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的疗效观察

2018-05-18 06:25张民杰
中国疗养医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硬膜骨瓣对冲

张民杰

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是临床各类颅脑损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具有极高的致残与致死率,且在近年来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1]。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发生颅内血肿,继而使颅内压失衡,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脑组织挫裂伤症状,严重时还将导致脑疝,使患者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威胁[2]。对患者实施常规手术治疗极易使其出现急性脑膨出现象,治疗效果不理想。本研究通过对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行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16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80例。观察组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43.52±3.18)岁;损伤类型:坠落伤23例,车祸伤36例,跌伤21例。对照组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43.61±3.25)岁;损伤类型:坠落伤21例,车祸伤39例,跌伤20例。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资料完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2.2 排除标准 ①生命体征不稳定。②伴有严重肾脏功能异常者。③语言交流障碍或依从性差。

1.3 方法 入院后,均对两组患者进行头颅CT或MRI等常规检查,并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窗手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呈45°角,将侧肩垫高20°,将骨窗面积保持在12cm×12cm大小,头皮切口自颧骨弓向上部位起,依次经过耳屏前1.5cm、耳廓、顶结节、矢状线中点,最终到达前发际,呈“十”字或放射状剪开硬膜,大小与骨窗接近,随后将血肿组织快速清除以更好的控制颅内压,采用阔筋膜、自体骨膜或人工硬膜补片等修补材料将硬膜进行扩大减张成形缝合,以此增强颅腔生理密闭性。最后逐层缝合颧肌、骨膜、腱膜及头皮部位,并放置硬膜下残腔或皮下引流管,引流袋高度保持在头部水平。观察组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患者取平仰卧位,将头部垫高30°并位于正中位置,经颧骨弓与翼点部位沿冠状缝画线,确定切口位置,骨窗前至额极,后至乳突位置,保持15cm×12cm大小,同时取下整块骨瓣,在前端呈“十”字状并过矢状窦将硬膜切开,随后结扎矢状窦与剪开大脑镰,大小接近骨窗,将血肿组织彻底清除后缝合硬膜,逐层缝合颧肌、骨膜、腱膜及头皮部位,在硬膜下残腔或皮下放置引流管,引流袋高度与头部平齐即可。术后密切观察患者颅内压情况,并在随访3个月后评估预后情况。

1.4 观察指标 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1 d、5 d颅内压情况。疗效标准:患者颅内压得到良好控制,肢体功能基本恢复到外伤前状态为显效;患者术后颅内压基本控制,伴有轻度缺陷,但具备基本生活能力,且可完成一定工作为有效;患者术后颅内压有所降低,伴随严重肢体功能障碍,日常生活需被家人照顾,植物状态或死亡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1 d、5 d颅内压比较(表1) 术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压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术后1 d、5 d观察组患者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2)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术后1 d、5 d颅内压比较(±s) 单位:mmHg

表1 两组患者术后1 d、5 d颅内压比较(±s) 单位:mmHg

注:1mmHg=0.133kPa。

组别 例数 术后1 d 术后5 dt值P值对照组 80 32.33±2.96 29.83±2.71 5.572 <0.05观察组 80 21.45±2.81 16.64±2.28 11.889 <0.05t值 23.843 33.312P值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是由暴力作用于头部而引起的一种颅脑损伤,其损伤类型取决于脑膜、颅骨、脑组织及脑血管的机械性损伤部位与所导致的严重程度,主要包括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3]。原发性损伤包括脑血管与神经组织损伤,以传出功能障碍、神经纤维断裂为常见临床表现;继发性损伤包括脑水肿、脑缺血、脑血肿与颅内压升高等,该损伤类型可加速原发性损伤与患者病情的恶化,严重危害其生命安全[4]。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临床对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认识的逐渐深入,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所选用的手术方式也越来越多[5-7]。目前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窗手术与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为临床常采用的两种治疗手段。因重型对冲型颅脑外伤患者脑组织及颅骨均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在术中对颅内压的控制相对困难,本研究中行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窗手术颅内压有所降低,部分患者在术后伴有血流量增加与血管扩张情况的发生,脑组织出现二次损伤;而行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患者术中颅内压快速降低,缺血性再灌注损伤、感染、脑功能损伤等现象发生较少。研究结果显示,术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压均呈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在术后1 d、5 d观察组患者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明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的实施可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采用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能够在术中减轻脑血管压力,降低缺血性再灌注损伤的可能,从而改善脑供血不足现象,确保脑组织血液的正常供应,对改善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可发挥显著作用[8-10]。

综上所述,针对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症状,采用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控制颅内压,促进脑部功能的恢复,临床疗效确切。

物业管理公司部门错综复杂,对于成本的管理上比较困难,往往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同时对工作中的细节也不能忽视。具体来说,造成物业管理公司成本的来源多,管理困难,这就要求对公司的成本管理设计要从根本上进行,除了对制度和政策上成本的控制外,还要对物业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细节成本进行具体研究,改进细节成本管理的不足,把微小工作中产生的成本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崔守章,王辉,张丽.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流动力学与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5,37(18):2789-2791.

[2]管峥峰,狄剑秋,杨超,等.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3):96,106.

[3]田巍,李帅,宋建立.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4):48-49.

[4]胡均贤.预见性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75例[J].安徽医药,2016,20(7):1366-1368.

[5]吴锋,任洪波,刘斌,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远期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6):1754-1757.

[6]司马国忠,孙广卫,吴春晖.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35例分析[J].江苏医药,2016,42(10):1179-1181.

[7]汪宇雄,黎杰明.双侧额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外伤所致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0):34-36.

[8]岑明,陈伟峰,宋显兴,等.双侧额大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外伤致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5):37-39.

[9]张泽立,刘文明,张源,等.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幕上重型颅脑创伤的疗效[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7,33(7):673-676.

[10]王继仁,吕伟昌,王立鹏,等.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对比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2):303-305.

猜你喜欢
硬膜骨瓣对冲
为什么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不建议做有创颅内压监测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
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双侧标准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与双额冠状切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比较
创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危险因素分析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