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的雪意象研究

2018-05-14 14:40胡艺宁
参花(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研究

摘要:“雪”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常常见诸中国古典诗词,为古代文人才子乐于吟咏的意象。苏轼对“雪”有着一种特殊的喜爱。在苏轼的词中,有多处用到了雪意象。本文主要对苏轼词的雪意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苏轼词 雪意象 研究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作品风格多变,不拘泥于时,诗词清新豪健,一改当时盛行的婉约风格。自晚唐五代以来,词多以抒发离愁的哀婉和男女之间的缠绵为主,被视为“小道”。柳永一生致力于写词,完善了词体,但仍旧局限于狭隘的题材,没能提高词的地位。苏轼打破了传统诗尊词卑的观念,“以诗为词”,诗词同源,实现了词与诗的沟通渗透。除了从观念上提高词的地位,苏轼还提出了“自是一家”的创作理念,他不满足于柳永等婉转含蓄、圆润清丽的诗词风格,认为词与诗一样,只是外在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内在的本质是一样的,都可以表现人的品格,抒发真实性情、表达人生感受。苏轼是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词人,首创意境宏大、气势恢宏、不拘格律、汪洋恣意的诗词风格,被后世尊为“豪放派”之鼻祖。苏轼的诗词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有以豪放为主的诗词,但也有不少清丽婉约的佳作,比如那首悼念亡妻,词意缠绵,字字血泪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一、意象概述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在古诗词中人的形象、物的形象都可以称之为意象。意象包含着人的主观情感,是情感的载体,是情感的结晶。诗词之所以能够牵动人的思绪、情感,主要依靠诗词向人们展示那真诚的、审美的、隽永的、深刻的意象。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叶燮曾赞道:“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苏轼具有革新精神,不拘泥于时。从文体上、观念上提高了词的地位,“以诗为词”,诗词同源,实现了词与诗的沟通渗透,一改晚唐五代以来盛行的婉约风格。苏轼之词自成一派,清新豪健,不单单只是抒发儿女情长、离愁哀婉,他的词意境宏大、气势恢宏,在他的词中能感受到汪洋恣意的生活态度和广阔的胸怀。

二、苏轼词“雪”意象的类型

“雪”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然而苏轼对雪似乎有着特别的执著。翻看、研究苏轼词中涉及“雪”的有41处之多,在苏轼的词中,“雪”不仅仅是专门吟诵的对象、主题的陪衬,而是具有独立审美的对象。我们可以大体将“雪”意象分为两大类:实体型意象和虚拟型意象。

(一)实体型

“雪”的实体意象是指具体可感的客观存在雪景,实体型意象“雪”占苏轼词“雪”意象的大多数。

(二)虚拟型

“雪”的虚拟意象不是客观存在的雪景,而是具有符号性的,能表达作者的情感。“雪”的虚拟意象在苏轼词中大概有17处,将“雪”作为一种喻体,比兴的手法,以雪喻物、以雪喻人。

1.以雪喻花

以雪喻花最早出現于《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此后以雪喻花成为了诗词中常出现的比拟手法。在《减字木兰花·乙卯儋耳春词》和《菩萨蛮·回文四时闺怨》中都可以看到苏轼以雪喻花的词句。花落飘零和落雪纷纷相似,苏轼借这一特点将落花比作落雪,具象化了落花飞舞人间的场景,给人无限的遐想。

2.以雪喻色

雪色白、纯净,词人常常用雪比喻洁白、干净的颜色。苏轼在《浣溪沙》“雪颔霜髯不自惊,更将翦采发春荣”中,用雪形容鬓发的斑白;在《泛金船·流杯亭和杨元素》 “纤纤素手如霜雪。笑把秋花插”中,用雪形容美人的纤纤玉手。

3.以雪喻水(酒)

以雪喻水(酒)是虚拟性的雪的意象,在苏轼的作品中并不常见,但其独特的比拟、遐想,被世人津津乐道。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就将随东流去,奔腾的流水比作“千堆雪”。这首词是苏轼47岁谪居黄州游赤壁时所写,上片写景,从长江入手,冲破历史长空将其与千古风流人物联系在一起,而“浪淘尽”便是历史长河的冲刷,壮阔与悲哀并存,通古今而观之,颇有突兀峥嵘、震惊耳目的感觉。下片怀古抒情,有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崇敬、向往,有现实中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历史现实交相震撼,作者寄情于天地之间,顿悟“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三、结语

无论是实体型雪意象,还是虚拟型雪意象,在苏轼的不同心境与遭际之下,有着不同的文化内蕴。“雪”在苏轼词中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象征,随作者心境而定。当苏轼心境豁达、开朗时,“雪”是洁白纯净的,是作者心中美好高洁的追求。当苏轼面对挫折,沮丧、迷茫、颓废时,“雪”往往象征着灾难,是一种压抑摧残的象征。

参考文献:

[1]翟晴.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D].济南:山东大学,2010.

[2]徐震堮.世说新语笺注·言语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龙榆生.东坡乐府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胡艺宁,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学校,研究方向:苏轼词研究)

猜你喜欢
研究
极限的计算方法研究
“示”部字研究
“示”部字研究
公司研究
与圆相关的两类直线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