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革命传统在党性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2018-05-14 17:29王健
党政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党性延安革命

王健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奋斗和艰辛探索,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留下了大量革命传统资源。这些资源凝聚了党的奋斗历程、凝结了党的建设经验、蕴含了党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开展党性教育的独特资源。新时代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党性修养尤其需要发挥延安革命传统资源在党性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一、运用革命传统资源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作用

1.革命传统资源凝聚了党的奋斗历程,具有宝贵的“存史”功能

革命传统资源是党的思想理论和精神文化资源,记载着党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奋斗史、探索史,记录着党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开拓足迹。这些奋斗乐章是革命先辈和共产党人用血汗、奉献和牺牲写就的,气势磅礴、气壮山河,回肠荡气、催人奋进。革命旧居旧址中的历史图片和文物,不仅留下了革命先辈的音容笑貌,而且见证着党的革命活动和重大事件,留存了党的艰辛岁月。

革命传统资源体现了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反映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这个意义上说,挖掘、保护和运用革命传统资源,具有重要的“存史”功能。

“存史”,是为了不忘记历史。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意味着消亡。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得好,“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如果党员干部对党的历史很陌生,那么对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就会减弱,党性就很难保持。党性教育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了解党的历史,增强党的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只有铭记党的历史和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才能对党的历史方位有清醒的认识、对党的发展道路和历史使命充满信心。所以,用革命传统资源教育广大干部,就是要铭记中国革命史、传承党的历史,寻共产党之根、寻中华民族之魂,更好地把握现在、创造未来。

2.革命传统资源凝结了党的建设经验,具有重要的“资政”功能

革命传统资源不只是文物的陈列,也不只是文献的堆积,而是大浪淘沙的精神积淀和革命经验智慧的结晶。无论是著作文稿、党内文件,还是历史见证者的回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党的创业奋斗史、理论创新史和自身建设史。

从建立中国共产党到建设中国共产党,我们党积累了党的建设经验,也经历了党的建设教训,这些都是不可替代的财富。从党的成立到新中国建立,党奋斗了28年。这期间经历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用血的代价总结出党的建设经验。尤其是延安时期我们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整风运动,实施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总结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经验和局部执政经验,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增强信心、获得启迪。从这个意义上讲,挖掘、保护和运用革命传统资源,具有重要的“资政”功能。

“资政”,核心是为保持党的政治本色和治国理政提供借鉴。革命传统资源无疑凝结了这方面的经验智慧,我们要深入挖掘、有效转化、科学运用。党的十九大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就是要把我们重视思想建党的传统,转化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政治智慧;把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加强党的建设的传统,转化为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党的建设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克服“本领恐慌”、延安时期开展学习运动的经验,转化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先进性的精神源泉。总的来说,就是从历史和现实比较中运用历史经验,总结新鲜经验,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3.革命传统资源蕴含了党的信念作风,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

坚定信念与优良作风,是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发扬光荣传统,关键要从革命传统资源中传承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情操和优良作风,这是党的生命所系、使命所在。

在全国各地丰富的革命传统资源中,我们随处可见老一辈革命家在困难与失败面前的坚定信念。正是这种信念情怀,这种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生死苦乐、顺逆荣辱和贫富得失,经受住考验,渡过了难关。从这个意义上讲,挖掘和运用革命传统资源,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育人”,关键要培育党员干部特别是执政骨干的信念与作风。加强党性教育,重点是加强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情操教育、优良作风教育和拒腐防变教育。新时代挖掘延安革命传统资源,就是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功高不自居、位高不自显,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群众的优秀品格;学习他们先人后己、舍身忘我、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学习他们践行党的宗旨、发扬优良作风,特别是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保持谦虚谨慎,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他们在处理矛盾、问题时的昂扬斗志和革命激情,在應对复杂环境时的韧劲与机智。信念加作风,是我们党克敌制胜、夺取新的胜利的重要法宝。

二、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运用革命传统资源开展党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独特的革命传统资源,是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立身之本,也是学院的办学优势所在。从资源特点来讲,学院拥有的资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有形的革命传统资源,包括革命旧址遗迹、革命历史文献;二是无形的革命非物质遗产,包括老革命口述历史、革命文艺。学院正式开办以来,结合实际,大胆探索,着力拓宽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深挖资源内涵,努力把延安革命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打造党性教育品牌,取得了一定成效。

1.把延安革命旧址遗迹转化为现场课堂,增强党性教育的生动性、感染力

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留下了大量革命旧址遗迹。这主要包括革命旧居旧址、革命纪念场馆和革命事件遗迹。革命旧居旧址,主要指革命先辈工作、生活和战斗过的住所,比如毛泽东在凤凰山麓、杨家岭、枣园、王家坪住过的窑洞;革命重要会议旧址和重大决策活动旧址,比如延安王家坪八路军总部旧址、党的七大会议旧址、枣园中央书记处礼堂等。革命纪念场馆,指延安革命纪念馆、抗大纪念馆、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洛川会议展览馆以及四八烈士陵园等。革命事件遗迹,包括抗战时期事件遗迹、大生产运动中开垦的南泥湾稻田以及解放战争时期西北战场“三战三捷”战役战斗遗迹等。这些革命旧址遗迹作为历史发生地,见证了历史变迁,承载着岁月沧桑。

依托这些独特资源,学院逐步建立了84个现场教学点,组织学员到革命旧址遗迹开展现场教学。讲解员在历史发生地讲解基本史实后,再由教师作深入点评以及专题教学。学员面对简陋的窑洞﹑大量的历史文物,听讲解,听点评,开展互动讨论。这种现场教学方式,最大特点是生动直观,身临其境。学员走进历史,把看、听、思、悟有机结合起来,思想受到震撼,灵魂得到升华。比如,学员在宝塔山上,面对巍巍宝塔和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宣誓后,在宝塔山上重新回顾入党誓词的历史沿革。一部入党誓词,浓缩了我们党的发展历史,更是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基本准则和要求。与课堂讲授相比,这种教学方式有独特的效果。

2.开展革命历史文献经典阅读与交流活动,增强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

增强理论素养是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延安時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党的重要领导人留下了大量理论著作,成为党的宝贵财富。为此,学院特别注重发挥延安时期革命历史文献和领袖著作在党性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一是编写历史文献特色教材。通过特色教材,引导学员把握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特色教材主要包括:理论著作教材,如《延安时期党的重要领导人著作选编》;专题摘编教材,如《延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专题摘编》;档案史料教材,如《延安时期资料选编》政治建设卷、经济建设卷、文化建设卷、社会建设卷、军事斗争卷、党的建设卷、干部教育卷和统一战线卷等。这些文献教材基本满足了学员对延安时期党的创业奋斗史、理论创新史、民族抗战史、党的建设史以及局部执政史的学习需求。

二是历史文献进课堂。开设原著导读课程,加大研读经典著作力度,尤其加强毛泽东思想经典著作的学习教育。同样是延安时期经典原著,学员在延安研读和在本单位研读,感受不一样,效果不一样。比如,在中高级干部专题培训班安排半天时间,开设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原著导读课,学员结合延安时期历史,学习研讨,入脑入心,对《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有了新的认识。

三是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在安排学员自学研读延安时期文献著作的基础上,组织学员就其中一篇或几篇文章交流心得体会,形成读书交流成果。这种读书研讨交流活动,有助于干部从理论渊源上,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运用。此外,学院还选择延安时期简短的经典文章,组织学员一起诵读。学员在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台前,一起朗诵《为人民服务》,对党的宗旨的感悟,很不一样。

3.传唱革命文艺歌曲,保持革命激情

革命文艺是反映革命斗争历史和革命精神的特殊载体和表现形式,是革命传统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际歌、国歌、军歌以及广为流传的其他革命文艺,对激发革命热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当年,许多热血青年正是在

《黄河大合唱》激昂乐曲感召下融入了抗日队伍。

在革命历史发生地齐唱革命歌曲、学习扭秧歌。在杨家岭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讲解员带领学员齐唱《东方红》,带大家扭拥军秧歌,感受当年革命文艺的力量,感受革命老区人民对党的深厚感情;学员在抗大纪念馆合唱《抗大校歌》、在南泥湾三五九旅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地方齐唱《南泥湾》,重温革命激情;在黄河壶口瀑布,齐唱《保卫黄河》,追忆民族抗战的烽火岁月,激发民族情感。

安排激情教学课程,利用晚上时间上课,学唱陕北民歌和革命歌曲。我们要求学员在课堂上课之前几分钟,齐唱一首革命歌曲;组织学员开展红色歌咏比赛,感受红歌魅力,激发革命激情。

营造特殊的教学环境。在校园广播中集中播放革命歌曲;在外出教学的车上,播放和传唱革命歌曲;晚上组织学员观看革命题材电影;安排《难忘延安》教学演出,深化学员对延安十三年历史和陕北历史与文化的了解,营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教学氛围,增强培训效果。

4.情景体验历史事件,传承革命精神

在党的奋斗历程中,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有些事件甚至是党的历史关节点和转折点,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解决皖南事变,延安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赴重庆谈判、转战陕北等。这些历史事件,反映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意志、政治智慧和精神风貌。组织学员情景体验这些革命标志性事件,有助于党员干部更好地体验党危机处理高超艺术,感悟革命精神。

以学院组织学员体验生产劳动为例。大生产运动与延安整风运动,作为延安时期党渡过难关的两个革命“环子”,发挥了重大作用,“南泥湾”也因此超越了地域概念,成为一个重要的革命标志符号。在开展党性教育中,学院组织学员在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的地方体验生产劳动,感受当年的劳动场面,体验延安时期军民大生产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组织学员重走党中央转战陕北路,体会毛泽东暂时放弃延安,“用延安换整个新中国”的战略大手笔、大气魄。此外,还组织学员进村入户调查研究,与陕北老乡同跳大秧歌,体会当年党群之间的血肉联系。这种情景模拟教学方式,增强了学员“参与历史”“走近历史”的厚重感。

三、在党性教育中凸显革命传统资源作用的思考

在利用革命传统资源、加强党性教育方面,学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宣传革命史实比较多,探究规律性内容不够;从价值观角度讲革命传统比较多,从方法论角度分析革命历程不够;从意识形态层面讲革命传统比较多,而对其中的人文精神挖掘不够。为此,我们要根据干部需求特点,运用新方式新方法进一步挖掘革命传统资源,把资源转化好、利用好,增强党性教育的互动性、实践性和实效性。

1.深入挖掘革命传统资源中的规律性内容,运用研究式教学引导干部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党的历史

认识和掌握规律是我们党胜利前进的重要条件。我们党成立以后,经历了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经验到有较多经验,从少数人认识规律到多数人认识规律并自觉运用规律的发展历程。这些革命规律蕴藏于革命活动、历史事件和革命先辈的著作论述中,需要我们去挖掘、去研究。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率先开设“中国共产党党章解读”课程,在党性修养主体班次的教学中取得了强烈的反响。在党性教育中讲革命传统,不仅要讲领袖人物生平事迹、道德情操和历史事件,而且要透过历史现象,引导干部深入认识中国革命发展规律、党的建设规律和革命先辈成长规律,从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揭示当代中国社会运动规律。

实践表明,讲授式教学在开展党性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当继续坚持。但讲授式教学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把党员干部当成被动的、单纯的教育对象,停留于历史现象和革命事迹的介绍,不能满足领导干部主动探求历史规律的学习需求。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打破单一讲授的教学模式,发挥研究式教学在揭示和认识客观规律方面的优势。研究式教学的突出特点在于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不仅教员研究问题,而且给学员提供多种交流渠道和研讨平台,引导学员共同探讨党的建设规律。

比如,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运行情况,研究党的“一元化领导”与“三三制”民主政权的关系,揭示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从陕甘宁边区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成就中,分析延安时期党的局部执政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关系,揭示共产党执政的特殊规律;从党的军事斗争史,把握中国革命战争规律,揭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历史必然性;从研究革命战争年代动员群众、教育党员、管理干部的主要做法中,揭示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等等。通过研究这些规律,帮助学员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党的历史,坚定信念,增强信心。

2.深入挖掘革命传统资源中的方法论内容,运用案例式教学增强干部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和拒腐防变的能力

革命传统资源不仅承载了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高尚品格和优良作风,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工作方法。党的发展史表明,通过理论学习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本领,是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没有科学的态度,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这告诉我们,党性问题不仅是一个立场态度问题,而且是一个方法能力问题,关键是有没有科学方法坚持党性,有没有能力发展党性。所以,加强党性教育,需要深入挖掘革命传统资源中的工作方法和拒腐防变的具体本领。

实践表明,案例式教学在引导干部深入探讨重大决策的艺术、做群众工作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等方面表现出特有的优势。比如,以党的政策制定为案例,引导干部深入分析延安时期党的土地政策制定背景、调查研究农民土地的方法、土改工作方法等,這对于新时期领导干部更好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事实上,革命传统资源中蕴含的关于处理重大事变的策略艺术、应对困难危机的能力、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本领以及管理党员、管理干部的有效方法,都可以成为党性教育的鲜活案例。这些案例教学不仅有利于增强党的宗旨意识,而且有利于找到实现党的宗旨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把外在灌输内化为自觉行动。

3.深入挖掘革命传统资源中的人文内容,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强革命传统对党员干部的亲和力

革命传统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很多革命感人事迹,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品质和人文关怀。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我们党不仅强调艰苦奋斗,而且注重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改善战士的生活;不仅着眼于改善物质条件,而且努力发展文化。延安时期毛泽东亲自为普通战士张思德开追悼会,就是党的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

增强革命传统教育亲和力和实效性,要注重挖掘革命传统资源中的人文内容。从人文精神角度挖掘革命传统资源,就是要把革命传统放在中华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考察,把党在革命时期对劳苦大众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对人类解放、民主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对困难党员的关爱等主要经验总结出来,转化为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党史研究的手段、方法、载体,注重发挥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加大党史宣传教育和党史知识普及力度”。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科学化水平,必须创新培训方式方法,针对不同对象、不同专题和不同内容,采取灵活有效的培训方式和手段。一是运用通俗、鲜活的语言,把革命先辈的崇高风范放在普通人的层面来讲,讲党性中的人性光辉,贴近生活、可敬可学。二是针对信息时代特点,运用现代传媒、网络技术等科技手段,扩大革命传统教育的辐射面和覆盖面,赋予革命传统新的时代价值,开辟革命传统教育新课堂、新阵地,新堡垒。三是针对新时期干部特点、正确运用组织学、现代管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分析新老干部代际转换对革命传统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提供有效的方法。

(作者系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务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 王 玉)

猜你喜欢
党性延安革命
延安的故事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中国的出行革命
《延安文学》2017年总目录
如何探索解决党性分析的针对性有效性问题
基层党校做好党性教育的思考
深刻洞察“党性”的精彩读本
“党性体检”让党员更“健康”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