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2018-05-14 07:09孙艳荣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艾滋病个体生命

孙艳荣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命孕育、生命培植及生命呵护的教育,不仅能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 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进而促使学生更加爱惜生命、尊重生命。

一、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

现在的初中学生淡漠生命的意义,自杀事件、他杀事件时有发生,不爱惜生命、不尊重生命现象随处可见。教学中,充份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能促使学生养成热爱生命的良好习惯,进而内化成呵护生命的实际行动。

生命的来之不易。相对于个体而言生命只有一次,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生命舞台上没有采排过程,人生答卷中没有打草稿机会。每个人都要认真演好自己的角色,努力书写自己的故事。在进行“人的生殖”,“植物的开花结果”,“生物的起源和进化”等课程教学时,结合受精卵的形成,人体胚胎的发育,生物的起源等问题的探讨,通过了解精卵结合的唯一,人类演变的漫长,物种延续需要个体繁殖,种子形成需要经过开花、传粉、受精等过程,让学生知道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点差错或是任何一个时期环境恶化都有可能使生命中断,物种灭绝。以此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学习人的生殖时,针对教学内容再结合学生自身,引导学生个体交流自身的价值,小组讨论人体的由来,角色扮演妈妈受孕的劳累,借助于一个“受精卵”的自述和一个“小生命”的降生,引领学生在故事讲述和演绎中体验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可贵,感悟生命产生的艰难,生命孕育的艰苦,进而懂得任何一个生命都应受到尊重和珍惜。任何一个人都没有理由不热爱自己,不善待自己的生命。

生命的独一存在。人类基因组计划表明,任意选择两个不同民族,不同个体,其基因序列差异不到0.1%,就因为这极少数的不同,才形成了地球上千差万别的芸芸众生。茫茫人海之中,拥有他人没有的遗传信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大千世界,生物多种多样,确找不到完全一样的两个生物个体。在探讨 “保护生物多样性”时,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的灭绝是不可再生的,一个物种的消失必然会影响其他物种的存亡,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在学习“生物遗传和变异”时,设计一个自主选择、自主建构场景,以小组形式开展“悦纳同学”,“欣赏同学”,“赞美同学”广告策划和活动创设。让学生明白无论是父子、母女,还是兄弟姐妹,甚至于同卵、异卵双胞胎,性状都不同,各有其特点。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大,或是外在的或是内在的;也可能是性格上的,也可能是行为习惯上的……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优点也都有缺陷,不足和完美同在。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必须尊重的事实。不能强迫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能要求他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被人欣赏,生活中学会体谅他人的有所不能,学会接受他人的不完美之处。培养自己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二、通过开拓多种途径,优化学生的生命品质

初中学生还不能理性认识生命的可贵,也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生命的价值。教学中,想办法,动脑筋,营建环境,提供平台,通过开拓多种途径来优化学生的生命品质。既要关注学生生命品质的形成,又要注重学生生命品质的提升。引导学生用知识与人格的力量捍卫生命的尊严、完美,以独到的自身优势和特有的人格魅力塑造生命的顽强、伟大。活得缤纷多姿,生得春意盎然。自尊、自强,人爱、人夸。

优化学生的生命品质,体现在学生对他人生命的所持态度和关注程度。在学习“传染病预防”相关知识时,针对艾滋病的形成及影响的探索,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教育。用事例说话,用图片说话。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艾滋病状况、态势,强化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同情意识,提高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服务认识。从思想上能正确对待,从行动上能给予支持。例如:摘录两段文字,让学生在分析和解读中发现问题,明白道理。自1985年我国首次报告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呈逐年上升趋势。以后又进行了全国范围的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目前已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4万人,感染人数在亚洲位居第二位,在全球居第十四位。我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以静脉注射、吸毒、采血(血浆)和性接触为主要感染途径。

选取一幅图片,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从中体会艾滋病患者痛苦难耐的无助,感受艾滋病患者求生欲望的强烈,进而不歧视艾滋病患者,走近艾滋病患者。另一方面进行换位思考。想象自己是一位艾滋病患者需要求得哪些帮助?再想象自己是一位艾滋病自愿者能给艾滋病患者提供哪些帮助?通过讨论和交流达成共识,提升理念。

优化学生的生命品质,还表现在学生对自己生命的所持态度和关注程度。教育本身意味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学中自己注重自身生命品质的完善和建造。讲解“细菌”内容时,组织学生查资料,在学生认识到细菌虽然微小确以惊人的适应能力,能在人类无法生存的恶劣环境中求生繁衍,并以分解者角色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归还于环境中,供植物重新利用。若没有它们生态系统崩溃,人类无法生存。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任何生命个体,不管形体上大小,都是自然界成员,都有生存的权利和价值。任何一个人无论他能力有多小,学习有多差,都能创造价值,都应受到尊重。在学习“细胞衰亡和花凋谢”的相关知识时,对学生进生死教育。任何一个生命个体最终都要走向死亡,化作物质重归自然。这是规律。正所谓“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世界正是在这种生与死的不断交替中呈现出勃勃生机,万物竞显生命之灿烂。让学生知道生死是自然规则,正是因为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才显示出生命的无价,生命的可贵。促使学生重新思考,再度认识,珍惜自己,爱惜自己,积极创造自身生命价值并以积极态度努力成就自己的一生。

生命的消逝是永远无法追回的,来不及让你言悔,不僅是别人的生命,也包括自己的生命。

猜你喜欢
艾滋病个体生命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2030年有望消灭艾滋病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How Cats See the World
6000万人感染艾滋病
关于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