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近郊古镇保护与开发研究
——以桂林市大圩古镇为例

2018-05-15 05:34林涛
城市建筑空间 2018年3期
关键词:会馆古镇历史

历史文化古镇保护与开发工作棘手,如何保护、开发尚未达成共识。位于城市边缘的古镇在路线尚未厘清时,“搭错一块砖”都是不可逆的。本文以桂林市近郊大圩古镇为例,提出关于近郊古镇的开发建议。

1 城市近郊古镇保护工作的特殊性

城市化推动了古镇开发,城市近郊的历史古镇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古镇保护与开发工作现状如下。

1.1 区域环境敏感

城市功能外溢,产业结构复杂化,城市边缘区域出现功能布局混乱与产业发展不确定等问题[1]。城市近郊作为城区外围与农村交错相接的区域,受“城市化”干扰较大。一方面,资金、资源大量涌入,促进基础设施完善,易加快城市发展步伐;另一方面,城市向外扩张,近郊历史古镇的“原真性”面临巨大挑战。

1.2 盲目开发

快速城市化及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历史古镇的开发。古镇当地百姓文化水平较低,缺乏文物保护意愿,地方干部对古镇保护不重视;受经济利益驱使或为追求政绩,采用不成熟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商业业态开发,对古镇造成不可逆的破坏;虽重视古镇保护,但不清楚保护方法,导致“保护”工作在操作实施中反而成为“破坏”。

1.3 科学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盲目开发使大量遗存建筑遭到破坏。为了旅游观赏或其他经济目的,造“假古董”风靡当下,用现代材料、工艺模仿古代样式,就是造假、伪作,就是假古董[2]。历史古镇,特别是位于城区周边的古镇,正遭受不可逆的破坏,古镇科学保护迫在眉睫。

2 大圩古镇基本情况

大圩古镇是广西四大古镇之一,是明清、民国时期桂北地区极富地域特色的古建筑集群(见图1,2)。大圩古镇因水而兴,沿街成市,历史上曾是桂北重要的交通与商贸码头,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社会和建筑艺术价值,2005年被原建设部及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

图1 富有特色的门楼雕刻

图2 保存完好的街巷空间

2.1 区位环境

大圩古镇位于广西桂林东南部,漓水中游。古镇交通环境良好,有桂梧、桂磨、桂兴、桂海等公路过境,镇内河网密布。其水陆交通便利,自古以来都是桂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2.2 历史沿革

大圩古镇自汉初以来已形成稳定的居民点,至宋代形成集市,明清开始繁荣。明清至民国中叶一直是广西重要的交通、经济枢纽及商品集散地,是人群与文化聚集的重要场所。随着国家对岭南地区的开发,广西周边的湘、粤、黔籍商人进入该区域,促进4省交汇地区的物资、文化交流,交通、商人、商品聚集是促进大圩商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3 周边自然环境

大圩古镇地处丘陵地带,周围山脉众多,镇北林木资源丰富,中部的平原土壤肥沃。镇区位于漓水河畔,是水陆交接的交通要道。镇区四面环水,漓水与马河“丁”字相交,被社公山、景山、磨盘山等自然山体包围。

2.4 街巷空间

大圩镇山水要素丰富,因水成镇,受“天人合一”及传统风水学的影响,依山就势、顺水而居,与周边环境自然融合是大圩古镇空间格局的重要特点,平面布局以1条横贯古镇、与漓江相邻的街道为主。依托漓江水系,街道随江而走,街水相接,街道与河道共同构成古镇的水陆交通网络。

明清以来,大圩集市以物料交换为主,围绕街市展开商品贸易及日常活动。依托街市,先后形成地灵街(生产下街)、老圩街(生产上街)、福星街(建设街)、隆安街(光明街)、鼓楼街(解放街)、兴隆街(光明街)、塘坊街(民主街)、泗瀛街(东方街)等8条街道及13个货物集散码头,以此作为商品交易场所。古镇街巷商业、居住、交通等多功能复合,空间灵活多变,形态多样。

民国后期,随着交通的发展,大圩镇水陆枢纽的地位式微,其商贸功能逐渐被新的市场取代。建国后,新建的桂海铁路隔离了老镇区与新镇区,所幸古镇的传统风貌保存较好。

2.5 建筑风貌

2.5.1 民宅

古镇内民宅以2层为主,面宽较窄,进深较长,院内形成天井。建筑以穿斗结构为主,屋顶多采用青瓦和琉璃瓦,其中琉璃瓦作为采光之用。民宅房间采用精致的雕刻模板隔离,两屋之间由木墙或砖墙隔离,木墙与屋顶留有通风间隙,通风性好但私密性差。部分房屋设置烽火山墙,多为大户人家屋宅,地面以三合土覆盖青石板。普通民宅装饰简单古朴,大户人家装饰细腻复杂,其在窗户、门楣雕刻万字、六角、井字及飞禽、走兽等图案,寓意深远。

2.5.2 寺庙

大圩镇区内主要有清真寺、关帝庙、汉王庙等宫庙建筑。

1)清真寺 镇内清真寺位于地灵街,由当地穆斯林于乾隆年间集资捐建,而后多次修葺,光绪20年重修。清真寺原为三进结构,后因桂海铁路修建,只留一进。目前,该清真寺主殿为木结构,1楼为大厅,2楼为礼拜殿,厅后两侧设置厨房、浴室、休息室等功能空间,该木楼占地约120m2,建筑面积190m2。

2)关帝庙 为供奉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而兴建。原为大圩最繁华的寺庙,关公蕴含“信、义”思想,又是“武财神”化身,因此在物资交流密集的大圩,既规范市场秩序也佑护商人财运。关公寓意是全国商户的共同信仰,商人希望在大圩形成一种和气生财的交易环境,因此集资修建了关帝庙。

3)汉王庙 地处米市正对面,也是商人出行必经之地。

2.5.3 会馆

大圩古镇老街主要有湖南会馆、江西会馆、广东会馆等,会馆作用诸多,包括联络感情、举办团拜、解除危难、宴请做寿、婚丧嫁娶等。

1)湖南会馆 位于隆安街(光明街),建于清朝中期,原为“三间三进”结构,目前只留“三间一进”,被镇幼儿园环围。明清年间,各省商户为彰显财力,盛行攀比之风,湘商作为大圩第一大商业团体,建设的湖南会馆规模最大,马头墙、门楣、窗檐雕饰最多,与关帝庙同为该时期最雄伟的建筑。

2)江西会馆 位于鼓楼街,立于关帝庙之侧,与鼓楼码头相对,又名万寿宫。与湖南会馆同为“三间三进”结构,内部有天井,两侧有耳房。民国时期,江西会馆是大圩政府办公用房,也作镇小学,目前,江西会馆原馆已被拆除,当前会馆为后期新修。

3)广东会馆 始建于清朝中期,原址位于兴隆街,紧靠湖南会馆,“一进三开”砖木结构,如今已被损毁。

3 大圩古镇保护与开发建议

3.1 遵循“尊重历史、留存当下”基本原则

“原真性”保护是历史街区保护的一个重要原则[4]。古镇保护工作应从整体考虑,不应片面认为只有建筑、文物等物质空间需要保护,而忽略其他非物质文化等建筑环境要素,导致传统空间与环境脱节。

当前大圩古镇的保护虽注重物质空间层面的实体保护,以保持一定历史时期的风貌为目标,但缺乏对古镇文化内涵等非物质层面保护的关注。

“尊重历史、留存当下”是历史古镇保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物质及非物质空间保护与修缮应考虑历史传承,只要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建筑,就应坚决保护。

3.2 传统商业衰败,低端旅游业难以促进自身发展

历史上的大圩商业繁荣兴盛,是桂北各县与周边农村的货物集散地,作为水路货运节点,商业繁盛,雄厚的收入保证了其自身运营。当前古镇传统产业衰败,寄希望于“走马观花”式旅游经济也不可行。

大圩作为历史文化古镇,本身是一种难得的旅游资源,但旅游开发对历史古镇的保护具有两面性影响[5]:①积极方面 可凸显和利用古镇社会与经济价值,对古镇保护起到良好作用;②消极方面 大肆的旅游开发对古镇干扰明显,目前,大圩古镇“保护开发”存在“本末倒置”之势,违背其初衷“以旅促保”。没有历史文化的古镇保护,旅游开发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独特的历史文化才是吸引游客的动力之源[6]。

历史建筑作为大圩古镇街巷空间的主要节点,承载着恢复和振兴街区传统商业和文化的职能,应在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

3.3 片面“拆旧建新”不可行

应赋予大圩古镇乃至地区发展合理的功能定位以保持其生命力,“拆旧建新”不可行。历史古镇不仅应受保护,还需通过更强硬和综合的国家与地方法律鼓励历史古镇保护,保护他们免于受到房地产开发的威胁[7]。

大圩古镇中的建筑和街巷结构不能被破坏,其布局、特性、尺度都应保留。需保持古镇空间、街道、广场特殊的视觉质量,保证有一个连续的系统把主要的点串联起来[8]。应避免破坏历史元素,如第一眼似乎不具历史价值,但持续破坏则带来不可挽回损失的元素。

参考文献:

[1]龙彬,万祥益,童丹.中小城市边缘区村落价值的衰微与重构[J].规划师,2015,31(3):34-39.

[2]阮仪三,袁菲,肖建莉.对当前“重建古城”风潮的解读与建言[J].城市规划学刊,2014(1):14-17.

[3]黎睿,龙良初.桂林大圩古镇传统空间探析[J].广西城镇建设,2015(7):117-121.

[4]李和平.山地历史城镇的整体性保护方法研究——以重庆涞滩古镇为例[J].城市规划,2003(12):85-88.

[5]祁艳.历史古镇保护与规划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5.

[6]杨国胜,龙彬,覃继牧.论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科学旅游利用之“九大观”[J].城市规划,2012,36(9):91-96.

[7]金静.嘉定历史文化风貌区景观构成分析[D]. 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8]庞科.广西中渡古镇保护规划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

猜你喜欢
会馆古镇历史
一岩九饮会馆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新历史
千年古镇
镇远·两湖会馆
历史上的6月
遍布全国的山西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