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一窝蜂”

2018-05-14 16:06丘生
中华魂 2018年5期
关键词:高价梨树房价

丘生

在我国历史上,吃过“一窝蜂”不少苦头:大跃进、大炼钢铁、大鸣、大放、大辩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概莫例外。

尽管历经改革开放,思想解放,“一窝蜂”的毛病时至今日似乎还在大行其道。

城市建设“一窝蜂”。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论你走到那个城市,都会有清一色的摩天大楼、电视塔、白宫式建筑、人造景点,好像出自一个“版本”,给人的感觉,到过一个城市观光,其他城市就不必去了,顶多是小吃上有点差别。

买高价房“一窝蜂”。每个城市都会有高价、中价、低价房,但有些人不约而同瞄准高价房,非高价房不买。都在痛恨抱怨房价居高不下,这虽然有房地产开发商哄抬房价问题,但也有大家伙“一窝蜂”买房的“贡献”,没房的买,有房的也买,价格越高越买。如果大家都能像先辈抗战时期抵制日货一样抵制高价房,让高价房“高处不胜寒”,高价房还有可能奇货可居吗?人心齐,泰山移。这人心还是不够齐,生怕买迟了吃亏,谁也不甘落后,一旦楼盘开盘,甚至找关系,抢着去摇号,推波助澜,越炒越贵,房价能不高高在上吗?中价房、低价房为何不能住?装修好了和新的一样。由此,我深深觉得,当下同胞大可回忆一下延安住窑洞的历史,朗读一下刘禹锡的《陋室铭》,让我们的头脑冷静下来,让智商恢复到常态,千万别让高价房牵着鼻子走。

出门旅游“一窝蜂”。过去封闭、保守、没钱,多数人没资格旅游,现在有条件了,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旅游潮”。我有一个朋友,完全属于“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人员,他居然立下“愚公移山志”,每個月都要外出旅游一次,这出行率未免也太高了!像他这样典型的“老弱病残者”,我看每年旅游一次就可以了,实在按捺不住,每半年一次足矣。更严重的是黄金周旅游,这哪里是旅游,纯粹是在凑热闹,拥堵、车祸,此起彼落。

养生、保健“一窝蜂”。广场舞大妈、广场舞大爷几乎占领了城市所有的空间,放起高亢的音乐,旁若无人地载歌载舞,导致民间冲突。保健品充斥大街小巷,骗子乘机兜售“高档保健食品”。美容院、养生馆林立,因美容保健失败引发了诸多官司。

子女出国“一窝蜂”。热衷于送子女出国留学镀金,首选美、英、法,其次德、澳、新(新西兰),起码日、新(新加坡)、韩。但实际效果与期望值相去甚远,有的没有取得绿卡,有的虽然有了“海龟”身份,回来照样找不到合适工作,更有的在国外遇到风险,不是害人,就是被人害了。

显而易见,“一窝蜂”不仅不能给人们带来福音,而且给人们带来了烦恼甚至是悲剧。同时也会影响到国人形象、国家建设的进程。

不少人喜好“一窝蜂”的原因是什么?一方面是广告宣传。一些名不符实、铺天盖地的市场广告狂轰滥炸,诱惑人心;一方面是利益驱动。很多人认为“一窝蜂”里有利益;再一方面是从众心理。“羊随大群不挨打”的心理在支配着不少人的思想。于是乎,“一窝蜂”便像那“滚滚长江东逝水”。

避免“一窝蜂”的办法有很多,宣传、教育、警示、立法,但最靠得住的办法还是自我修养,独立思考。《庄子》中的“人皆取先,己取独后”,便是一种难得的独立与清醒。元朝时的许衡,和一群朋友远游,过河阳时,口渴难忍,看见路旁的梨树上垂着许多梨,大家都争着去采,只有许衡静坐在树下不动。朋友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不采?”他说:“不是我所有的,任意去采是不可以的。”朋友说,“当今是乱世,梨树早就没有主人啦!”许衡坚持说:“梨树即使没有主人,我的心能没有主人吗?”不肯随波逐流的许衡日后终于成了大儒。

现在世界有读书日,国家倡导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每个公民都能在市场竞争愈来愈烈情况下,挤出时间,静下心来,读一点加强修养,提高素质的书籍,我想“一窝蜂”现象便能大大减少,并逐步禁绝。

猜你喜欢
高价梨树房价
高价收青麦作饲料?坚决禁止毁麦!
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小气的梨树(下)
小气的梨树(上)
小气的梨树
买椟还珠
房价上涨抑制英国出生率:每年少生7000多名婴儿
“高价”苹果让印度人“爱不起”
2016房价“涨”声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