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标签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

2018-05-21 02:46于海超
读天下 2018年2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

摘要:标签是他人或自我对形象的界定,这种界定是透过互动而产生。标签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人的独特性,把个人强制归纳为某一类人。标签理论让我们注意到贴标签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而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贴标签”却随处可见。本文从标签理论出发,通过对现阶段学校教育中的普遍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学校在对于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社会工作视角下给予一些建议,以促进学校教育良好发展。

关键词:标签理论;学校教育;越轨行为

一、 前言

标签理论作为发端于美国的社会学理论,在解释越轨行为时有重大的贡献,自20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雷·C·里斯特将其运用到分析学校教育过程后,标签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应用和作用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现代社会,标签在学校中普遍运用,学校应如何在标签理论的指导下正确的引导学生的行为,使其健康的成长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

二、 标签理论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学家莱默特和贝克尔等人相继提出了标签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潜在的不当行为,但只有被贴上“标签”的人才有可能走上“越轨生涯”。被贴上“标签”的结果,是与周围环境中的他人的互动过程密切相关的。“贴标签”则是互动系统中的他人对当事人行为的定义过程。因此,社会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某种现象或者某个人之所以有问题,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社会给行为人贴上了社会所认为的标签。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给学生贴标签,而这种标签也成为其他学生对被贴标签学生的印象与称呼。标签理论植基于符号互动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人在情境中,每个人都处在一个系统中,其行为受到整个系统的影响,之所以成为越轨者,往往是因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青少年被贴上诸如坏孩子、不良少年的“标签”,而这些标签将青少年同“社会的正常人”区分开来。而被贴上“标签”的青少年也在不知不觉中修正了“自我形象”,逐渐接受被给予的评价和标签,在心理上认同他人的观点,将标签自我化,进而被迫与其他的“坏人”为伍,进一步证明标签。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由于某些原因出现一些行为问题,某些教师就会给这个学生贴上一些标签,例如“坏学生”“差生”等不好的标签,这样下去,其本人就会产生错觉,由于其他人的看法,本人就可能会把自己归入标签之中,逐渐接受老师和同学对其给予的标签以及评价,并确认自己确实是坏学生,进而会对自己产生不客观的错误的评价,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从而进行自我否定,进而自我放纵,使行为逐渐倾向于标签行为,最终使自己真正成为标签所描述的人。

标签不能客观地评价一个人,也不能公正地描述一个人,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标签会毫无疑问地对学生的成长与学习产生深刻影响。

三、 标签效应与学生问题的形成

在学校教育中,当学生发生某些行为与问题时,教师和其他学校工作者在无意识中就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给学生的行为进行各种解释,进而给学生贴上某种不好的标签。当被贴上这种标签时,学生就会倾向于这种标签,就会做出错误的自我认同,以致做出与标签一样的行为,这就是标签效应。

(一) 标签的形成

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评价学生的行为与表现。例如,老师一般会根据学习成绩将学生分为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不好的学生,把平常淘气的不认真学习的学生自动归类为坏学生。教师也会依据自己的喜好偏见和个人主观经验把学生自动分类,例如会认为死记硬背的学生不聪明,好学生不会发生不规范行为。从而这些就会成为学生的个人标签,这些标签既包括学生好的方面也包括学生不好的方面。综上所述及结合实际教学,对學生的标签的形成往往是因为学生的行为与学校规范或者老师所认为的正常行为不相符,发生初级越轨行为,这在老师眼里就会形成自己的看法,认为学生不认真、不听话、胡作非为等。老师一旦把某学生归为某类人,就会让学生意识到并随之强化这个标签,使学生被从正常群体中分离出来,老师实际上对学生实施了贴标签的行为。学生标签的形成来自于老师或者其他群体对其的印象看法与价值判断。

(二) 认同并强化标签

当学生被老师贴上标签以后,加之同学或者其他人的认同,被贴对象就会逐渐产生反应,即认可标签。实习过程中可以发现被认为哑巴的那个学生自身也逐渐被影响,逐渐变得沉默,学生被贴上标签后,在他人认同的过程中逐渐认同标签含义,并按照标签行事,此行为也会更加深了他人对其标签的认同。

四、 标签理论对学生的影响

(一) 标签理论的积极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免会主观地根据成绩把学生进行归类,老师会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贴上“好学生”的标签,会认为学习好的学生道德品行也很好,遵守规章制度。这样会促使这些被贴上标签的学生受到标贴的影响,潜移默化中会按“好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帮助他们更好地向“好学生”靠拢,会在行为表现等方面向好的一面发展。“好学生”的标贴等于给学生一个良性的暗示,使学生也逐渐接受这个标贴,学生会默默接受并认可这个标签,从而会让学生以此为标准,以此警示自己向着“好学生”的方向发展,使自己真正成为“好学生”。

积极的标签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人格、人际关系方面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人格的发展和人际交往贯穿整个学习生涯,学生时期对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他人的评价与认同对其发展有深刻影响。老师给予的“好学生”等标签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优越感,围绕标签的赞扬与鼓励一方面会增长学生的自信程度,另一方面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开朗热情的性格。好的标签也会得到他人的认同,从心理方面来说,好的标签容易使人产生倾斜感和欣赏,从而在互动中产生向心力,会不自觉地与被贴好标签的人交往。进而“好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会越发自信越发有魅力,从而更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培养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自我更能适应并扮演角色。

(二) 标签理论的消极影响

老师会对某些学生冠以“差生”“脑子笨”“素质低”“爱捣蛋”等不好的标签。从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尤其是在青春期这个阶段中特别容易受到标签的影响,被贴上这种越轨行为的标签后,会在学生的心灵留下耻辱。不良标签易使学生对自我认知产生消极作用,在自我认同方面产生偏差。有些行为在学生眼里很正常,只是自己的兴趣或者是无伤大雅的娱乐,而在老师等眼里被看成是一种不良的行为,甚至会给予严重批评。这种错误的定位,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自我定位与自我认同,从而导致其行为越来越不符合社会规范。被贴上不良标签后,标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伴随着学生,使其在心理上承受痛苦与折磨。学生对于自己的评价往往是来自于老师或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他们会无意识的接受不良标签,逐渐认为自己就是标签所说的那种人,逐渐走上社会越轨的道路。

五、 标签理论下学校教育的发展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当使用标签理论会阻碍学校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社会工作宗旨是助人自助,为有需要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恢复社会生活能力,提高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在标签理论下,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重新定义的过程摘掉标签,正确地进行自我认知。本文在社会工作视角下,提出标签理论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几条建议。

(一) 提高意识,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要慎重贴标签

教师在教育中对学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不应该因为主观臆断就给学生贴上标签。教师应该知道每一位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与特征,应该尊重个别化原则,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认为学生都是有潜能的。要意识到贴标签的结果,不应该随意贴标签,要尊重学生,给学生辩解的机会,学会倾听学会宽容,要慎重给学生贴上标签。

(二) 明确贴标签的目的

教师要明白贴标签的最终目的不是评价学生,不是单纯给学生一个标签。应从教育的目的出发,通过对学生的合理科学的评价,从而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增强自我认同,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三) 教师要灵活运用标签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自我同一性与自我混乱,老师应该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人差异,要灵活运用标签,以防止青少年学生产生自我混乱。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每一个学生,不应该只通过学习成绩和学习表现或者通过一件小事就片面的给学生贴上标签,要根据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以及人格全面地进行评估,要灵活变通使用标签,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学生个人心理特点和性格适当地给予标签。

(四) 多使用积极标签

一个好的标签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自我认同,增加自信,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习的发展,有利于人格的发展,还可以使他人对其看法态度发生改变,逐渐产生认可。好的标签可以锦上添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使用积极标签,一方面可以促进好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那些行为思想有偏差的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反省,促进自己逐步接近好的标签,会使其克服自卑,树立自信,会向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从而改变自己不合规范的行为,不断地完善自我。

(五) 寻找多样化教育标签

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教师应该寻找学生的特性,使用多样化的教育语言进行评价,要耐心敏锐的观察每一位学生,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针对每一位教师的言行进行评定和监督,还要完善学生评价制度,使其多元化。不断探索促进学生进步的多样化教育评价,尽量避免对其贴标签,激励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掘自身潜能。

(六) 学校要利用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的知识技能方法帮助学校解决标签效应。可以聘请社会工作者对学校教育进行督导,对每位教师学生提供个别化服务。

学生的行为与教师有很大的联系,教师不能轻易贴标签,要保护学生不受标签的消极影响。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应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维持,引导学生改正不良行为,并给予积极暗示。在贴标签时,一定要做到谨慎公平。

六、 结语

标签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甚至会影响学生以后人格的发展、人生轨道的方向。正确运用标签理论,会促进学生的学习方面的发展,使其正确认识自我,也会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增强人际交往技能,使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健康成长。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家长同学都应该使用积极标签,避免使用消极标签,不能片面主观的进行评价,要客观综合全面的给予中肯的评价与建议,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用敏锐的眼光耐心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Howard Gardner著.霍力岩等译.智力的结构[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杨连友.刍论学校教育中的“标签效应”[J].当代教育科学,2005(13):55.

[3]徐代珍,向东春.浅谈标签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J].教学研究,2010(3).

[4]田晓莅.蒙氏教育思想对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素养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2011(5).

[5]贾海超.在标签理论下促进学校教育发展[J].新课程·中旬,2014(1).

作者简介:

于海超,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
美术课堂教学与社区文明结合的探索
卢梭与杜威的生活教育观的探析
达斡尔族曲棍球学校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尼尔的生命化教育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
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