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中小学生“减负”

2018-05-19 05:12
新城乡 2018年4期
关键词:教育部门减负课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件小事引来不少家长关注,那就是“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表述。而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将这一问题列为非补不可的“民生短板”。中小学生的书包,已经成了“高层级”的议题。而“如何给学生减负”更是引起了大量讨论。

“减负”需全面可行的长效机制

《人民日报》

在今年两会“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接受采访时,回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与减负有关的“三点半”现象。孩子三点半放学,本是为了减负,不过家长却要五点半六点才下班,当中两个多小时成了“空窗期”,给孩子的福利成了家庭的压力。一篇名为《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的网文提出,凡此种种的减负方式,反而把孩子的教育交给了社会,让家长陷入课外培训的“军备竞赛”。家长既希望孩子快乐成长,又期盼孩子“题名金榜”;既焦虑在考试中能否出人头地,还关切是否有一技之长。

应该说,目前,考试仍然是教育的指挥棒。要减负,还应克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策略,形成全面可行的长效机制。说到底,要从源头上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杜绝减课时不减考试的表面文章;要“调结构”,着眼综合素质、调整课程大纲,也要“提质量”,减少机械重复,激发学生兴趣;要疏通机制的阻碍,也要堵住课外培训恶性竞争的漏洞……总之,教育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切莫把减负这一手段当做根本目的。

可以说,减的是负,提出的却是一个教育改革的大命题。出台文件、落实措施,都相对容易,但在现实土壤与利益格局中,却有大量工作需要持续不断推进。将招录制度的改革做足,将教育资源均衡化做实,才能真正让孩子的童年丰富多彩。

“减负”需教育体制创新

东方网

回顾教育减负历程,从国家到地方,尽管各级教育部门的“减负令”,锲而不舍地推出了数十年,却难见实效,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话题,官方释放的减负利好消息,似乎并未收到多少舆论赞许。近日,有篇文章在朋友圈尤其是家长圈掀起不小的波澜。此文间接提出的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学校在实施减负,但是因为升学压力不减,家长又纷纷为孩子增负。有专家评论,只要应试教育还在,真正的减负只是“看上去很美”。换言之,即便是学校执行了“减负令”,也难以阻止“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发生。

可见,中小学生减负,需多方共同发力。特别是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好家长的参谋,引导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不拔苗助长,不搞一刀切。同时,要告诫家长:既然让孩子健康、快乐、幸福成长,是每个做父母的美好愿景,那就应该顺其自然,不要违背自然法则,不要“好心”反而扭曲和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再者,教育“减负令”,应增加处罚条款,不仅针对教育部门和学校,家长违反了“减负令”,也应该进行必要的惩戒,以此倒逼他们善待自己的孩子。

更重要的是,若想教育减负真正落到实处,必须推进教育体制创新。对基础教育而言,当务之急是更新教育观念,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高考招生,要打破“唯分数是举”的选才机制,代之以全面综合的考量,既要重视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服务社会的精神,以此倒逼學校回到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并驾齐驱”的健康发展轨道。

猜你喜欢
教育部门减负课外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浅谈内部控制在教育部门财物管理中的重要性
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创新策略分析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