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健全人格

2018-05-14 17:17李小伟
中国学校体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体育课青少年

李小伟

编者按: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一论述不仅强调了体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强调了学校体育的核心价值诉求,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及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和目标要求。本刊本期邀请部分专家、媒体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作了进一步思考,同时也基于现实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献计献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习总书记还强调指出,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是学校、家庭,更是社会的责任与义务。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颁布11年后,党中央再次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无疑是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一次再动员,也是对教育要长期不懈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再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体育必须按照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这些要求加强并做好学校体育工作,把“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当作重中之重的任务和要求,抓紧抓好并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坚守,为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出学校体育应有的贡献。

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必须将健康纳入所有政策中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学校体育和师生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体育工作,关心广大青少年健康。习总书记指出,身体是人生一切奋斗的本钱,少年儿童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家庭、学校、社会都要为少年儿童增强体魄创造条件。

从2007年中央7号文件将“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工作指导思想,到“开齐开足体育课”被写入《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从2011年“保证中小学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再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可以说,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心是一以贯之的,而“健康第一”理念经过多年提倡,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得到贯彻和落实。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的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越来越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教育改革全局中,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政策体系更加健全、条件保障更加坚实,改革成效更加显著,以校园足球为改革引领的作用更加凸显,社会支持学校体育的氛围更加浓厚,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政府部门统筹协调、各类学校落实政策,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基本形成,学校体育工作正成为健康中国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保障。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动员家、校、社会各方力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形成全社会都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局面。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按照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所说的“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中”。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我国将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等纳入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3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进行问责。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也是对“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中”的践行,必须努力贯彻、坚持落实,并使之形成传统和法规。对于这一做法,非常有必要反复强调。一旦出现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无论是谁、因何所致都不能姑息、迁就、任其发展,要通过通报批评、媒体曝光甚至纪律处分等措施,让各级政府部门关注、关心、关怀青少年体质健康,警钟长鸣,使其始终保持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清醒认识。

当前,教育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学校体育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体育不仅能够锻炼身体、磨炼意志、塑造人格、开发智力、培养情商,而且还能教会学生遵守规则,体会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和平等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因此,必须“跳出体育看体育”,深刻认识学校体育在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寓教于体,体教相长,为素质教育打开新的空间。

不能让挤占体育课成为“开齐开足体育课”的“绊脚石”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开齐开足体育课”,可谓意味深长、意义重大。因为在我国教育中,不开设音体美等学科,随意挤占音体美课的现象比比皆是,在高三不上体育课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高三学段的常态。

一方面,“學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一直让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工作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

另一方面,学校音体美教师缺乏和卫生保健教师不足长期制约了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工作的发展,也让学校音体美课无人可教,教师业务水平亟待提高,这一现象在农村学校表现得尤为突出。

然而,在笔者看来,“开齐开足体育课”最大的障碍不是师资不足或场地缺乏,而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对体育重要性认识的提升。

近期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国家规定四年级体育课时为每周3节,但四年级体育周课时数少于3节的学校却占到了44.3%。这里没有给出八年级体育课时的统计,相信数据还要不堪。

通常在我国小学被称为“素质教育的试验田”,开设课程、开展什么活动都是相对容易的,加上这些年一些地方取消了小升初考试,小学生的压力锐减,完全有时间开展各种活动,开设各类课程,因此很多地方都能够按照国家规定的“小学一、二年級每周4节体育课,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开设体育健康课,即便如此,调查结果却显示,四年级体育周课时数少于3节的学校占到了44.3%。可以看出,挤占体育课的现象小学阶段已不容乐观,更何况在有着巨大升学压力的初中和高中。这也充分说明,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在我国还非常严重,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学校加大了体育课程开设的力度,不少地方和学校已经做到了每天一节体育课,通过招聘、特聘、特批等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为我所用,解决了师资不足、场地缺乏等矛盾,让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工作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届教育大会上,将“开齐开足体育课”作为主要问题提出来,令我们看到了党和国家的决心和信心,我们要在“开齐开足体育课”上下功夫,真正把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工作抓紧、抓好,并落实到位,使之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尊重身心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在享受乐趣中增强体质

青少年健康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事关亿万家庭的福祉,是每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根基。开展体育活动,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根本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但在具体的体育活动中,帮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涉及体育锻炼方式、方法、理念等方面的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体育课为4节,三至九年级每周体育课为3节,高中每周2节。这是综合了各方面的情况而制定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都在试点开设每天一节体育课,事实证明,每天一节体育课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还能益智、辅德,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最重要的是,这些学校的学生阳光、开朗、积极向上,学校校风和学校整体精神面貌较好。

《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监测结果显示,学生在综合应用能力方面偏弱;肥胖、近视和睡眠不足问题较突出,三成以上学生感到很有学习压力;监测发现,语文、数学周课时数偏多,体育、艺术周课时数偏少。

另外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学习负担普遍较重,存在严重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等倾向。幼儿教育阶段就开始学习小学阶段的知识,小学高年级段攻读中学阶段课程,初中就已经将高中阶段的学习“抢学”完成,整个高中或高二以后完全处于复习阶段。这种拔苗助长的学习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让学生学习兴趣全无,丧失了学习的好奇心和创新动力,使学生沦为学习机器,教师沦为灌输知识的工具。

为此,《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给出建议:补齐体育和美育短板,开齐开足体育、音乐、美术课程。

报告同时指出,学校要严格按照有关课程设置要求,减少语文、数学等学科课时超标现象,加强对区域学生课业负担来源的持续调查与监控。

要实现“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标须从以下3个方面发力:

一是要按照国家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配齐配足体育教师,并将其纳入到督导评估范围,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享受体育教育并得到充分锻炼,学会或掌握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

二是确保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要将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以及体育竞赛有机结合并形成体系,按照“小学兴趣化、中学多样化、高中专项化、大学个性化”的理念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既要让男生生龙活虎,也要让女生激情四射地投身到体育锻炼中。

三是要充分发挥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他们能够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合自己学校的各种体育活动,同时利用送教下乡、互联网+等手段,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体育真正成为学生们的最爱。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让我们通过体育帮助广大青少年享受乐趣,进而增强他们的体质、健全他们的人格、锤炼他们的意志吧!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体育课青少年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体育课上的“意外”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讨厌的理由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小小“运动员”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