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子教学”之乐学之旅

2018-05-20 00:00王月飞
读写算 2018年29期

摘 要 对子,是对联的俗称,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看到部编教材对对课重新定位,所以我在思考中探索着,如何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做适合儿童,连接当下生活,面向世界的传统文化教育,我做了几点尝试。教室布置,让孩子润泽在书香里;拓展性学习,以书本中的“例子”为阅读基础点,适度拓展开去,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课外积累,赏出趣味,读出韵味,诵出兴味。让孩子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对子的魅力。

关键词 对子教学;教室布置;拓展性学习;课外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9-0182-02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这是一年级入学报到时,初入班级的孩子们仰脸看着挂在天花板上白底蓝花的茶叶盒上的对子,好奇地打量着,在父母的帮助下高声诵读起来。一张张求索的小脸庞是那样的可爱。我窃喜着:学期初的班级美化真的没有白费。

对子,是对联的俗称,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这一传统的语文教学“法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被人们所忽视,随着人们的反思,“对联”重新走入人教版、苏教版及众多校本课程教材。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而在部编教材中,《对韵歌》被编排在了一上课本的第一单元,一下又有了《古对今》,可见新课改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重视。

多年前在《小学语文教师》这本杂志中读到了丁慈矿老师的对课教学,里面精妙的对联、有趣的故事让我大开眼界,一见钟情,随即从网上淘来了他的著作——《小学对课:语文基础训练与情趣培养》,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做了相关的尝试,孩子欢喜得不得了。看到部编教材对对课重新定位,小学伊始便让孩子们进行初步的认识,所以我在思考中探索着,如何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做适合儿童,连接当下生活,面向世界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我正做着以下的尝试。

一、教室布置,让孩子润泽在书香里

又到开学初的教室布置,在我的脑海中教室布置是班级文化的折射,让刚入一年级的孩子就能浸润在文化里,成了我布置教室的初衷。于是,我便翻看起了新教材。当《对韵歌》跃入眼帘的时候,教室的整体美化也便喷薄而出了。

水墨江南,小桥流水,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水墨背景墙,利用天花板留下的现成钩子,找遍了农贸市场所有的包装盒,最后把带有中国风的茶叶盒串上了中国结,包边上嵌上了《声律启蒙》的对子,当一个个灯笼挂起来的时候,真的有锦上添花的喜悦。

这样的布置既融入了中国元素,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中国元素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使教室的墙壁会说话,使教室的一件一物在教室里时刻传递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温暖。

二、拓展性学习,为孩子打开了另外一扇窗

教材中的文本是一扇窗,一扇触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富有智慧的老师应该善于结合“例子”的学习,以书本中的“例子”为阅读基础点,适度拓展开去,精心打造适合学生的拓展性学习,丰厚文化,课文学习的结束,是学习对子文化的新的起点。

(一)从学生生活出发,激发兴趣,适度拓展

传统文化之所以让学生显得很生疏,究其原因是因为它离现实生活比较遥远。其实,我们的语文“天生”具有“对仗性”,而且人人运用,天天实践,只是自己不意识自己是在对对罢了。比如,你说俗话、谚语就离不开对对子。许多成语,其本身就是对子,若列举是举止不尽的。“半斤八两”、“桃红柳绿”、“鸟语花香”、“黑灯瞎火”、“和风日丽”……你能举得完吗?只要你一想,便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每天说的读的听得记的,处处是对子!所以,对于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就必须去寻求文化与生活的对接。本着一年级孩子的实际年龄出发,以上案例通过简单的“红”进行颜色的一字对,“河马”进行有趣的动物对,结合了儿童生活的想象联想中,沟通了现实生活本源。在积极的师生互动中,对子的特点之美得以挖掘,内容之美得以生发。这一语言实践,将既有的阅读经验与当前阅读所得有机对接,将课文阅读感悟与语言创新有机融合,于是,在最好的学习时机中,渗透了最好的传统文化,引导了最好的语言实践。

(二)形散而意不散,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儿童想象力发展较早,对子教学可以取其所长,把儿童潜在的想象力发展成创造思维能力。像这样的对对子,它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学生可以海阔天空地想,只要与上联对得起来就行,所以它更像是一种语言和思维的“游戏”。当对联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在以这样的对课形式进入课堂后,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子,透过这扇窗子,师生可以一起领略汉语的妙趣,感悟汉语的深情,进入汉语的精神家园。一字对,二字对,甚至三字对,从孩子耳熟能详的颜色、事物入手,深入浅出,让孩子在快乐学习中发现对子的秘密,调动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孩子心田里播下了“亲近母语”的种子。

三、课外积累,涵泳工夫兴味长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

(一)赏出趣味

教师不必机械地进行声律美的知识传授,也不必单独地进行声律美的单项训练,因为对子是可以进行唱的教学活动的。去年的读书节活动中,二年级有个班就依据《声律启蒙》的韵律特点,把其中的《一东》进行了编排,唱与演相结合让全场观众为传统文化的魅力而深深叹服。我带学生进行了视频学习,孩子乐在其中,也很快加入了哼唱表演之中,从表演中认知汉语骈俪特色的审美价值。我们的祖先真是智慧超群,把最难记的“算术”,和其他“天文”、“地理”、“物理”等学识,都编成“歌诀”来唱,声声“朗诵”。使儿童不用绞尽脑汁去背记,自然而然地进入记忆,一生到老也不容易忘掉。而且犹如现在的电脑一样,意识一动,就在嘴上背诵出来了,就很自然地达到“启发式”的“注入”效果了。

(二)读出韵味

感受了对子的韵律美。于是,趁热打铁,利用晨间的十分钟,一开始由教师带读,或吟或唱,有时用手打节奏,有时用脚踏歌声,还加入了丰富的身体语言。充分的吟诵不仅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对子丰富的音乐美,而且对子中的词语、句子也慢慢融进孩子的心里。等孩子们渐入佳境我便让学生自己来当小老师,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不知不觉中,晨读的快乐十分钟已经能让孩子们背诵一段了。

(三)诵出兴味

无论是哪一种文体的教学,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积累语言材料,丰富学生语言表达经验,这是小学语文课的重点之一。对于语文素养的培养,积累背诵也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鼓励孩子们进行背诵,并把音频上传到“喜马拉雅”网站。传统经典与现代技术相融合,利用这样的声音平台,孩子们发现自己的声音每个人都能搜索到,而且老师、家长甚至陌生人都加以了点评,极大地增强了诵读的积极性。天天坚持读经,慢慢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将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继承、弘扬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之一。我觉得任何值得一做的事,都是值得做好的事,在与一年级新生初探对子教学的日子里,我看到了孩子们摇头晃脑诵读对子的可爱神情,欣赏到了孩子们碰撞出的智慧火花,这样的学习活动是快乐的,这种学习活动的味道是甜甜的。那么,就从贴合生活的对子入手,重视对联教学,让华夏民族的文化瑰宝发扬光大,让华夏民族的这朵奇葩绽放得更加灿烂。对子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坚信,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参考文献:

[1]丁慈矿.小学对课:语文基础训练与情趣培养.2005(10).

[2]车万育.声律启蒙.2012(3).

[3]杨裕海.和合:在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王月飞(1982-),女,浙江绍兴人,一级教师,18年来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曾获上虞区语文優质课比武,微课及论文评比一等奖,现任教于绍兴市上虞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