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队列人群1998~2015年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变化趋势

2018-05-21 08:34何伟林陈纪春李莹黄建凤李建新赵连成曹杰刘小清杨学礼邓颖俞玲杨睿海顾东风
中国循环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腰围队列基线

何伟林,陈纪春,李莹,黄建凤,李建新,赵连成,曹杰,刘小清,杨学礼,邓颖,俞玲,杨睿海,顾东风

血清总胆固醇(TC)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4]。据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估计,归因于高胆固醇血症的伤残调整寿命年约为8 870万人年[5]。2013年高胆固醇血症对我国居民造成29.9万人死亡,伤残调整寿命年达到633.2万人年[6]。2000年以来,多个全国性横断面调查研究报道了我国人群血清TC水平及分布特征,这些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群血清TC水平和患病率呈升高趋势[7-10]。长期追踪随访相同人群的纵向研究可以更好地考虑时代变迁、衰老和生活方式变化等的影响,但我国关于人群血清TC变化趋势的纵向队列研究较少,仅有王薇等[11]的一篇报道。本研究应用我国队列人群在1998~2015年期间的三次调查资料,分析35~74岁成人血清TC在不同性别、年龄、地区的分布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为制订不同人群高胆固醇血症防控措施提供线索。

1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自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ChinaMUCA)和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InterASIA)的队列人群,两项研究分别在1998年和2000~2001年开展了基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基线年龄为35~74岁的27 020例研究对象在2007~2008年第一次随访和2013~2015年第二次随访,以上基线和随访调查的方案和内容详见已发表文献[7,12,13]。在三次调查中,抽血并测定血清TC水平的研究对象分别有26 286例、17 132例和11 729例。本次研究选取了其中具有三次血清TC测定信息的9 477例研究对象。研究通过了阜外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资料采集:基线及随访调查内容的资料收集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生化检测以及心血管病事件等信息。所有参加调查工作的人员均接受统一严格培训并考核合格。问卷调查主要收集人口统计学信息、行为、生活习惯以及疾病史、家族史等资料。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身高、体重、腰臀围和其他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将基线年龄作为协变量校正各组血清TC水平得到其年龄调整均数和标准误。组内不同时间点差异及组间差异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采用线性回归进行血清TC变化趋势检验。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压等指标。采集空腹静脉血,要求研究对象至少空腹10小时以上,测定血糖、血脂等指标。基线调查时,ChinaMUCA研究由阜外医院中心实验室制定检测方案并统一提供标准品和试剂,各地合作单位实验室进行测定并接受统一质控;InterASIA研究的血标本则在当地实验室及时离心分装并冷冻储存,统一冷链送至阜外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统一测定。两次随访调查的血标本收集方法和测定方法均与InterASIA研究基线调查一致。三次血清TC的检测均采用酶法。阜外医院中心实验室达到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统一质控标准。

方法:本次研究中,将人群根据基线不同年龄组及肥胖程度分组进行分析。其中,青年、中年、老年分别定义为35~44岁、45~59岁和60~74岁。中心性肥胖定义为男性腰围≥ 90 cm,女性腰围≥ 80 cm,有腰围数据者共8 835例。同时根据体重指数(BMI)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非超重组(<24 kg/m2)、超重和肥胖组(≥ 24 kg/m2),有BMI数据者共9 471例。

统计学分析:数据使用SAS 9.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人群血清TC水平采用均数(标准误)表示,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共纳入研究对象9 477例,基线年龄(47.50 ±8.43)岁,第一次随访时平均年龄为(55.64 ± 8.33)岁,第二次随访时平均年龄为(61.15 ± 8.32)岁。其中包括男性4 197例(44.29%),女性5 280例(55.71%);农村居民6 258例(67.0%),城市居民3 219例(33.0%)。本研究纳入分析者与未纳入者(包括两次随访血清TC信息不全和失访者)的基线年龄分别为(47.5±8.43)岁和(49.57±9.90)岁,男性比例分别为是44.29%和50.35%, 血清TC水平分别为4.81(0.01)mmol/L和4.82(0.01) 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研究对象1998~2015年总体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变化情况(表1)

表1 1998~2015年我国队列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变化情况[均数(标准误)]

结果显示,1998~2015年我国队列人群血清TC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Ptrend< 0.0001)。与基线水平相比,第一次随访的血清TC水平增加0.10 mmol/L,增长率为2.08%;第二次随访则增加0.17 mmol/L,增长率为3.53%,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1)。其中,男性血清TC水平在三次调查中无明显变化,但是女性血清TC水平逐渐升高,与基线比较,第一次和第二次随访的增长率依次为3.73%和6.43%(P<0.0001)。

在不同年龄组中,青年女性血清TC水平(基线:4.55 mmol/L;第二次随访:5.07 mmol/L;增长率:11.43%)随时间增长幅度最大,中年女性次之(基线:4.97 mmol/L;第二次随访:5.16 mmol/L;增长率:3.82%);而老年女性血清TC水平仅在第一次随访时明显降低(P=0.001)。中年男性TC水平无明显变化,而青年男性略有升高趋势(Ptrend=0.0493),老年男性血清TC水平则随时间下降(Ptrend=0.0016)。

2.3 城乡居民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变化(表2)

表2 1998~2015年我国队列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城乡居民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变化 [mmol/L,均数(标准误)]

城市和农村居民血清TC水平在三次调查中随时间推移逐渐升高(Ptrend< 0.001)。城市人群血清TC水平每次调查都显著高于农村人群(P< 0.0001),男性和女性人群均如此。城乡女性血清TC水平随时间推移均明显升高(P均 < 0.0001),而城乡男性血清TC水平无明显变化(P=0.1456)。在不同年龄组中,城乡青年女性血清TC水平随时间增长幅度最大,与基线血清TC水平相比,增长率分别达到14.13%和9.85%;中年女性次之,分别为4.17%和3.85%。城乡女性基线时血清TC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老年女性最高(P<0.0001)。城乡中青年男性血清TC水平随时间无明显变化,城市老年男性血清TC水平下降(Ptrend=0.0003),农村老年男性TC水平变化不明显。

2.4 根据基线不同体重指数和腰围水平分组的人群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变化(表3)

结果显示,基线不同BMI人群血清TC水平均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超重和肥胖组在基线和第一次随访时TC水平均高于非超重组,在第二次随访时两组人群TC水平趋于相同;超重和肥胖组与非超重组在随访期间体重增长率分别是0.65%和6.28%。同样在基线和第一次随访时,中心性肥胖人群的血清TC水平均显著高于非中心性肥胖人群,第二次随访时两者趋同;中心性肥胖人群与非中心性肥胖人群在随访期间体重增长率分别是0.01%和5.20%。

表3 1998~2015年我国队列人群基线不同体重指数与腰围人群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变化 [mmol/L,均数(标准误)]

3 讨论

本研究队列人群覆盖我国20余个省市地区的35~74岁成年人,1998~2001年基线及 2007~2008年和2013~2015年两次随访调查资料分析结果显示,总人群血清TC水平在1998~2015年期间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但是血清TC水平和变化趋势都存在性别、年龄、城乡地区差异。

1998~2015年女性总体血清TC水平逐渐升高,男性总体没有明显变化。基线调查时,男性和女性血清TC水平分别为4.81 mmol/L和4.82 mmol/L,第二次随访时女性血清TC水平已达到5.13 mmol/L。其中,青年女性血清TC水平增幅最大,增长率为11.43%。在王薇等对1992~2007年多省市5 740例35~64岁队列人群血清TC水平变化分析中,与本研究一致的是随访时女性血清TC水平升高并达到5.35 mmol/L,女性升高幅度大于男性,青年女性增长最多;不一致在于该队列男性血清TC水平也升高到4.96 mmol/L,男女性血清TC水平均高于本研究的第一和第二次随访[11]。本队列随访期间女性人群逐渐步入更年期或老年,女性血清TC水平升高可能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变化及雌激素水平下降等相关[14,15]。本队列中青年男性人群血清TC水平无变化,老年男性血清TC水平呈下降变化。曾有研究[7,8]表明,男性高胆固醇血症治疗率高于女性,这可能是本队列中男性人群血清TC水平无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其他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城市和农村人群在1998~2015年间血清TC水平都逐渐升高,城市人群增幅更明显,城市人群血清TC水平总是高于农村,这与以往中国多项大型横断面研究结果一致[4,7,8,16]。有学者报道中国2002~2012年18岁以上成人高胆固醇血症的正相关因素有女性、年龄、猪肉和动物蛋白质摄入量、超重或肥胖等;另有学者通过1991~2011年中国九省区成人膳食胆固醇摄入分布变化分析发现,城市化程度较高社区和高收入地区的人群膳食胆固醇摄入水平高并且增长幅度大[4,17]。本队列人群血清TC水平变化的地域差异可能与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人们的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有关[18,19],但更多其他影响因素尚需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还观察了基线时不同BMI和腰围分组人群的血清TC水平变化。BMI或腰围正常人群的血清TC水平虽然在基线时较低,但是后期增长幅度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基线非超重组与超重和肥胖组的体重增长率分别为6.28%和0.65%,基线腰围正常者和中心性肥胖者的体重增长率分别为5.20%和0.01%;有研究[20,21]报道BMI正常人群中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治疗率显著低于超重和肥胖人群。这提示血清TC水平变化可能受到BMI和腰围变化以及降脂治疗的影响。另外,本队列超重和肥胖人群以及中心性肥胖人群的血清TC水平长期保持较高水平,也提示超重、肥胖以及中心性肥胖与高血清TC水平相关。有横断面研究报道,2002~2012年我国成人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和平均腰围水平都明显上升,而同时期的血清TC水平逐渐升高可能受到社会经济、饮食和生活习惯变化,以及后期体重或腰围增长、降脂治疗等的影响,本研究从队列人群层面论证了相似情况[7,22]。因此,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保持正常体重指数和腰围,以防治高胆固醇血症。

本研究随访有严格统一的培训和质控,数据可靠,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由于仅纳入分析三次均参加调查者,故未纳入者较多,但是两者基线血清TC水平无差异;仅描述了血清TC变化趋势,没有调整肥胖、饮食、年龄变化、服用调脂药等其他影响因素。

总之,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改变,我国人群血清TC水平虽然低于西方发达国家[23,24],但是仍在逐渐增高。预防控制高胆固醇血症需要加强全人群健康生活方式宣教,保持正常BMI和腰围,还应以城市人群以及青年女性人群作为重点关注对象。

参考文献

[1] Stevens W, Peneva D, Li JZ, et al. Estimating the future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the value of lipid and blood pressure control therapies in China[J]. BMC Health Serv Res, 2016, 16: 175.DOI: 10. 1186/s12913-016-1420-8.

[2] Shapiro MD, Fazio S. From lipids to inflammation: new approaches to reducing atherosclerotic risk[J]. Circ Res, 2016, 118(4): 732-749.DOI: 10. 1161/CIRCRESAHA. 115. 306471.

[3] Lloyd-Jones DM, Morris PB, Ballantyne CM. et al. 2017 Focused update of the 2016 ACC expert consensus decision pathway on the role of non-statin therapies for LDL-cholesterol lower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task force on expert consensus decision pathways[J]. J Am Coll Cardiol, 2017, 70(14): 1785-1822.DOI: 10. 1016/j. jacc. 2017. 07. 745.

[4] Song PK, Li H, Man QQ, et al. Trends in determinants of hypercholesterolemia among Chinese adults between 2002 and 2012: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Nutrition Survey[J]. Nutrients, 2017, 9: 279.DOI: 10. 3390/nu9030279.

[5] GBD 2015 Risk Factors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 of 79 behavioural, environmental and occupational, and metabolic risks or clusters of risks, 1990-2015: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5[J].Lancet, 2016, 388(10053): 1659-1724. DOI: 10. 1016/S0140-6736(16)31679-8.

[6] 杨静, 王卓群, 赵艳芳, 等. 2013年中国归因于高血清总胆固醇的疾病负担研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6, 50(9): 764-768. DOI:10. 3760/cma. j. issn. 0253-9624. 2016. 09. 004.

[7] He J, Gu D, Reynolds K, et al. Serum total and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evels and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hypercholesterolemia in China[J]. Circulation, 2004, 110(4): 405-411. DOI: 10. 1161/01.CIR. 0000136583. 52681. 0D.

[8] Yang W, Xiao J, Yang Z, et al. Serum lipids and lipoproteins in Chinese men and women[J]. Circulation, 2012, 125(18): 2212-2221.DOI: 10. 1161/CIRCULATIONAHA. 111. 065904.

[9] 张坚, 满青青, 王春荣, 等. 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水平及分布特征[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 39(5): 302-305. DOI: 10.3760/j: issn: 0253-9624. 2005. 05. 003.

[10] 李剑虹, 米生权, 李镒冲, 等. 2010年我国成年人血脂水平及分布特征[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 46(7): 607-612. DOI: 10. 3760/cma. j. issn. 0253-9624. 2012. 07. 007.

[11] 王薇, 刘静, 王淼, 等. 1992至2007年多省市队列人群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变化特点[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 42(3): 230-235. DOI: 10. 3760/cma. j. issn. 0253-3758. 2014. 03. 011.

[12] Zhang LF, Yang J, Hong Z, et al.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subtypes of stroke in China[J]. Stroke, 2003, 34(9): 2091-2096. DOI: 10. 1161/01.STR. 0000087149. 42294. 8C.

[13] Yang X, Li J, Hu D, et al. Predicting the 10-year risks of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ese population:the China-PAR Project (Prediction for ASCVD Risk in China)[J]. Circulation, 2016, 134(19): 1430-1440. DOI: 10. 1161/CIRCULATIONAHA. 116. 022367.

[14] Kolovou GD, Bilianou HG. Influence of aging and menopause on lipids and lipoproteins in women[J]. Angiology, 2008, 59(2 Suppl): 54s-57s.DOI: 10. 1177/0003319708319645.

[15]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女医师工作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女性心脏健康学组. 绝经后女性血脂异常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循环杂志, 2014, 29(Suppl2): 120-123.DOI: 10. 3969/j. issn. 1000-3614. 2014. 增刊. 027.

[16] Pan L, Yang Z, Wu Y, et al. The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dyslipidemia among adults in China[J]. Atherosclerosis,2016, 248: 2-9. DOI: 10. 1016/j. atherosclerosis. 2016. 02. 006.

[17] 姜红如, 王志宏, 欧阳一非, 等. 1991~2011年中国9省区成年人膳食胆固醇摄入的分布变化及影响因素[J]. 营养学报, 2016, 38(3):222-228. DOI: 10. 13325/j. cnki. acta. nutr. sin. 2016. 03. 004.

[18] 陈海燕, 李莹, 麦劲壮, 等. 中年人群体育锻炼与血脂水平关系的横断面研究[J].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31(7): 659-663. DOI: 10.3969/j. issn. 1000-3614. 2017. 07. 009.

[19] Gong P, Liang S, Carlton EJ, et al. Urbanisation and health in China[J]. Lancet, 2012, 379(9818): 843-852. DOI: 10. 1016/S0140-6736(11)61878-3.

[20] 郝光, 王增武, 张林峰,等. 我国农村地区高胆固醇血症患病情况分析[J].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4, 14(5): 389-393. DOI: 10.3969/j.issn. 1009-816x. 2014. 05. 12.

[21] Ford ES, Li CY, Pearson WS, et al. Trends in hypercholesterolemia,treatment and control among United States adults[J]. Int J Cardiol,2010, 140(2): 226-235. DOI: 10. 1016/j. ijcard. 2008.11.033.

[22] Zhai Y, Fang HY, Yu WT, et al. Changes in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abdominal obesity among chinese adults over a ten-year period[J].Biomed Environ Sci, 2017, 30(5): 315-322. DOI: 10. 3967/bes2017.042.

[23] Farzadfar F, Finucane MM, Danaei G, et al. National, regional,and global trends in serum total cholesterol since 1980: systematic analysis of health examination surveys and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with 321 country-years and 3. 0 million participants[J]. Lancet, 2011,377(9765): 578-586. DOI: 10. 1016/S0140-6736(10)62038-7.

[24] Piepoli MF, Hoes AW, Brotons C, et al. Main messages for primary care from the 2016 European guideline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J]. Eur J Gen Pract, 2018, 24(1): 51-56.DOI: 10. 1080/13814788. 2017. 1398320.

猜你喜欢
腰围队列基线
腰围增加1厘米相当于老了1岁
航天技术与甚长基线阵的结合探索
队列队形体育教案
队列里的小秘密
基于多队列切换的SDN拥塞控制*
选腰围 试戴半小时
一种SINS/超短基线组合定位系统安装误差标定算法
在队列里
腰围佩戴有讲究
一种改进的干涉仪测向基线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