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

2018-05-18 11:41胡文飞
读写算 2018年29期
关键词:历史

胡文飞

摘 要 文章主要从五个方面来分析了基层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

关键词基层教师;历史;教学困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9-0095-01

步入高中教学已近三年,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眼前的困难。三年来对学生测验次数有15次以上,可是每次的平均分也只在36分至53分之间波动。红分人数五六十人中最多有两三个,80%以上的时候红分率为零。而这个成绩在平行班中还是进了前五名。我感到非常困惑,历史课的教学效果为什么如此不佳。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实际知识储备甚微

作为一所县城高中,近三年来的录取分数未超过200分,低时甚至不到140分。2012年录取分数为137分,而这个分数中至少有40分的体育成绩,也就是学生的文化分不到100分,平均每科10多分。我任班主任的那个班200分以上的学生仅有12名,250分到260分的有2名,其余的都在200分以下,甚至还有两名学生的成绩不到100分。这样的状况在我们学校,25个班中就有22个。虽然说历史是文科,但对于许多历史知识的掌握还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我曾经在提问一名学生时就碰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名学生刚在前面背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我问了一句:“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什么?”他就怔怔地看着我,半天回答不上来。我觉得从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到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什么?像这种知识的迁移应该是没有多少思维含量,但类似的问题答不上来的学生在我们学校比例近20%。这不能不让我感觉到对教学的堪忧。

二、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编写难度大

岳麓版教材按专题编排,让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但与初中知识点脱节,同一内容存在被割裂不完整的现象,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如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政治史和经济史上都提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总书记,苏联开始进行经济改革。经济改革阻力重重,转向政治改革,经济史中选取经济改革内容,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然后讲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政治改革则一笔带过。而政治史对经济史的内容一笔带过。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改革的指导思想发生根本改变。苏联取消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了多党制,因为政局逐渐失控,民族纷争迭起,各派政治力量激烈争斗,一些加盟共和国先后脱离了苏联独立,苏联迅速走向解体。虽然两本教材各有侧重,但是这种做法却不利于学生对事件的整体把握。另外,岳麓版教材中,存在对同一个事件不断换表述方法的现象,这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中共八大提出的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经济史表述为“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政治史表述为“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发展生产力”;文化史表述为“全国人民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枯燥的历史知识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矛盾

学生的学习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虽然说课改改了很多年,但目前社会与学校受成绩这根指挥棒调控,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仍然是衡量学生的非常重要的指标。说句实话,虽然说以史为鉴,但在现实中我们的历史在学生心目中应该属于过去的事情,教师在教学中也未把教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说白了,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是脱节的,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应考。中考时历史开卷考,大多数教师采取应付的态度,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平时上课时学习态度上就没有闭卷科目认真。中考时,学生带的书,卷子一大堆,东翻翻,西找找,看得出平时对历史的学习是没有兴趣可言的。面对高中历史枯燥而深奥的知识,学生没有兴趣,导致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无法做到得心应手。

四、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的脱节

新课程背景下,成功的历史教学课堂不应该是教師演讲,直接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事无巨细地告诉学生。而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收集史实或者上网查阅资料,引领学生阅读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结论。学生的基础并不扎实,很多中学的历史事件全然不知,而有的内容考纲里作了要求,因为中学教材有,高中教材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只字未提。像这些内容需要教师进行补充,还有一些内容在教学目标里要求学生掌握,而教材上却只字不提,有的内容教参上把它作为重点、难点,而教材上只是一笔带过。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呈现大量资料,而大量的史料和历史背景仅靠传统教学也无法完成,而我们学校现实的状况是你想上一节使用多媒体的课非常难。学校里除了几个班有多媒体外,对于大多数的班级就只能采用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

五、现代教学资源匮乏

新教师对网络上的知识无法甄别,前几天我收了一套2014年新课标的高考题,同一个问题却搜索出两个版本的解析。两套答案都是解析版的,对同一题目的解释完全不同。如这道题: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本善习远。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解析】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A、B两项分别为先秦时期儒学代表孟子和荀子的观点,与题目中的人物“宋明理学家”不符,故排除;宋明理学家在继承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基础上认为人的行为仍与“善”存有较大差距,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另一种【解析】“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即可知他们认为人性本恶。一开始我的想法同第二种解析相同,但看了第一种觉得第一种也有道理,这样我就不知该从哪方面去思考这个题目了,网络上类似的例子很多,真希望能建构起一个学习交流平台,让我们这些一线的年轻教师能有一个交流的机会,解决教学中的疑惑。

作为一位年轻教师,教学工作上存在着教学经验的不足,在知识结构,知识体系上也有欠缺。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与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向老教师学习,丰富自我的知识,争取做一位优秀的高中历史教师。

猜你喜欢
历史
元旦的历史演变
历史重现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新历史
篡改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7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