学生是难以来对这些美进行感受。因此,高校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观校园、园林、艺术馆、博物馆等,或者引导学生带着审美眼光欣赏身边的各种各样美,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审美直观感受:带领学生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之美,使学生领悟社会美,以美储善;带领学生走进森林、公园,仰望星空等,向学生讲解自然美。实践是理论之源,第二课堂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关于美的形象直观感受,从而易于理解第一课堂所授理论知识,有效地提高美学通识课教育的教学效果。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处处皆有美,教室内外处处皆是进行美学理论知识的鲜活素材。

2.4美学教师不断提升自我,采用灵活教学方法,提高美学课堂感染力

教师对课堂教学质量影响是极大的,教师在储备了充裕知识同时,还应改变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多采用師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回收的78分问卷中涉及“你希望《美学原理》授课方式”一题选项结果如下图:

从上图不难看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愿望是非常强烈的。因此,美学通识课教师不能单纯是传授知识,更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师生共同对美进行感知与体验,从而达成对美学基本原理的认识和思考。这种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既满足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愿,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课堂感染力,更是对学生进行一场向美而生的修炼。如让学生上台发言的机会多了,其胆识越来越勇敢,其台姿也就越来越自然大方,礼仪之美越来越得到彰显。

众所周知,人不仅仅只有物质生活的需求,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正如《管子.牧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所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物质生活的充裕,“仓廪实而思生活之美”,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也正如墨子所言“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美学正从高雅之堂日益走向大众生活。美学通识教育正是适应了时代发展需要,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学生的青睐。作为美学教师,我们唯有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模式才能达到美学教学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普洱学院政法学院)

猜你喜欢
通识美学美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印花派对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纯白美学
美育教师
春食色彩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