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脾误诊为胃间质瘤1例

2018-05-22 04:41陈海霞蒲珍珍
实用医药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直径约胃底异位

陈海霞,蒋 瑾,蒲珍珍

患者,男,43岁。因“两年前体检发现胃底部隆起物,直径约5 mm,近来剑突下胀痛10 d余”。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家族中无相同患者。查体:腹软,中上腹深压痛,无反射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胃镜提示胃底黏膜下隆起;内镜超声检查提示胃黏膜隆起物,病变截面大小约 13.2 mm×7.5 mm;腹部 CT:胃底部见一结节影(图1),直径约9 mm,局限性向外突起,边界清楚,与胃底部宽基地相连,CT值约为40 HU,考虑间质瘤可能性大。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异常。于全麻下行胃底隆起全层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胃底黏膜下肿块”为异位脾组织(副脾)。

图1 胃底胃小弯侧见一小结节影,边界清楚,直径约9 mm

副脾是正常脾以外的孤立脾组织,与正常脾间无任何解剖、血管关系,副脾组织结构、生理功能与正常脾组织相同,因而可能发生正常脾的病变,如副脾扭转、梗死、破裂、肿瘤性病变(淋巴瘤、转移)等。异位脾组织80%位于脾门和16%位于胰腺尾部,极少部分位于大网膜、脾韧带、肠系膜、胃肠道。胃内异位脾组织相当罕见,它是由于胚胎第5周位于胃背系膜的脾原基融合失败所致。胃内副脾通常无临床症状,偶然被发现,术前易被误诊为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瘤。临床上应注意血液病需要切脾的患者,术前应进行有关影像学检查,以事先了解是否存在副脾及其部位和数目。术中应尽量寻找副脾并予以切除,如若遗漏或未切净,则副脾可能增生,使原发病症状复发。脾破裂、门静脉高压症和脾良性肿瘤切除时,应留心是否有副脾存在并予以保留,以保存部分脾功能。

副脾需要与异位脾种植、胃间质瘤、异位胰腺等鉴别诊断。胃镜、超声内镜、核素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可用于鉴别胃内异位脾与胃内其他恶性肿瘤。99 mTc标记的热变性红细胞核素扫描对诊断异位脾组织有特异性,脾对99 mTc摄取率高,表现为放射性浓聚;影像学平扫多表现为单发、边界清楚的结节影(大部分大小范围为 1.5~3.0 cm),密度与正常脾相似,增强后呈均匀强化,在动脉期缺乏花斑样强化的特征,门脉期、延迟期与正常脾组织有相同强化程度。异位脾种植是由于外伤或其他原因行脾切除术后所引起的自体移植,系脾组织样结构、网状脾小梁结构明显减少;多有脾切除术后的病史,常为多发病灶。胃间质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是具有潜在恶性的肿瘤,CT上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多呈圆形,良性者多<5 cm,密度均匀,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可向胃腔内外生长。该例报道的胃内异位脾组织影像的CT表现与胃间质瘤CT表现极为相似,患者术前被误诊为胃间质瘤。异位胰腺最常见于胃窦部,以大弯侧多见,广基或半球状隆起型病变,质地较硬,中央可见腺管开口的脐样凹陷,且多为单个,超声内镜有助于诊断。

胃内异位脾组织发生率低,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与胃内部分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相似;要求放射科医师对该病应有充分的认识,组织病理诊断仍是异位脾组织诊断的金标准。临床及影像诊断医师熟悉并掌握此病,术前做出正确的诊断,避免患者不必要的手术切除。

参考文献

[1] WANG W,LI W,SUN Y.Intra-gastric ectopic splenic tissue[J].J Gastro Intest Surg,2016,20(2):218-220.

[2]王珍,王洪,汤守元,等.腹盆腔内多发异位脾组织植入一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4,29(7):559.

猜你喜欢
直径约胃底异位
急诊内镜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分析
麦田怪圈2018
3D腹腔镜下巨大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的临床应用
自发型宫内妊娠合并异位妊娠1 例报道
改良三明治法同步与序贯联合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
经腹腔镜Nissen与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GERD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米非司酮结合MTX用于异位妊娠治疗效果观察
中西医联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8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46例
压液便利洗洁刷