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现状及认知路径
——基于大学生“晒”文化效应研究

2018-05-21 04:06汤龙升宗晓蕾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安徽蚌埠33030安徽科技学院建筑学院安徽滁州3300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大众化价值观核心

汤龙升, 宗晓蕾(. 安徽财经大学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安徽 蚌埠 33030;. 安徽科技学院 建筑学院, 安徽 滁州 3300)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手机、电脑等新媒介的普及,信息传播进入了自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作为探索新鲜事物的先行军,他们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强烈,率先涌入自媒体大潮,在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资源的同时,也在利用网络传播效应进行自我表达与自我展示。大学校园流行的“晒”文化正是当代大学生习惯性思想行为方式的体现,已成为校园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一、 高校“晒”现象与“晒”文化

“晒”源于英文单词share,有“分享、共享、分担”的意思。“晒”文化是一种新型文化现象,是在当前特定的自媒体环境下产生的。它指个体以自媒体为主要媒介自愿传达关于自身的一些信息,从而充分释放“自我表露”这种本能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即个体将自己的喜好、态度、需求、心情、性格、情感等私人事件通过网络告知他人,与别人共享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情绪感受。大学生群体在微信朋友圈、微博、贴吧等自媒体上活跃程度极高,他们乐于通过网络与他人分享或者展现自己的生活。“晒”文化已经成为当下一种非常重要的青年亚文化形态,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和重要内容,也是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个人和社会三个层面,是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核心,是“三观”养成的总方向标。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接地气,通过宣传教育等一些列手段,使人民群众感受到其与自己息息相关,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人民群众自觉追求的价值信仰和基本遵循[2]。

三、 高校“晒”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关系及其现状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校园文化为依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之一,具有较强的实效性。“晒”已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日常生活习惯,“晒”文化也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将高校“晒”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相结合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2017年5月,本课题组在蚌埠市大学城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是结合调查内容、数据分析、调查对象特点等方面设计,在预调查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晒”现象的现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状况,以及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网络传播的态度三大类主题。调查以蚌埠大学城的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蚌埠学院、安徽科技学院4所高校的大学生为对象,采用随机的方式发放320份问卷,回收307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5.94%。调查样本中男性占46.25%,女性占53.75%;调查对象年级构成情况为低年级(大学一、二年级)占39.41%,高年级(大学三、四年级)占45.28%, 研究生占15.31%。从基本情况来看,样本的性别、年级分布都比较均衡,与总调查对象情况基本一致。通过SPSS Statistics 22.0对调查所收集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1. 大学生“晒”现象的现状

(1) 网络“晒”行为时长分析。本次调查的数据表明,85.67%的大学生有过在网络上“晒”的行为。对大学生平均每天参与或关注“晒”行为的时长调查结果为:日均“晒”行为时长为1~2 h的有126人,占总样本的41.04%;0.5~1 h和2~4 h的分别占总样本的25.73%和19.22%;而日均“晒”行为时长小于0.5 h和多于4 h的人数相对较少,仅占总样本的8.47%和5.54%。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有过网络“晒”行为,且日均参与或关注“晒”行为的时长大于1 h。

(2) 网络“晒”现象的平台与内容分析。大学生网络“晒”现象主要集中在微信朋友圈、QQ空间及微博,其中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在样本总数中占比达到62.87%和57.00%。大学生在这些平台上“晒”及关注的内容多数集中在“生活点滴”(占样本总数的69.71%)与“娱乐头条”(占样本总数的41.37%),“新闻热点”占样本总数的23.78%,“情感故事”占样本总数的15.31%,而所占比例最低的是“道德风尚”,仅占总样本数的5.86%。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现阶段较少在“晒”平台上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道德风尚类话题。

为了探究“晒”现象的平台与内容之间是否有相关性,对它们进行卡方检验。原假设为“晒”现象的平台与内容之间不相关,以显著性水平α=0.05进行验证,若P<α,则拒绝原假设;若P>α,则接受原假设。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得到卡方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卡方检验

注: a. 0个单元格(0%)具有的预期计数少于5。最小预期计数为14.32。

根据表1结果可知,拒绝原假设,所以在95%的置信水平下,“晒”现象的平台与内容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状况

为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路径,对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进行了深度调查。表示非常了解的大学生占14%;同时也有7%的大学生完全不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约一半调查对象表示知道一些,所占比例为52%;只停留在知道这一浅显层面的大学生尚有27%。

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基础上。关于大学生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68%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而且能够实现;认为有必要但是难以实现的学生占21%;表示模糊不清和认为没有实际意义的学生分别占6%和5%。

将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 “晒” 的内容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和认同状况分别作相关分析后发现,在95%的置信水平下,三者之间均呈显著相关,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与认同情况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613(见表2)。这表明,“晒”内容集中为“道德风尚”和“新闻热点”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情况更高,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了解的大学生,对其也更加认同。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促进“晒”文化效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将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与践行[3]。

表2 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及检验值

3.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网络传播的态度

为了进一步探究在当代大学生中利用网络“晒”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是否可行,在实际问卷中设计了如下问题:“当阅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章时,你是否愿意‘晒’出来分享?”调查结果显示,7.48%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愿意”,选择“一般”的比例为72.79%,同时有19.68%的人表示“不愿意”。这充分表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宣传在接收时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因此利用网络“晒”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具有可操作性。

四、 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1.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进程影响较大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等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以及道德评价标准的不完善, 部分大众传媒的偏颇导向, 使得高校中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现象。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西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不断渗透, 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不断碰撞, 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 一方面利于激发其独立性和创造性, 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他们理想信念的动摇与丢失、消费观念的扭曲和个人利益的追逐等不良影响。 这些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2. 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性不高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心理成熟和性格完善的关键时期,个体在不断走向成熟时,还存在一定的情绪化、幼稚性和逆反性等特征,再加之一些大学生社会经验和政治经验的不足,导致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不充分、不深刻,甚至出现不认同、虚假认同和反向认同的现象。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它涉及的范畴非常广泛,大学生想要深入认识、精准掌握还有一定困难。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范围有限,学习主动性不高,从而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进程不顺利。

3. 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不健全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战场,但我国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以及教育内容和方式不完善等问题。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高校以科学知识教育为主要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只算作“副课”,教师以科研和教学作为主要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内容。教育内容和方式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能够与时俱进,教育教学形式单一、脱离现实,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脱节等。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需要贯穿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导致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说服力、创新力、亲和力和保障力诸方面的不足。

五、 基于“晒”文化效应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认知路径的探索

1. 努力提升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参与度

“晒”文化作为自媒体新时代下青年自我认知认同的新平台,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对于青年人而言,“晒”的过程是一种自我编码与自我解码的过程,是他们内心目标和欲望的一种表达。他们通过“晒”的行为,来进行一种自我展现、自我塑造,呈现出各自“独一无二”的特质。“晒”现象的出现,折射出大学生们愿意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渴望成为创立者和参与者,他们通过“晒”的方式融入到校园网络文化中。高校要抓住青年大学生这种“晒”的心理来构建网络第二课堂,鼓励大学生积极广泛地参与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去,利用“线上”和“线下”、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各种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中。学校要搭建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交流共享平台,真正参与大学生“晒”的过程,为他们“晒”的内容与行为把好关站好岗[4]。

2. 强化“晒”文化效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内容不易记忆、概念易混淆、传播路径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调动等难题,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传播途径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校园“晒”文化效应属于校园隐形文化。高校教育应关注和深入剖析“晒”文化效应,结合自媒体新时代网络传播的特点,整合当前的先进理论和案例研究成果,不断地探究网络思政工作的新特点、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强化“晒”文化效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融合研究,进而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网络传播原则、途径方法和运行模式,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从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与办学目标,肩负起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历史任务[5]。

3. 加大网络文化的监督与管理力度

构建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高校校园“晒”文化,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更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急切需要,这显然需要校园网络文化规章制度的有力保障。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核是制度文明,这就要求必须从“晒”的内容和传播路径方面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从而保证校园网络文化健康有序、积极向上。在内容上,需要通过校园“晒”文化现象,分析大学生群体所喜爱的内容和关注的问题,从而引导和鞭策高校教育者在新媒体相应的栏目中推送有关资源和内容,设置他们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创设各种“优质公众号”和平台,为大学生作恰当的引领和示范,从而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和激励功能。在网络文化规章制度的规范下,通过网络平台和网络技术对相关媒体进行适度的必要监管,尽早发现“负能量”倾向的内容并及时剔除或引导其向“正能量”方向转化,保障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6-7]。

针对大学生“晒”文化效应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途径的研究,充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内容,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也为构建针对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认知模式提供了可靠的路径参考。

参考文献:

[1] 梁涛. 试论网络“晒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引领[J].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7(2):21-24.

[2] 袁银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基本路径[N]. 光明日报, 2015-07-22(7).

[3] 张凡迪,范立国. “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5):677-680.

[4] 陈建军. 大学校园“晒”文化效应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J]. 中国报业, 2016(2):39-40.

[5] 刘静丽. 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J]. 思想教育研究, 2011(4):91-93.

[6] 薛一飞,邢海晶. 网络传播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路径[J]. 理论探索, 2015(3):71-74.

[7] 张卓群.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党建工作[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2):187-189,207.

猜你喜欢
大众化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