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结合灰色模型预测的宜居城市评价

2018-05-14 12:42马庄宣周瑜费杰范迪李冉
科技风 2018年7期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

马庄宣 周瑜 费杰 范迪 李冉

摘 要:通过对淮海经济区8 座代表城市宜居水平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Delphi法选择衡量城市宜居水平的评价指标.利用灰色模型预测不确定性因素对宜居城市的指标产生的重大影响,最终分析计算出淮海经济区城市宜居水平综合得分并排名,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 Delphi法;层次分析法;灰色模型;城市宜居水平;淮海经济区

1 数据来源

数据收集自2010至2016年江苏省统计年鉴[1]。为了更科学方便的解决问题,对模型提出以下假设:①选取的指标能够科学的衡量城市的宜居水平。②社会文明度可由政务公开程度和贫富差距来间接表示。③所采用的数据都真实可靠。

2 宜居城市评价系统

2.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2]

2.1.1整體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

指标的构建既要能够全面的反应社会、环境、经济、等因素主要特征和发展。又要考虑各个影响因子的动态变化,来选取特定的指标充分反应城市宜居性。

2.1.2特征性和分散性想兼顾的原则

所选的指标要能够反应城市宜居的主要特征,同时要全面进行分散化处理,以反映主要影响成分。选取数据的时候也要对其进行处理,以充分体现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评价的水平。

2.1.3区域性和连续性相突出的原则

要体现宜居城市的区域特色,以便全面衡量城市经济、社会文明发展状况。同时,一个城市的建设,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指标在选取时也要体现出发展的连续性。

2.1.4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选取的指标首先在数据上是可获得的。同时获得数据要具有可分析性和可比性。建立的指标要清晰明了,易于操作和分析。

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由于没有完善、统一、合理的宜居城市评价模型能对指标作出合理性的分析, 各种模型的分析评价都存在着对指标分析的不准确性。因此指标的代表性对于整个评价模型尤为重要,只有更具代表性的指标才能降低模型的不确定性,达到较好的评价效果。 在对指标的筛选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筛选的相关指标应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全面性,本文利用Delphi法对数据进行筛选。Delphi法的主要原理是通过结合多位专家的意见, 将多个领域的专家意见集思广益,避免决策的片面性。并通过指标应用的均数,满分频率或等级综合来最终使指标的筛选符合一定的数值范围。

基于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作用、基本原则和张文忠[3]专家的看法,提出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以宜居城市指标为目标层;以环境优美度、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经济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为子系统。各自系统又建立了13个分析指标。

3 宜居城市评价方法

本文选取层次分析法对宜居城市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把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在此分层的基础之上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的决策方法[4]。

3.1 构造判断矩阵

Saaty[5]等科学家建议引用数字1-9及其倒数来作为判断矩阵的衡量标度。

得到判断矩阵A

A=13412321324312324322321323231213123113412321322312131231

3.2 层次分析结果

经过计算其结果如下表1:

4 灰色模型的构建

仅用层次分析法讨论不确定因素会对宜居城市的某些指标产生重大影响所以结构关系的比较模糊,动态变化的比较随机,指标数据的不够确定,因此选用灰色模型[6]进行预测分析。

模型的建立:

设n 为数据个数。如果根据 x(0)数据建立GM(1,1)来实现预测功能,则基本步骤如下:

(1)弱化随机序列的波动性和随机性,得到新数据序列:

5 计算结果

各城市宜居度总分排名见表2:

6 建议

从表3结果可以看出,在淮海经济区,徐州的和连云港的城市宜居度相对较高,枣庄和商丘城市宜居度最差。对于排名相对落后的城市,应该在社会、经济、环境、生活、文化等方面,提高城市的综合宜居水平,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为了建立良好的宜居城市,政府、社会和市民需要共同努力[7]。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年鉴2010-2016[J].北京:中国统计局,2010-2016.

[2]冯奎,杨冰之,彭璐.城市治理智慧化的内涵及框架体系[J/OL].区域经济评论,2017.

[3]张文忠.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7.

[4]张雪花,雷喆,张宏伟.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与评价方法——以天津市为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2.

[5]杨静怡,赵平,马履一.宜居城市绿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

[6]宁艳杰,刘远军,张志强.宜居城市生态住区评价模型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7]易红,王植,王志章.生态文明视域下宜居城市构建路径探析:基于重庆的实证研究[J].城市观察,2014.

猜你喜欢
层次分析法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公路桥梁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
乳制品品牌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研究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AHP—GRA的工程施工项目进度风险管理研究
浅谈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变电站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道路拥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