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推动教育变革

2018-05-14 14:25丁洪刚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博会成果教育

丁洪刚

11月15日,在美丽的珠海国际会展中心,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以下简称“教博会”)落下帷幕。此届教博会由教育部、广东省政府、九三学社中央、中国科协共同指导,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以“共建共享教育创新成果,汇聚中国教育创新智慧,服务中国教育创新实践,发出中国教育创新声音,提供中国教育创新方案,影响世界教育创新趋势”为宗旨,力求指向教育内涵发展,实现教育政策、思想、理论、制度、实践的创造性融合与共建共享。

在为期四天的展会里,共有来自27个国家的97位国际嘉宾和300余位国内专家受邀出席,近2万人注册参会,100万观众通过网络直播在线观摩。共展出教育创新成果1401项,举办特别活动12场,主题论坛41场,沙龙125场,工作坊400场。这些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聚焦热点、参与性强、互动性高,全方位、多侧面地展现了国内外教育界在改革与创新道路上的思考与探索。

改革开放四十年:

中国教育在前行

位于3号展馆C位的,是本次大会重点推出的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教育展区。展区包括“中国教育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像展”“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教育——学生主题研究成果展”。

影像展展示了从全国各地学校征集到的图片和视频,为观众立体呈现出1978~2018年间中国学校教育经历的变化。在学生主题研究成果展中,组委会邀请了十余所高校及中小学校,提前组织学生围绕“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这一主题,选择某一特定视角开展项目式学习,并在现场将学习成果以海报、工作坊、情景剧、戏曲、绘画、全景浏览等形式呈献给观众,从学生的视角表达他们对祖国改革开放40年的理解与对未来教育的畅想。

“来参展的老师们都很关注我们所展示的课程具体是怎样实施的。”大连实验小学的工作坊结束之后,热情的观众挤满了展位。“被问最多的是怎么选定主题,什么时间上课,学生的学习负担重不重等。”大连实验小学的刘荣老师介绍说,“我们一般是结合学校所确定的大方向,比如科技创新,通过我们所提供给学生的资源,由各班自主选择。这些主题的学习内容都被融入到不同学科的课程教学中,并不额外占用学生时间。一个年级各学科的老师一起备大课,寻找出任教学科中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点。教学实行走班制,选择不同主题的学生到同一个教室中上课,学习与自己所选主题相结合了的学科知识内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像是在做项目一样,需要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自己组织小组进行讨论和分析、总结各自的学习成果,有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做引导,孩子们都很喜欢。”

“我更关注他们的教学是怎样从校内走向校外,从课堂走进生活中的。”四川绵阳的一位老师一边仔细浏览着展板一边说道。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小的翟老师带领学生借蠟染和粉笔画展现了教育的变化,展位一直被参观者包围着。“来参观的人对蜡染的制作方式和花纹都非常感兴趣。蜡染是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也是学校所重视的课题。其实在贵州,我们身边的很多建筑、装饰,都仍然保留着这种传统花纹,周边一些小城中居民的着装也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服饰。我们就带着孩子去参观,去访问蜡染传统工艺的传人,鼓励他们自己在网上搜集、整理。这些作品就是学生自己画的他们所收集到的蜡染图样。”

学前教育:

挖掘老游戏,绽放新光彩

教师教育高峰主题论坛作为教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打造教师教育共同体,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在11月12日举办的教师教育高峰论坛上,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得者丁亚红教授带来了“挖掘老游戏,绽放新光彩”的主题演讲。丁亚红围绕当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问题强调,具有传统文化基因的民间游戏能有效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展,提高肌肉的运动机能,保持身心愉悦的精神状态,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身体的灵活性和在公共场合的表现能力,帮助孩子养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同时,她提出,要潜心研究,做传统文化基因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经过多年研究,开发与建设民间游戏特色教学资源,实现了校内与校外的结合、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课堂与实训的结合、职前与职后的结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优质的民间游戏教学资源首先在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得到应用,并获得成功。项目组成员将研究成果与毕业生的职后培训有效结合,针对培训教学的不同,设计系列民间游戏培训课程,通过“专题讲座——案例研讨——返岗实践——专家引领——成果汇报”的层递式培训形式,并采用活动设计大赛等多种方式检验和评估。这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当代幼儿教育理念很多,花样翻新,但如何挖掘传统,推陈出新值得思考。丁亚红认为,老游戏是优秀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传递民族文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应该将之应用于家庭、应用于幼儿园和学校、应用于社会。站在科学的高度,合理挖掘民间游戏在教育中的应用,把民间游戏引入当代社会,使其能最大范围地发挥教育作用,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智造技术与教育创新:

为孩子打造创造性思维环境

伴随工业革命的发生,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物联网、人工智能出现,国际工业已进入4.0时代。生产方式的改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教育需求。教育应如何满足因技术变革引起的教育需求变化,使教育创新发展与科技进步同频共振,是当今社会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命题。本届教博会特别活动之一“智造技术与教育创新”,邀请了国内外教育同行,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如何为孩子打造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的规模化、常态化使用,使得未来社会对人们的计算机编程能力水平要求越来越高。Micro:bit 国际事务总监Hal Speed表示,“未来人才更强调创造力和编程能力。”

当前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阶段,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创客运动风行。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亦菲针对创客运动的发展进行了分享,他指出随着创新能力重要性的凸显,现行基础教育必将沿着创造的路径,开展阶梯式的创客教育。

“创新,是一种天生的本能。”香港中文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首席顾问蔡伟忠博士在活动开场说道。人在了解自然,探索周遭事物与自己的关系中获得体验,这种交互会带来灵感,创造能力就会被自然激发出来。因而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更不用刻意激发。德国斯图加特国立学院整体创新硕士课程主任谭泽西教授指出,“5岁以前,98%的学生均具备丰富的创造力。在5年之后,却失去了70%的创造力。”相对于创造力激发的随机性,环境因素是相对可控的。因此,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让创意想法来得更容易便成了教育创新的重点工作。

那么,科技进步带来的技术手段又应如何利用,使之在打造创造性思维环境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呢?光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硬件,远不足以打造创造性思维环境。孩子的创新本能不需要“教”,完善的环境能帮助孩子更容易地将创意想法转化为成果。单纯引入硬件设备并不能打造一个完善的、能自然激发孩子创造力的环境。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创始人Richard Culatta指出,一个令创造力获得全面释放,并使孩子享受创造过程的环境,必须具备“愿景、经训练的老师、先进的设备”三大要素。

洞察培育创新性人才的真正所需,以愿景作为指导赋予环境灵魂,引导孩子成长;经训练的老师发挥示范作用,帮助孩子将想法转化为成果;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手段将在孩子探索未知的过程中,提供丰富的工具和方式。

技术提供的是手段和更多的可能性,只有当“愿景、师资、设备”三者合一并获得平衡,才能让孩子在享受“智造”的过程中,快乐成长。

创新,并不意味着要对过去全部摒弃。唤醒孩子创新本能的教育创新活动,应使孩子更懂得沟通包容并走向国际化。由智造技术赋能的教育创新,应更有灵动的感性。美国Eduscape创始人、主席Alex Urrea强调,“文化传承与理解,即文化混合和交流,使人更具备团队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

教育,让人回归、探索本质。正如棒棒贝贝创始人董小军教授所言“在动态发展中找到延续”,教育创新,是让经典与时代同步,继续发扬光大。将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5C核心素养中的重中之重,是让探索、学习保持原始味道的需要,更是加强人们自我认同、文化认同的需要。

跨界演讲:

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

为进一步突破教育界樊篱,让教育从业者充分了解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科学界、企业界对教育的看法,本届教博会还特别邀请了科学家与企业家等进行跨界演讲,共同讨论教育应该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等问题。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乔治·斯穆特在“智能科技与教育创新”的主旨演讲中指出,面对科技的日新月异,传统机械式学习和考试已成为过去,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投入才能达到高效的学习结果。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是一套固定的内容知识,而是一系列灵活的思维习惯。教育要创新教与学的模式,要使学习随时随地发生,使学习过程具有吸引力,体现关联性、支持性、挑战性和体验性,要通过构建合作式的学习环境,让合作式学习真正发生。

另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村修二在演讲中也表达了与乔治·斯穆特相似的观点。中村修二通过自己对科学的兴趣、探究等亲身经历,指出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审辩性思维以及自信、坚持等学习品质的重要性。他认为,要在做中学,要动手实践、乐于尝试。科学发现都是源于审辩性的思维培养和乐于实践的行为训练。

企业家代表、紫光集团董事长于英涛在演讲中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和企业的成长历程,指出社会的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各行各业都需要理论的指导、技术的创新、应用的突破。他提及了企业用人的两大核心要素:职业能力和职业操守。他表示,能力只是基础,在满足基础的前提下,价值观与敬业精神更重要。

教博会为什么能够吸引到包括两位诺奖得主在内的国内外教育领域顶级大咖和2万多名现场观展观众的关注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第四届教博会除了展示1401项优秀教育创新成果外,还安排了诸多不同形式的交流和主题活动。这里有教育的过去,也有教育的未来;有乡村教育的喜与忧,也有湾区教育的融与合;有教育方式的创新,也有技术驱动的变革;有尚在稚年的学生,也有取得了重大成就的诺奖获得者,而这些人“汇聚、碰撞、变革”,探索的,正是教育与人类的未来这个意义深远的命题。

陕西教育:

尽展风采,收获满满

陕西省教育厅率团参加本次教博会,共有15项优秀教育成果入选教博会参展,来自省教育厅“四新四大”——立德树人的陕西模式、西安市教科所“三级九到位”评价反馈模式、西安高新一小的“网络环境下作文早起步序列化训练”、陕师大附属幼儿园“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游戏开发与实践”、渭南高新中学的“西部城镇学校开放教育探索”……陕西教育在教博会上尽展风采。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幼儿园的“以儿童立场为核心的幼小衔接‘桥梁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成为我省唯一入围SERVE提名奖的成果。

在陕西展区,观众络绎不绝。11月14日上午,教育部基教司司长吕玉刚视察了教博会展馆。他来到陕西展区,在听取馆内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西安实验区工作汇报后,高度肯定了西安的教育评价工作。“吕司长对西安教育评价成果给予高度赞扬,并提出更高要求和希望。我很振奋,备受鼓舞。”西安市教科所所长解慧明激动地说。

教博会期间,陕西展团活动频繁,高潮迭起,以省教育厅“四新四大”为代表的一批教育成果,以及优秀中小学校长、教师登上教博会大舞台,展现了陕西教育的魅力,引起全国教育同仁的热切关注。

“看展会,最想看的还是咱们陕西馆,我们就想看看家乡的教育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状态。”来自香港大学的两名陕西籍研究生在看了整个展会后,来到西安高新一小展位与参会的学校老师说,“今天,在高新一小的展台前,我们很自豪,也很感动,我们的教育做得这么执着、前卫,我们很想到一小去走走看看,做研究。如果可以,还想在那里实习,甚至成为她的一员!”受邀在首届优秀中小学教师论坛上作报告的陕西省特级教师张晓明说:“听完我演讲的观众深感震撼。大家想不到,美术老师原来可以这样当,美术课也可以这样上。”真诚的话语,真挚的情感,让陕西教育人收获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教育友情。

11月15日上午,教博会完美谢幕。虽已落幕,可它在参会的陕西教育人心头激起的浪花久久難以平静,这也实现了本届教博会提出的“碰撞  融合  改革”主题的初衷。这些收获是教育思想碰撞的火花,这些火花极有可能成为促进教育变革与创新的强大动力。连日来,教博会参会陕西代表思潮澎湃,纷纷表达参会后的深思、感悟,以及将要付诸的行动。

西安高新第一小学校长刘英明表示:交了朋友,遇见了知音,聆听了讲座,饱览了成果;开了工作坊,做了沙龙,找到了同盟者,扩大了影响力;学习了经验,更新了理念,更面见了司长,收获可谓满满;大开眼界,大有收获。创新无止境,下届还要带着成果来。渭南高新中学校长王建学深有感触地说:“有时候不是路走到了尽头,而是需要脑子转弯了。教育变革要啐啄同机,未来学校呼之欲出。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智慧,更需要冲破樊篱的勇气和自信坚守的团队。”

“亲临教博会现场,尽览各省市优秀教育教学成果汇展,聆听教育界大咖的精彩报告,亲闻教育精英们的感人故事,使我受益匪浅,也带给我诸多反思。”西安市未央区教师进修学校陈剑利说,作为教育人,不能只满足于做一个合格的“教书匠”,更应该努力成为一名具有强烈教育情怀,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西工大幼儿园教师王登峰认为,教博会既为我们提供了展示教育教学成果的平台,更为我们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教博会上的教育成果既是历史沉淀的现实产物,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当下缩影。置身其中,就能感受到教育的那份责任、欣慰与方向。

猜你喜欢
博会成果教育
数字化将开启东博会里程碑式的新征程
验收成果
充分放大进博会延伸效应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2016武汉光博会
2016CFB餐博会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